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介入医疗诊断,或大有可为

发布时间:2017-04-18

 

来源:《华东科技》    作者:于丽妍
 
  从手术室取下病患组织制成蜡片,再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是什么肿瘤细胞,这个看起来复杂的工作,以后可能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4月6日,以“肿瘤诊疗前言:遗传与人工智能”为主题的第十九次金桥产业技术创新会议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成功召开。论坛由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联合多家单位共同举办,邀请众多国内外知名学者,就肿瘤诊疗的新技术、新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对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与前瞻性动态进行深入对话。上海市科委、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以及上海科学院、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相关领导出席。■
 
  会上,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上海市疾病与健康基因组重点实验室主任赵国屏院士详细介绍了肿瘤遗传学的发展历史和新兴趋势。
 
  来自肿瘤医院的医生、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科研人员以及与会专家,就“肿瘤遗传”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研发与转化进行了焦点对话,展开热烈讨论。
 
  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兼职特聘教授、“国家千人”钱大宏教授在采访中说道:“医疗诊断的方式有很多种,医生可能对某些肿瘤或疾病的判定没有把握,那么就可以借助人工智能进行诊断。人工智能可以从以往的大数据中,对肿瘤的恶性或良性进行更为准确或可靠的判断,帮助医生推算疾病患病概率,分析疾病原因,启发医生进行最有价值的检查,方便医生诊断治疗的同时帮助医院管理者找到并分析问题。”
 
  目前,国内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人工智能对临床数据的要求很高,需要有大量的数据训练,才能提高深度学习的能力。建立一个结构化、系统化的数据样本库是人工智能开发十分重要的环节。现在,我们也在考虑和临床医院合作,共同建立这样一个数据库。”钱教授补充道。
 
  除此,复旦大学的肿瘤研究所所长邵志敏教授和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副主任周晓燕教授分别就“乳腺癌的异质性”和“遗传性肿瘤的分子检测现状”做了专题报告。此外,美国MD Anderson肿瘤中心副教授王文漪介绍了美国利用遗传咨询软件辅助乳腺癌诊断的研究进展;钱大宏教授与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王乾研究员和杜一平教授分别就“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医学影像智能分析”、“磁共振影像”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进行了主旨报告。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以及医疗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的诊断方式,从数据挖掘、临床试验、诊断有效性等各层面都值得深入研究。今年两会期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起各方广泛关注。在人口加速老龄化的中国,那么未来医疗健康有望成为人工智能的一个热门应用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巨大潜力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