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浦江学科交叉论坛”聚焦科技成果转化

发布时间:2017-05-27

 

微信图片_20170527153022

 

微信图片_20170527153028

 

微信图片_20170527153025

 

  放眼我国科技界的今天,在《自然》、《科学》等全球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些“高大上”的科技成果,却迟迟难以变成反哺经济社会发展的“真金白银”。多少年来,这一直是中国的一个“痛点”。为何科技成果飘在“天上”容易,“落地开花”却那么难?那么如何迈出创新创业的“最先一公里”,打通成果走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在5月19日举行的第十六届“浦江学科交叉论坛”报告会上,市科技系统民主党派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开展深入研讨。本次会议由上海市科技党委指导,民盟中科院上海分院委员会和民盟上海科技系统委员会共同主办,市科技系统各民主党派组织联合协办。民盟上海市委主委陈群出席了本次报告会,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戴晶斌、市科技党委书记刘岩、巡视员盛亚平应邀出席。本市各民主党派市委、市欧美同学会、系统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科技系统侨联、知联会、少数民族联代表以及市科技两委机关有关处室、系统有关科研院所统战干部等近200人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同行转化路,同心促科创”,围绕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路径、政策制度因素、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问题以及科技成果产出的过程、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
 
  论坛上,上海科学院副院长曹阿民研究员作了《由“资产”到“资源”的成果处置理念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报告。他认为,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既需依法依规实施,同时也需有勇气在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难点进行系列改革创新,关键是要认识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前仅是“资源”而非“国有资产”。将知识产权以及其它形式的科技成果所有权处置操作前置,有利于科技成果贡献人在收益确权后,以更大的动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他希望上海有关政府部门加强研究,通过试点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上海地方更接地气的科技成果定价以及促进转移转化可行实施办法,推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何敏教授应邀作了《科创中心建设的决定性制度因素——职务发明成果归属》的报告。他围绕我国科技创新的宏观战略目标、我国相关制度立法现状、影响发明人积极性与创造力的主要问题、如何通过完善制度提高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等话题展开讨论。并针对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目标实现这一重大课题,结合现实中所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阐述,提出了一些相关立法建议。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宣利江作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丹参多酚酸盐成药之路》的专题报告。他以丹参多酚酸盐的研究开发历程为案例,深刻阐述科研成果转化的理念、研究过程的感悟、成果转化的经验得失以及合理化建议。
 
  上海盛知华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CEO纵刚作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关键症结分析及对策建议》,他以在美国和中国多年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操作经验为基础,结合案例阐述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关键症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上海索力迪紧固件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周雷作了《创新型企业自主研发与成果转化并重之路》的报告,他从民企创业生存到创新发展的全链条过程,找出技术产业化存在的瓶颈问题,提出加强产学研对接、促进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在论坛互动交流阶段,与会专家学者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对科创中心建设的各方面畅谈建言。此外,根据各民主党派专家们围绕“建设上海科创中心”形成的观点和建议,论坛辑录了28篇论文汇编成册。在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三周年之际,本市科技系统民主党派中的科技精英们以学术报告、论坛交流、建言献策等形式对上海科创中心目标提出了愿景和建议,充分体现本市科技界民主党派围绕科技创新中心工作、发挥专业能力素养、履职尽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市科技党委统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