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舰船动力跨越发展的追梦人——记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标兵获得者 王志刚

发布时间:2017-06-02

一边是光鲜亮丽、身在繁华的外企,一边是工作难度和强度极大的研究所,你会如何选择?从小热爱发动机、心中藏着一个“动力梦”的王志刚博士在找工作时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他一直有个梦想:让我国海军装备性能先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装置,这种发动机不仅要功率大、性能强,还要噪声低、抗冲击性能强,使敌人探测不到我们,也打不沉我们!通过12年的不懈努力,此时已成为七一一所动力装置部副总工程师的他带领团队研制的新型发动机装置已应用于多种型号船舶,推动着新型船舶逐步从近海走向深蓝!

接过接力棒研制新型发动机装置

2005年,从同济大学博士毕业的王志刚已经拿到了一家外企的Offer,但当七一一所前来招聘时,一直在做着“动力梦”的他毫不犹豫选择了七一一所,走上了为我国型号船舶研制新型动力装置的道路。

作为船舶的“心脏”,发动机装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其技术的复杂性和精密性,发动机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但由于基础差、起步晚,多年来我国的发动机技术落后于国外,成为制约我国装备发展的短板和瓶颈。

除了技术落后,我国的船舶动力研制人才也出现断层,王志刚入所时28岁,带他的老教授却已经70岁。“师傅70多岁了,他们那代人,一辈子都没赶上自主研制一个型机型,多年来都是拿着别人的生产许可证,生产着人家的东西,每每说起这些,老人家都会掉泪。所以,当自主研制工作起步时,大家都很激动,因为终于可以做中国人自己的船舶动力啦!”

从那时起,他不再羡慕那些外企拿高薪的同学了,一个信念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内,一定要尽其所能努力把中国人的自主船舶动力搞出来!“这是几代军工动力人的梦想,既然这一棒交到了我们这代人手里,无论如何我们都要跑好自己这一棒!”

攻克多项技术难关,发动机装置成功装机

对于船舶发动机装置来说,不仅要求其功率大、油耗低、能够让船舶跑得快、跑得远,还要具有良好的低噪声性能从而提高船舶隐身性,以及高抗冲击性能让发动机更加坚固可靠。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志刚选择了发动机装置低噪声和抗冲击技术作为主攻方向,他带领着一支30多人的青年技术团队,开始了发动机装置低噪声和抗冲击研究之路。而工作伊始,迎接他们的就是难以想象的困难。

“当时,我国船用发动机装置的噪声水平和国外存在巨大差距,技术严重落后,而我们的自主研制已停滞了多年,研究基础非常薄弱,发动机装置有几千个部件,低噪声设计需协调每个部件设计者,工作千头万绪。”王志刚说。但这样的困难并没有让王志刚和团队退缩,他们从最基础的设计出发,对发动机的装置每个部件进行了层层设防、步步为营的低噪声设计,“那段时间,加班是家常便饭,周末根本不休息,工作时间都是‘5+2’、‘白+黑’!”

经过几年努力,王志刚和团队先后攻克了整机噪声全频段仿真、极低频辐射噪声控制、低蠕变高效隔振等众多技术难关,发动机装置终于装机试车!

克服挫折,找到超标噪声源

发动机装置成功装机了,王志刚和团队终于可以缓口气了,但还没来及欢庆胜利,试验中发现个别噪声线谱严重超标!超标噪声线谱是重要声特征,关系到船舶隐身性,必须解决掉。但一时间又找不到超标噪声来自哪里,所以要将整个装置拆检分析。

这个工作量有多大?发动机装置有8个分系统,几千个部件,把装置拆开后,要逐项去找。怎么找?一项一项做测试!巨大的压力直接导致团队里的两位骨干辞职离开。而更“雪上加霜”的是,兄弟部门觉得被拖了后腿,不愿再配合。“对兄弟部门来说,他们的工作都完成了、满足条件了,现在却要重新再来一次,所以他们也有情绪。”。

巨大压力之下,王志刚没有放弃。他一边鼓励队友,一边积极沟通,想方设法说服兄弟部门一起干,很快稳住了团队。最终,在拆解分析了数千个部件、完成了几百项噪声测试,经历了几百个日夜的分析查找后,他们在发动机装置内部找到了超标噪声源,经过技术修正后,问题解决啦,发动机装置噪声指标达标!尽管这一过程略显漫长和痛苦,但对王志刚和他的团队来说,积累了宝贵经验。

冒生命危险进行发动机装置抗冲击实船试验

在降低发动机装置噪声的同时,王志刚和团队还突破了发动机装置的抗冲击设计技术,并通过了实船冲击试验的验证,使船舶动力装置的抗打击能力大幅提升。

做试验要冒生命危险?这丝毫没有夸张!作为检验发动机装置抗冲击能力最有效的技术手段,实船冲击实船试验就是贴近实战方式来开展的,换句话说,被试船舶要直接承受水中兵器的实弹攻击。

试验在某试验海区开始了,王志刚带领项目团队奋战在被试船舶上高负荷连续工作了9个月,为了获取第一手试验数据,为了第一时间掌握发动机装置的抗冲击性能,王志刚义无反顾地站在了最危险的试验战位上。“要说没有顾虑是不可能的,毕竟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但发动机装置是我设计的,作为负责人,我必须要在那里。”王志刚说。试验现场,随着爆炸响起,冲击波排山倒海而来,舱室内地板断裂飞溅,参试动物口吐鲜血,身穿防护服、头戴防护头盔的王志刚始终站在发动机装置旁。试验成功一刹那,当意识到自己和发动机一起经受住了规定当量冲击的那一刻,王志刚哭了,“我觉得,多年的辛苦努力,有了回报!”

最终,针对新型船舶,王志刚主持完成了多项发动机装置实的船冲击试验,获取了发动机装置第一手抗冲击性能数据,验证考核了装置的抗冲击性能,显著提升了发动机动力装置的抗打击能力。

船舶动力人的理想永远是“超越”!

12年攻关,王志刚和他的团队取得了20多项国家级创新成果,他个人也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获国防科技进步类一等奖等5项荣誉,这些成果已应用于实船,不但显著降低了发动机的噪声水平,大幅提高了船舶隐身性,而且还提高了发动机装置的抗冲击性能,显著提升了型号船舶的抗打击能力。

谈及十多年来经历的艰难困苦,王志刚博士不后悔当初的选择:“不管过程多么煎熬,每当看到发动机在船舶里“安静”运行,驱动着新型船舶驰骋各大海域,我觉得,我在自己人生最美好的青春里做了最让自己骄傲的事情!即使以后自己老了,想想自己曾经推动过我国船舶动力的发展,曾经为新型船舶有一个强大的“中国心”努力拼搏过,能为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发光发热,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中船重工七一一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