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文馆雏形初现,力争今年底明年初主展馆结构封顶

发布时间:2017-09-21

  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自2016年11月8日开工以来,一直备受关注。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今天获悉,该项目建安工程进展顺利,目前主体结构已经完成约85%的土建施工,25%的钢结构施工,球幕影院区域近日也将完成最后一次混凝土浇筑工作,力争今年底明年初主展馆结构封顶。


  这座全球建筑面积最大的天文馆计划2019年建筑竣工,2020年建成开放。工程项目位于浦东新区南汇新城镇,临港大道和环湖北三路交界处,东南紧临春涟河。工程总用地面积58602㎡,建筑面积38164㎡,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5762㎡,地下建筑面积12402㎡,包括地下1层和地上3层主体建筑、青少年观测基地、大众天文台、魔力太阳塔等。

 异形建筑施工难度大


  上海天文馆建设指挥部建安部部长徐晓红介绍,由于天文馆结构设计均为异形,主体结构由球幕影院、倒穹顶、大悬挑圆弧、核心筒几个主要部位组成,均为不规则的异形结构,附属建筑的设计也均以圆弧、球体等异形结构为主,因此工程难度大,施工较为复杂。


  异形及曲面结构的施工对结构的测量、定位、控制等均提出了较高要求,仅土建专业单层结构平台的测量控制点达到2000多个,所有控制点90%以上全部使用全站仪测量,在施工行业相对少见。

  工程建设由传统的2D向3D转变


  在上海天文馆建设过程中,项目建设人员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对建筑模型及所携带的相关信息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各层次的处理,提高了对工程技术难度的控制,使得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运维由传统的2D向3D转变,实现了数字化管理的目标。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设计和施工水平都有显著提高。


  截至目前,工程进度与同类项目相比,上海天文馆项目设计变更的减少和决策效率的提升均在10%以上。此外,通过BIM技术在本项目的深入应用,天文馆建设指挥部总结并形成了一套BIM集成化设计与协同管理机制和数据管理模式,促进项目各项工作的有效协同。


  该项目已成功申报为第四批上海市BIM技术应用试点项目工程之一。

  目前,上海天文馆工程项目实现“零”安全事故,质量验收全部一次合格。力争今年底明年初主展馆结构封顶。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