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性修养,推进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09-11-24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9年6月30日)
  
  继续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主题教育活动的目的是:进行“弘扬优良作风、促进科学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党性,改变作风,切实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带头讲党性、重品性、做表率,着力在增强宗旨观念、振奋精神面貌、坚持求真务实、强化自主创新、保持艰苦奋斗、严守党的纪律上见成效,推进建设改革发展、和谐奋进的上海生科院。
  
  一、充分认识加强党性修养的重大意义
  
  在教育活动中,我进一步认识到:加强党性修养、树立良好作风、促进科学发展是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党性是作风的内核和本质,作风是党性的反映和表现。党性强则作风正,党性弱则作风差,党性与作风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辅相成的。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明确指出,只有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才能真正推动科学发展,这精辟地论述了党性与作风以及党性、作风与科学发展的关系。实施科技创新的人才队伍的构成中以党员和党的干部为主体,其自身素质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科技创新的方向、质量和成效。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加强党性修养、树立良好作风、促进科学发展,直接关系到创新研究和院所健康发展,是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
  
  二、充分认识加强党性修养的深刻内涵与要求
  
  1、加强党性修养,首先要深入理解党性修养的内涵。在我党建设理论中,最早系统论述党性修养的,是刘少奇同志1939年在延安马列学院为学员所作的演讲----《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在教育活动中,我重温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结合现实,进一步认识到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理论修养、政治修养、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知识修养、作风修养、组织纪律修养等。我们需要全面把握党性修养的内容,以提高自己的综合修养水平。少奇同志指出:“我们的党员,不但要在艰苦的、困难的以至失败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而且要在顺利的、成功的、胜利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对当前也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加强党员理论修养,就是要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加强党员政治修养,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加强党员思想道德修养,就是要增强党性觉悟;加强党员文化知识修养,就是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加强党员作风修养,就是要解决好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问题,树立良好的形象;加强党员组织纪律修养,就是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守党的纪律等。
  
  2、当前形势任务下,要明确加强党性修养的重点。今年年初,胡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就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发表重要讲话,从党的性质、宗旨、任务出发,全面阐述了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希望领导干部做到“六个着力、六个切实”:一是着力增强宗旨观念,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二是着力提高实践能力,切实用党的科学理论指导工作实践。三是着力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四是着力树立正确政绩观,切实按照客观规律谋划发展。五是着力树立正确利益观,切实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六是着力增强党的纪律观念,切实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提出的“六个着力、六个切实”,是认识与加强党性修养,推进与加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努力方向。
  
  3、要结合院所实际,把握党性修养的基本要求。结合中国科学院推进知识创新工程,服务国家发展需求实际,加强党性修养,就是要弘扬优良传统,树立良好作风,提高我们的能力与素养,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路甬祥院长最近的指示要求:坚持科学发展,我们一定要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坚持奋发有为不懈怠,坚持和谐奋进不折腾,坚持求真务实不忽悠!
  
  三、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推进科技创新
  
  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关键是要落实在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树立良好作风、促进科学发展,中国的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和中国科学院的发展历程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作为科技系统的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归根到底是要树立创新为民的意识、科学严谨的学风和攻坚克难的作风,促进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服务国家需求中发挥先进性。
  
  1、 充分认识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创新是科学技术最本质的特征,也是科研机构的基本任务和职能。上海生科院作为科技国家队的一员和我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的重要创新源泉,担负着服务国家人口健康与创新药物、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等领域战略需求的历史责任。加强党性,加强先进性建设,就要紧密结合院所实际,把党的先进性要求,贯穿到科技创新的各项工作中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落实新科技发展观。关键是真正树立和自觉坚持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科技价值观,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以创新为民为宗旨,把发展我国的生命科学事业、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崇高的使命和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
  
  2、充分认识党的坚强领导和党的先进性是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曾有过无与伦比的辉煌创造。15世纪之前,从汉代到明代初期,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一直领先,世界上重要的发明创造和重大科技成就,中华民族就占了半壁江山。然而,在西方通过文艺复兴而进行思想解放运动,继而进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时候,中国固守着老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已全面落后于西方。旧中国在封建主义的迟暮中步履蹒跚,夜郎自大,闭关锁国,终于抵挡不住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列强欺凌,政治黑暗,生产力低下,民不聊生成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写照。在这种黑暗的日子里,科学家报国无门,无数知识分子、仁人志士苦苦探索科技救国的道路,但是都因为没有正确的政治领导而归于失败。
  
