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推进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实施意见》公布,2月1日起施行!

发布时间:2018-01-22

dj011902

市政府新闻办1月18日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市科委主任寿子琪介绍了新出台的《关于本市推进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主要内容。市科委副主任马兴发、市经信委总工程师张英、市财政局副局长金为民、市发改委副巡视员裘文进出席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当前,上海正按照国家的战略部署和要求,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推进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是构筑上海科创中心“四梁八柱”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技术研发与转化、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推进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举措。

从2013年开始,市科委在市领导的指示和指导下,充分借鉴国际经验以及兄弟省市的实践和探索,在总结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等多类基地、平台的建设经验基础上,开始谋划推进功能型平台建设,并基于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的试点探索,规划和布局了首批18个平台。同时,市科委会同相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边探索、边研究”、“以建促研”的原则,在推进功能型平台立项和建设工作的同时,通过座谈、调研等多种形式,深入研究适合上海功能型平台建设与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形成了《关于本市推进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已在2017年11月27日的市政府常务会议上通过,将于2018年2月1日起施行。

dj011901

 

《实施意见》共五个部分十四条,明确了功能型平台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建设目标、基本功能和总体布局、管理运行机制、财政投入模式和绩效考核方式、组织保障和市区联动机制,主要内容如下:

总体要求与目标

以完善创新链和产业链为目标,以促进创新资源开放协同为抓手,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着力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弥补市场缺位,推动功能型平台成为本市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支撑产业研发创新,服务社会创新创业。“十三五”期间,要培育形成一批创新需求明、服务能力强、管理体制新、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功能型平台,建立新型科研组织、投入和考核机制,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的形成提供支撑。

基本功能和布局

平台功能主要包括:支撑产业链创新、支撑重大产品研发转化和服务创新创业,着力促进创新资源开放协同,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平台应当掌握有利于技术研发与转化的关键技术、科研装置、工程化平台、中间试验线、检测服务等核心能力,具有较强的行业地位和号召力。平台要面向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服务领域,形成研发和非研发两种类型的布局建设。

管理运行机制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既体现公共科研非盈利属性,又注重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机制。在人才方面,建立高水平人才队伍,探索实施社会化招聘、企业化管理的用人机制,提高对高水平创新人才的集聚和吸引能力。在资源共享方面,引导功能型平台对外开放共享创新能力和资源,与各类创新基地、大型科研仪器设施对外开放有序联动。在对外合作方面,坚持全球视野、国际标准,努力将功能型平台打造成为国际化、跨区域创新合作网络的重要枢纽和节点,不断提升行业影响力和区域辐射力。

投入考核模式

一是明确财政投入模式。一方面,进一步发挥市区联动效应,对功能型平台财政资助资金由市、区两级共同安排。另一方面,试点“机构式资助”方式,进一步扩大经费的自主使用权,探索财政资金投入‘退坡’机制。同时,引导平台协同各方资源,吸引社会化资金共同投入,实现良性互动和持续发展。二是实施合同式管理考核方式。以合同形式约定平台建设目标、内容、财政资金投入和评估考核指标等。委托专业机构对平台建设运行成效进行考核评估,重点关注共性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等内容,考评结果与财政拨款直接挂钩,并决定后续支持。

组织保障

市区两级共同予以推进。市层面,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负责全市平台的规划布局、遴选推荐、组织建设和考核评估。区层面,除了参与推荐和财政支持之外,平台所在区还应当给予空间、场地、人才引进、医疗、子女就学等配套支持。

《实施意见》发布后,市科委将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实施意见》和平台案例的宣传推广。还将按照《实施意见》提出的目标要求,全力抓好《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抓紧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同时,尽快推进后续功能型平台的遴选建设工作。聚焦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以及创新创业服务等领域,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加快培育建设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功能型平台,使其成为提升本市科技创新能力、繁荣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进程中切实发挥“四梁八柱”的重要作用。

dj011903

dj011904

发布会现场,各位领导就功能型平台的相关问题还做了哪些解读?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是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

功能型平台是创造新技术、打造新团队、培育新产业、探索新机制的新型研发组织。平台面向产业链、创新链,着力促进创新资源开放协同,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攻关及应用,集聚和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营造良好的产业创新生态。

平台具有三大核心能力: 一是掌握有利于重大产品攻关的产业共性技术、工艺和标准;二是具备制定研发与转化的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三是在相关行业有较高的地位和较强的号召力。

