用泥造人昔女娲,明山泥人锦上花;昨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 这是1963年8月28日郭沫若先生参观天津“泥人张”展览会后的题诗。在旧社会,有些手艺高超的民间艺人,唯恐“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手艺传子不传女,连亲生女儿也不传。直到新社会,世道变了,“泥人张”也开始收外姓徒弟。1959年,天津成立了“泥人张工作室”,桃李逐渐满天下。而今,“泥人张”很多高徒都已成了名家,如“郑于鹤、沈洁、杨志忠、逯彤等人。其中杨志忠很早就得到第三代张景祜、第四代张铭亲授。杨志忠自幼家贫,住在天津富人区里的一条穷人胡同里,全家9口,7个子女,全靠父亲卖水果糊口。 1959年10月,杨志忠高中毕业不久,看到报上刊登天津成立“泥人张工作室”的消息,他赶紧去工作室“毛遂自荐”,一片诚心,终于进了工作室,由“泥人张”第四代张铭主教。在北京工作的第三代张景祜有一段时间曾到天津授课,杨志忠就抓紧这一良机求教。前辈艺术家培育后人的精神令杨“永世不忘”。他说:“他们没有讲过大课,总是手把手地教,一边动手示范,一边讲几句要领,我就学着做,做不好,老师亲切地指点,修改,再次示范,从不厌烦。老师做一次,我反复练习无数次,揣摩摸索老师所教的道理。我经常忘了吃饭,做到深夜才回家。慢慢的我越做越好了,自己高兴,老师也夸奖。经老师帮助,我有幸看到了很多难得一见的传世杰作和精品原作,又经过虔诚认真的临摩,苦心的思索,逐渐看懂了其中一些精妙处,感悟了老师的一些金玉良言。”随着杨志忠眼界开阔,实践增多,对彩塑理解的加深,他更加奋发努力,不怕失败,坚持实践,终于较快地跨入了创作的大门。杨志忠生于1941年,1959年学艺,1961年创作《李逵探母》、1962年创作《卖身契》,这时,他才二十一二岁,学艺才三四年。两件作品于1963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后,立即受到观众的喜爱,引起美术界的肯定和赞扬,各大报刊相继刊登介绍,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可以说是“一炮打响”,“泥人张”艺术又多了一颗新星。 当年美术界评论说:“李逵豪爽粗鲁,爱憎分明,作战勇敢,人所共知。作者选择‘探母’这一情节,着重刻画了李逵天真、至孝、纯朴、善良的一面,最妙的是李逵一头扑在母亲怀里,我们看不见他的脸,但我们对李逵当时的激动,可以充分想象出来。整个姿态足以传神,这‘背上有戏’特别难能可贵。李逵粗壮的身躯和母亲瘦骨嶙峋的体态,成了鲜明的对比。尤其是那两只摸头的手似乎在颤动,抚背的手则用力压得很深,充满了激情。” 杨志忠所以能获得成功,自己深有体会。他说:“恩师反复教导我们:‘捏泥人,要传神,透内心,重表情,脸工笔(抓紧),身写意(放松),三分塑,七分画。’我严格遵循了‘泥人张’的创作方法,运用它的技艺。比如同样学写字,至于写什么,还得从自己心里出,我做《李逵探母》、《卖身契》做到深入时,禁不住自己也流泪,我化进去了,激情使我将泥巴化为有神……这是最重要的。而这一切,又说不清是怎么学会的,这可能是我这个人加生活的总和吧!这使我又想起了恩师的教导,‘师父领进门,修行在自身’这句话。” “文革”前,杨志忠曾创作了不少作品。打倒“四人帮”后,文艺界的春天来临。他的创作又进入了高潮。例如:1978年创作的描写一佤族少年驱鹅护粮的《颗粒归公》,被国家选入小学第三册课文,在全国发行,开创了彩塑进入小学教科书的先河。《扁鹊行医》成功地刻画了这位古代名医悉心为劳苦大众服务的神情。作品被收入《中国造型艺术辞典》。选自古典名剧《秦香莲》和描写维吾尔、汉两族少年亲密无间的《姐妹情》均入选国庆30周年全国美展,这两件作品均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8年起,全国美展不再展出民间彩塑,杨志忠的心情苦闷。浮想中偶然回忆起儿时情景,随手捏了几个小不点儿“屁孩儿”,看了很有趣,自己也发笑,情不自禁,接连捏出了从襁褓儿到“淘气包”多种多样的“小不点儿”。自娱的作品中,流露了童趣的天真和对儿童的真情厚爱。市场经济兴起,杨志忠的家人复制了一些,拿到友谊商店、国际商场和宾馆去展销,想不到这种“新百子”异常受欢迎,十分畅销。于是杨志忠和家人投入了批量生产,接着引来了外商上门大量定货,随之在国外展销、搞展览,受到国外观众和报刊的好评,年销量在万件以上。天津泥人市场看到了“新百子”的商机,作坊主纷纷仿制,市场繁荣,盛销不衰。杨志忠对天津“泥人张”彩塑又作出了新贡献。 数十年来,杨志忠的创作又好又多,曾有人问他,创作有无诀窍,他凭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亲历难忘的体会,作出了真切、深刻、平易的回答。他说:“其实我是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不忘恩师教诲,重视传统技法,把创作当成敞开心胸抒发激情的过程,全身心地投入,尽自己所能,把心里想说的话充分表达出来。我强调立意、传神、情趣、功力,继承创新,努力创出时代新意,因而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对于杨志忠的成就和贡献,有关组织也十分关心,并给予肯定的评价。上世纪80年代杨志忠被评为高级工艺师。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因其在彩塑艺术的继承、传授、创新方面成绩卓著,授予他民间工艺大师的称号。2006年12月被评为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一 扁鹊行医(1978年作) 图二 颗粒归公[局部](1978年作) 图三 李逵探母[局部](1961年作) 图四 母与子[局部](1984年作) 图五 山妮(2003年作) 图六 农家乐(1975年作) 图七 拾玉镯(2007年作) 图八 、欢庆(2002年作) 图九 玩雪橇(1997年作) 图十 卖身契(1962年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