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科研的总得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电科集团第二十一研究所李听斌

发布时间:2015-05-18

 

21所全国先进工作者事迹

 

 

  李听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电机事业部主任工程师,步进电机专业组组长,航天步进电机型谱首席专家,军用感应子式步进电动机生产线负责人,进所14年来一直从事微特电机中高端产品的研制工作。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核辐射,对大家而言,是一个既不陌生但又充满恐怖的话题,往往是谈“核”色变,这对搞电机研究的技术人员也一样。当时,李听斌刚与用户接触谈核反应堆用电机项目时,就有不少人劝他放弃。理由很多,首先是我们没有经验,据知当时国内没有哪家单位有研究核反应堆用步进电机的经验,高温和核辐射对电机的结构和材料有何影响,没有数据支撑;产品应该如何设计,如何加工,如何试验,没有经验可供借鉴。另外就是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在试验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或者工程应用中出现故障后应该怎么处理,都是未知数。核反应堆内环境条件特殊,长期的超高温和强的核辐照对步进电机的应用来说是一个全新课题,在国内尚无应用先例。
  
  刚接项目时,李听斌确实有过犹豫,放弃的念头也曾在心里一闪而过,但是考虑到该工程属于新能源开发,是国家重点专项,控制棒系统和吸收球系统驱动机构创新采用的步进电机驱动技术也属新一代核电关键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所领导的支持下,在老专家鼓励下,通过与用户的多次沟通与交流,最终他选择了坚持,将控制棒用电机和吸收球用电机两个项目都承担下来。
  
  在研究过程中,他向专家咨询请教,虚心和工人讨论,查阅了很多技术资料,调研了国内好几家生产核用材料的厂家,通过反复论证,多方案对比分析,历经几年时间的设计优化,终于将工程样机研制成型。然而,样机的调试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困难他总能处世不惊,潜心研究,查找原因,不断尝试,不断改进设计方案,在经历三次失败后喜获成功,样机的可靠性得到明显提高。数年磨一剑,最后样机顺利通过了验证。每每问及他当时哪来的信心?他总是平淡的说,“做科研的总得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担当,在细节中闪光
  
  航天用步进电机型谱系列项目由总装备部立项,其目的是解决航天步进电机轻小型化、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技术难题,意义重大。要适应高深空探测,面临着两个巨大的问题。首先要先验证航天步进电机在超高真空条件下是否出现冷焊现象。因条件限制,之前从未单独进行过该项试验,缺乏相应的数据和经验支撑。其次,该试验周期长,成本高,因此必须在有限的经费下确保一次性成功。李听斌和他的研究团队经过充分考虑和分析论证,决定借鉴研制航天电机的经验,采用超高温试验来进行验证。
  
  超高真空试验单位离上海较远。李听斌自己带队,带着设备、产品奔赴试验场所,在那里一呆就是半个多月。试验前,由于试验样品数量较多,团队成员在讨论分批试验还是一次性试验上产生了分歧。考虑到之前产品设计的每个细节都有充分分析论证,加上时间和成本的双重压力,经过冷静思考,他做出了“一次性试验”的决定,这意味着,只有一次机会。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李听斌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松懈,试验现场他自己动手,反复调试,并一再要求大家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万无一失。连续作战的导致团队疲惫不堪,无暇顾及细节,最后关箱的时刻,他突然发现从电机引线上拆下来的作标识用的橡胶带数量上少了几片,当时已是深夜,现场有人认为丢了几片橡胶带而已没啥关系,不要找了。但李听斌认为这可能会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成败,坚持要求开箱作最后一次检查确认!果然,在试验箱的内侧缝中找到了这些胶带。排除隐患后,试验过程十分顺利,真空度和样品性能都达到技术要求。试验结束后,有专家告诉大家,在高温下,橡胶带释放的气体会影响试验的抽真空效果,数量越多,影响越大,轻则多浪费几天,一天的费用就需要几万;如果放气严重的话,真空度达不到,试验就得重来,那损失就更严重了。此刻,大家从心底里对李听斌的严谨和坚持所折服。
  
妻子生产日,他在产品验收现场
  
  2013年12月2日凌晨,随着一声长啸,怀抱“玉兔”的嫦娥三号,腾空冲云海,飞出地球,奔赴广寒宫。作为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的第二步,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嫦娥三号此番出征意义重大。
  
  “发射的时候大家都守在电视机前看直播,都很紧张,看着这些产品功能一个一个实现的时候,我的心终于放下了”。在“嫦娥三号”项目中,李听斌负责的“步进电机-丝杠组件”是控制嫦娥三号“着陆器”主发动机推力大小的关键件,嫦娥三号能实现软着陆靠的就是它。该组件通过驱动阀门位移控制液体燃料的流量来改变主发动机的推力,以改变着陆器的运行轨道和运行速度,使着陆器能安全平稳地降落在月球表面,可以说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成败。
  
  月球表面复杂而恶劣的环境是以往国内航天电机未曾经历过的。航天电机属于特种电机,它的工作环境、设计功能都有着特别的要求。而在太空中,电机一旦失灵导致太阳帆板无法展开、天线无法转向等情况,航天器就只能报废。因此,特种电机是被国外封锁的重点技术。
  
  2008年9月底,承担该机构研制的某单位一行人来到21所,说明了研制需求,并解释研制周期非常短,希望21所在半年内研制出产品。因为临近春节放假,其实只有两个多月时间,这其中包括设计出图、编工艺工装、加工生产和测试。按照以往的研制经验来说,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面临巨大的压力,李听斌临危受命,带领团队大胆尝试,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解决了电机组件轻小型化、精度高、响应快、推力大等技术难题。舍小家为大家,在攻关的关键时期,他顾不上春节假期与家人团聚,和团队一起研究在月球高真空、辐照、极限温度下电机材料的性能退化、产品结构形变,以及电机的电性能变化等机理,最终突破了电机轻小型化、高可靠的结构设计技术、材料应用技术以及焊接和粘接工艺等关键技术,将电机-丝杠组件进行结构一体化设计。
  
  难忘的事例还有很多。验收那天,恰逢李听斌太太生产,而李听斌刚好那天需要在所内配合用户验收产品,时间很紧张且产品测试项目多且复杂。一直到验收完最后一台电机,他才向领导请了假,等他赶到医院时,太太正孤零零地被护工推着往手术房走去,心里满是愧疚!
  
  “创新、严谨、团结、奉献”!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指引下,李听斌一路走来,硕果累累。近几年陆续扩展了不少步进电机和减速器、丝杠、旋转变压器等构成的航天组件类产品,并在系统上得到很好的推广应用,并多次获得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2012年荣获集团公司“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先进个人”,2014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当知道我们研制出来的产品将在工程上得到实际应用,并将为我们国家的国防事业和经济建设做贡献时,那种激动和自豪也许只有我们科研设计人员才能体会!”2013年,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李听斌这样说道。
  
  作为微特电机专业组组长,李听斌同志深刻意识到,除了干好活,带队伍也十分重要。在老一辈军工人的印象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了科技工作者队伍。他说,自己的成长和成绩离不开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指引和教导,他将继续秉承“创新、严谨、团结、奉献”的理念,接好“团队建设”这个接力棒,带领更多的年轻筑梦者在军工科研这条道路上,不断去探索和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中国电科二十一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