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创企业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发布时间:2016-09-28
  科技金融绝对是当下的热门话题之一,无论是众筹模式、互联网金融等新兴科技金融领域,还是当下活跃的Fintech。2016浦江创新论坛科技金融分论坛上,与会嘉宾以“共建科技金融生态环境——众创、众包、众筹”为主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有形之手”“无形之手”相结合近年来,上海在完善科技金融政策法规,构建企业和金融对接平台,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加快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市科委副主任马兴发表示,各国的实践和探索表明当前科技和金融的结合已经从工具体系演变成为一种新的生态系统,更加注重由政府和市场共同参加,通过金融业态、产品、服务的创新和优化,不断促进科技创新转化为财富的同时,又反哺和回馈金融业的发展。“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相结合,积极推进科技金融资源和要素的集聚,加大科技金融的模式创新和产品创新,营造良好的科技金融的生态环境,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的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更加强大的助力。”马兴发说。
  
  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上海监管局局长廖岷表示,最近大家可以看,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发展,为金融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然而制度能不能跟上这种模式创新的节奏,监管者能不能非常准确地预判这种发展和可能给我们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影响,对于监管者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需要拓展新的领域,采纳新的观点,监管规则也应该不断创新。
  
  金融发展过度容易产生 “货币病”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钱军建议,加强互联网金融的事前信息披露,并且这个披露不单单是技术上的披露。钱军说:“对一个新的产品或平台,我们不太知道它的问题会在什么时候发生,所以我们先披露一下它的技术是什么,商业模式是什么,背后的创始人的关联方有哪些,创始人自己投资了多少,还有哪些其他的投资者。就像一个公司上市以前要有一个很详细的报告,这就是事前披露。”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赵昌文认为,金融发展滞后会跟不上科技创新的脚步,而当金融发展过度,则容易产生很多发达国家都发生过的“货币病”“债务病”“泡沫病”,反而对科创企业不利。“判断一个金融体系是否有利于创新,标准在于金融安排是否与创新部门中企业的需求特征和风险收益属性是否相匹配。”赵昌文认为,政府应该完善金融的基础设施,以公共金融的方式将财政嵌入到金融结构,最终让市场发挥作用,过度的政策性支持会形成企业和投资机构的套利,同样对科创企业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