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舍我其谁”

林其谁院士扎根科研“横眉冷对”重重困难

发布时间:2015-05-28

受访者供图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讯 出生于上海医学世家,经历过战火,出过国留过洋;开始学临床,因“国家安排”做了科研,最后入选院士。他,就是中科院院士林其谁。
 
  从临床医学到基础科学
 
  林其谁已经在中科院工作了55年,当初那份对科学的热爱不但没有消减,反而伴着时光的打磨愈发厚重。从来不曾改变的是他严谨的工作作风,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勤俭的生活习惯。
 
  1937年战火纷飞的冬天,林其谁出生于上海的一个医学世家。父亲林兆耆,是我国著名的内科学家、杰出的医学教育家。林其谁年幼时,家里常常有人来问病。父亲对待病人总是认真负责,仔细分析,使病人或家属对病有全面的了解。医学的种子在林其谁的心中渐渐发芽,最终指引他踏上了医学之路。17岁中学毕业时,林其谁和姐姐都选择了医学作为自己的志愿。在上医求学的五年,林其谁努力学习,成为了同学之中的佼佼者。
 
  五年时光转瞬即逝,一转眼就来到了毕业离别的季节。在填志愿时林其谁在“临床”一栏写下了内科、神经内科两项,“基础”一栏填了生化、药理两科。本来一心想当临床医生的林其谁没有料到,命运和他开了一个玩笑。原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到上医招收一名毕业生。林其谁就这样接受国家的安排,一毕业就到了生化所。
 
  在导师的悉心教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林其谁很快就入了门。25岁的他带着自己的研究首次参加学术会议,在上海生化学会做了报告。
 
  心系祖国留学德国
 
  一夜之间,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中国大地。林其谁在1978年5月参加了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联邦德国。这是他第一次走出国门,这次出国访问的经历,让他认识了许多著名的生物化学家,同时也意识到中国生化发展和国际的差距。
 
  同年,中国政府与联邦德国达成共识,洪堡基金会正式恢复与中国的关系,开展交流合作。洪堡基金会向中国提供奖学金,并亲自派人来面试,选出32人去德国的相关实验室工作。林其谁通过了选拔,进入德国慕尼黑大学以博士后身份工作与学习。能够师从著名的学者Martin Klingenberg,他在兴奋、激动的同时,也感觉到巨大的压力。
 
  经过与Klingenberg的探讨,林其谁决定把实验方向定为“从仓鼠的棕色脂肪组织中纯化解偶联蛋白”。研究伊始,困难重重,但是林其谁并没有被困难所击倒。他反复试验发现解偶联蛋白在TritonX-100提取液中要比ADP-ATP运载体稳定,不被羟基磷灰石柱吸附,分离成功!这个方法至今尚被采用于纯化基因工程表达的解偶联蛋白上。
 
  1981年初,林其谁结束了在德国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回到祖国,继续科研工作,于1984年开始担任生化所所长,2003年当选中科院院士。
 
  做实验是对困难的挑战
 
  自从1979年第一次招收研究生后,从1982年到1997年,林其谁平均每年招收一名学生。他对学生的要求,第一条便是对科研工作的热爱。“做实验并不总是愉快的事情,不愉快的时间往往会占了大多数,真正开心的时刻主要是在得到有意义的结果的时候。而接下去又要面对新的问题与挑战。面对重重困难是常态。如果不喜欢,从事科研会是既困难又痛苦的。而且,实验结果必须得到多次重复。掌握了技术方法之后,相当部分都是重复或大同小异的操作,会显得非常枯燥。因此热爱是做科学研究的第一保证。”
 
  公务繁忙的他经常抽出时间来和学生讨论课题,给予学生悉心的指导。学生的论文每一篇他都要亲自批改,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文法错误,乃至标点符号和错别字,他都要一一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