  在我们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就重视科学技术,尊重知识分子。在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感召下,一批又一批的爱国知识分子投身到以革命根据地为中心的革命队伍中来,用掌握的科学知识为党的革命事业服务。为培养科技工作者,我党在延安建立起第一个理工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院;为将来建设新中国的需要储备科技力量,我党选拔了大批革命青年赴苏联留学。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党执政伊始就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新中国刚刚成立一个月,党中央就决定组建国家最高学术领导机构---中国科学院。它由南京的原中央研究院、北京的北平研究院和延安的自然科学研究院合并组成,成为我国现代科技发展的里程碑;1955年6月,又仿照苏联模式建立了各个学科的专门委员会---学部,集中最优秀的科学家进入委员会,成为全国学科方面的最高学术领导机构。建院6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中科院从建院时的15家研究机构、千余名职工发展成为拥有百余家研究机构、1所研究型大学、1所研究生院的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学部从建立之初的4个学部、233位学部委员发展成为拥有6个学部的国家最高学术团体和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在中国科学院的基础上,通过整建制转移等方式,国家又相继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一批重要的战略高技术国家研究机构,建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工程院等国家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在新中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发挥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科技国家队和引领我国科技发展的“火车头”作用,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
  
  3、充分认识发展科学技术事业,人才是关键。建国后,党一方面团结大陆原有科技人才,大力吸引海外科学家和留学生回国参加建设,一方面派遣留学生去苏联学习。1949年12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下设了“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大批立志科学救国的海外学者纷纷归来,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到1952年底,已有2000多位学者和留学生回国,其中包括赵忠尧、李四光、华罗庚、邓稼先、吴文俊等一大批第一流科学家。在“一五”期间,又有包括钱学森在内的1000多名海外学子归国。这3000多人就占了解放前的留学生、海外学者的一半以上。1951年8月,首批新中国的留学生875人被派往苏联深造,到1960年,共派出14000余人。党广泛吸纳培养这一批批人才,作为科技工作者的中坚力量,对我国科学技术的振兴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知识创新工程实施以来,一批批优秀的青年科技人员走出国门深造,许多优秀青年人才学成后回国奉献,直至当前中央组织部推进的“千人计划”实施,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已经建立了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服务国家科学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平科技创新队伍。活跃在这支队伍中的共产党员,是中坚,在科技创新中加强党性修养与锻炼,是发挥党的先进性的根本和基础。
  
  4、充分认识科技工作方针政策的深远影响。我们党根据国情与发展需要,及时制定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推进科技事业的发展。1950年8月,提出了我党建国后科技工作的路线和方针:“提倡科学为人民服务,科学理论和研究同国家建设的实际相结合”; 1956年1月,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的专门工作会议,周恩来同志在会上的重要报告中指出: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著名口号(这个口号鼓舞激励了几代人,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1956年,中央制定了600多万字的《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史称《12年科学规划》),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对科学技术的迫切要求,客观分析了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全面评价了我国现有的科技水平和力量,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其中包括52项重要科技任务,与国防密切相关的五大尖端技术)。这个规划推动我国许多新学科、新技术从无到有、及时完善地建立发展起来。期间,虽有反右扩大化、大跃进等波折,但还是提前5年完成了规划。1959年,科技工作的路线和方针调整为:“科学研究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由党来领导,必须走群众路线、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科学研究活动要土洋并举,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生产、教学、科研三者相结合”。从《12年科学规划》开始,我国进入国家计划指导下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发展时期,在《12年科学规划》之后,党和政府又作过两次大的规划,分别为《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1978--1985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我国新一轮的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将完成编制并实施,进一步规划引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总体上说,70年代以前我们的计划是赶超战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自力更生为主,向国防倾斜,成效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独立掌握核技术、空间技术的国家之一;80年代后,我们的计划则向经济倾斜,为提高综合国力,为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腾飞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走向了跨越发展的阶段。
  
  60年来,在党的科技政策指引下,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完成人类基因组1%的测序研究,反西格马负超子发现证实了存在反粒子的理论,创立多复变函数的调和分析、有限元方法和辛几何算法等;在半导体超晶格理论方面提出“黄-朱模型”,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世界上首次公布钇钡铜氧高温超导材料的组成,标志着我国超导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发现的最古老的动物化石群和最早的被子植物,为探索早期生物进化和解释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再次提供了新的证据;黄土研究开拓了测量地质气候变化的新办法;陆相生油理论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等等,充分反映出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基础科学方面取得的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重大成果。一批有影响的大科学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合肥托克马克装置和同步辐射装置、“上海光源”建成运行、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立项建设等,增强了我国的科研能力,拓展了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
  