与已有的平台和基地(上海已建有市级重点实验室12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9家、专业技术服务平台208家、企业技术中心525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家、企业技术中心67家)相比,平台资源更集聚、功能更完善、机制体制更创新,具备三大特性——“功能综合性”、“服务公共性”、“网络枢纽性”,功能型平台既是新产业、新技术的策源地,又是连接产业界和学术界的桥梁,还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加速器。当然,在功能型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并不是抛弃已有平台基地的另起炉灶,而是基于存量、盘活存量、优化存量的整合、集聚与完善。功能型平台的建设既要聚焦上海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的未来发展需求,更好充分发挥存量资源的作用,提升已有各类平台、基地的能级。

因此,上海建设功能型平台,既是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举措,又是上海创新型经济、新兴产业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是提升科技、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目前功能型平台的建设进展情况如何?

自2013年开始,市科委就已经围绕现有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等各类研发平台与基地的建设运行经验,聚焦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着眼于上海的科技创新发展、经济产业结构变革、政府职能转变,开始谋划推进功能型平台的建设。

2014年初,为支撑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对标比利时IMEC等国际一流机构,选择了体制机制相对灵活的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进行试点,着力在体制机制改革、产业技术服务、高端人才集聚等方面加快推进。 

dj011905

  基于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的试点探索,围绕上海的科技发展特点与趋势,总结功能型平台的基本特征,2017年年初,确定了18个功能型平台的总体发展规划,先期启动了1+5个,包括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石墨烯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上海临港智能制造研究院、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功能型平台、集成电路产业功能型平台等。这些平台面向社会提供创新条件保障、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各类公共服务,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广泛覆盖长三角,辐射全国,延伸国际的服务网络,在整合研发创新资源、服务产业技术研发、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作用。 

dj011906

  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建成了全球领先、我国首条8英寸“超越摩尔”研发中试线,这条月产量3000片晶圆的中试线将为许多实验室传感器铺设一条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路;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已为生物医药领域相关企业等用户提供服务40万余次,创造间接经济效益近30亿元,为药物研发、中试、检测提供了有力支撑,有效推动了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十三五时期”将重点聚焦哪些领域布局建设?

在领域选择上,我们按照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选择上海未来需要着力发展和突破的产业技术领域加快布局。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十三五”时期,我们将重点聚焦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以及创新创业服务等五大领域。

坚持“四个结合”——一是服务科学研究与产业创新发展相结合;二是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服务相结合;三是体制机制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四是政府引导与社会广泛参与相结合。培育形成一批创新需求明、服务能力强、管理体制新、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功能型平台。

例如,在生物医药领域,上海是我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产业化高地,保持和巩固上海在全国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优势和产业特色,迫切需要加快培育覆盖创新链全过程的创新功能型平台。再如,先进制造是上海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关键,以区域重点产业发展和重大创新任务为核心,市区联动,依托产业园区,建设若干各具特色的先进制造功能型平台,有利于支撑本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产业和技术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如何既体现平台的公共非盈利性,

同时又注重市场化运作?

功能型平台提供的各类服务具有公共产品特征,提供的服务并不以营利为目的,体现了功能型平台的公共非盈利性。同时,功能型平台的建设要以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需求为导向,要以更灵活的机制体制支撑平台的运行,则又要求平台具备市场化运作的特点。

因此,平台在兼顾公共性与市场化的建设运行中,需要强化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在人才方面,建立高水平人才队伍,探索实施社会化招聘、企业化管理的用人机制,提高对高水平创新人才的集聚和吸引能力。第二,在资源共享方面,引导功能型平台对外开放共享创新能力和资源,与各类创新基地、大型科研仪器设施对外开放有序联动。第三,在对外合作方面,坚持全球视野、国际标准,努力将功能型平台打造成为国际化、跨区域创新合作网络的重要枢纽和节点,不断提升行业影响力和区域辐射力。

如何吸引高水平人才队伍?

在平台的建设与运营过程中,构建、稳定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是功能型平台建设运行的核心动力。

有三个方面的引导举措:一是通过探索、尝试实施社会化招聘、企业化管理的用人机制,引进国内外一流人才,形成领军人才、核心团队等组成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二是通过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柔性流动方式,引导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功能型平台之间的人才双向流动;三是建立以能力、业绩、贡献为主要标准的评价导向,采用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等方式,提高对高水平创新人才的集聚和吸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