  在国防、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尤其惊人。党的第一代领导人高瞻远瞩,为发展高技术如核技术、无线电、自动化、半导体、计算机而调用资源、集中攻关。在中央直接领导下,50年代启动原子武器的研发工作,58年我国第一台试验性核反应堆开始运转,60年克服苏联撤走专家、封锁资料的困难,自力更生、独立研制,于64年10月6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67年6月17日又成功爆炸了氢弹,70年4月24日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同年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此后,我国发展了卫星回收技术、一箭三星技术、同步卫星及发射技术,开发了世界一流的“长征”系列火箭,取得了载人航天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屈指可数的核大国、航天大国。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中国科技事业迈进一个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时期。我党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推出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5、深刻认识知识创新工程以来的重大战略部署。1997年,党中央采纳了中国科学院向中央提交的《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战略研究报告,分析初显端倪的知识经济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作出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重大决策。
  
  1998年启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以来,在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框架下,中国科学院进行了建院以来涉及面最广、意义最为深远的科技布局调整;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开展战略研究,不断明晰战略定位,及时把党和国家对科技发展的新期望、新要求,融入中国科学院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目标,适时提出改革发展的新任务、新思路;明确了“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致力于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系统性的重大科技问题,致力于培养适应国家发展要求的高水平科技创新与创业人才,致力于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规模产业化,致力于发挥国家科学思想库作用,致力于提升中国科学技术国际竞争力,引领我国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支撑我国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战略定位;确立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作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的新时期办院方针;确定了将中国科学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地、高级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成为具有“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才”的国家科研队伍的发展目标。
  
  6、深入学习总结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经验。院党组总结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经验为,一是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紧密结合,不断明晰战略定位,不断凝练创新目标,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始终坚持立足中国国情,认知规律,不断前瞻,适时实施一系列科技发展战略,发挥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科技国家队和引领我国科技发展“火车头”的作用;三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不断革新科技管理体制,更新观念,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发挥科技改革先行者的作用;四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事业的发展凝聚人,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人,以良好的创新环境吸引人,以合理的待遇激励人,以创新实践培养造就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队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建设一流的科技创新队伍;五是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新知识,有效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在联合合作中共同发展。
  
  今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是中国科学院建院60周年,也是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建院10周年。10年来,在中国科学院等各级组织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上海生科院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不断凝炼科技目标、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科技布局、集聚创新人才、推进交叉合作、加强开放联合、优化创新环境,经过全体职工和研究生的共同努力,在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原始创新成果,已经整体由基本从事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机构,发展成为以人口健康与创新药物为主线、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生命科学创新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生物技术研发基地。
  
  作为科技系统的共产党员,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发展的紧迫感、危机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创新工作全局,解放思想,科学前瞻,开放合作,加快发展,高质量地实现知识创新工程的总体目标,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无愧于时代、历史和人民的新贡献。这是我们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的根本。
  
  四、遵循党性修养规律,做到“四个结合”
  
  党性修养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的过程。加强党性修养,必须遵循党性修养的规律,主要是正确处理好党性与党风、党性与个性、自律与他律、改革与创新的关系,要做到四个结合:
  
  一是要把端正党风与纯洁党性结合起来。党性与党风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党性是党风的内在依据,党性决定党风。另外一方面,党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党风反映党风。共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根本的是锤炼党性,就是要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在实践中确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继承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做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二是把锤炼党性与发展个性结合起来。共产党员也是社会的人,也有自己的个性,党性修养不是抹杀共产党员的个性。党性修养的原则是增强党性,同时要丰富、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个性。作为共产党员,要以锤炼党性为主,发展个性为辅,特别是发展符合党性,发展有利于革命事业的个性,在坚持党性前提下,丰富、发展、完善自己的个性。
  
  三是把严格自律与注重他律结合起来。党性修养首先要自律,自律就是要把党性原则要求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和行为,自觉进行党性修养,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己规范自己,自己把握自己,自己超越自己。同时也要重视他律,要靠党的纪律约束、法律观念约束及组织和群众的提醒、帮助、监督。自律是事物变化的根据,是内因;他律是事物变化的条件,是外因。共产党员只有将内在的自觉性和外在的约束性统一起来,在加强自律的同时注重他律,才能不断提高党性修养水平。
  
  四是把继承传统与创新未来结合起来。党性修养,首先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同时要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党性修养的内容和方式。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也是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素质。党性修养,要将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创新时代作风结合起来,既保持传统,又与时俱进,做到二者的高度统一。
  
  加强党性修养,内因是根本因素。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重温并坚持胡锦涛同志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告诫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