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技术转化已创下过亿收入

发布时间:2018-05-14

微信图片_20180514104456

在上海原法租界“最具科学气息”的岳阳路上的中科院大院内,有一座赭石色的建筑,外形酷似中世纪的城堡,由很多连续的拱门相连,交响诗般的工整磅礴令人惊艳。这幢原名为“在君楼”的建筑,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最早建的一座大楼,后来被命名为“生科楼”。

沿生科大楼左手边的小径蜿蜒而下,那里坐落着整个中科院大院最高的大楼,在这幢名为“新生科楼”的高层建筑外,立着一个显眼的铭牌——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在科技领域,中法合作历来‘敢为人先’。”中科院副院长张杰如是说。今年正值《中法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签署40周年。在中法科技合作40年的历程中,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是双方科技外交合作的一张名片。

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市政府与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共同建设。法国巴斯德研究所1936年就在上海建所,2003年SARS之后,中法两国政府决定,在更新更高的层面上设立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全球公共健康,开展人类重要传染病的致病机理和免疫保护机制的合作研究,以为疾病防控提供核心知识和关键技术。

别看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就14年历史,希拉克、奥朗德两位法国总统先后为它的新老研究大楼揭幕。这在全球范围也是罕见。

政策红利

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主要从事传染病基础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加紧抗体、疫苗、小分子药物的研发。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不仅在病原学和免疫学等基础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更是在开发禽流感疫苗、诺如疫苗、寨卡病毒基因工程疫苗、手足口病药物方面不断取得突破。

2017年3月,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寨卡重组蛋白型疫苗研制成功,随后与重庆智飞生物集团签署协议,合作开发“寨卡病毒基因工程疫苗”,该协议包含该疫苗的开发及产业化。

“这一成果意味着继美国、法国等研发寨卡疫苗后,全球第七个、亚洲第一个寨卡疫苗进入临床前研究,有望在2019年进入非洲开展临床试验。”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所长唐宏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过去两年,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加快步伐。通过与创投资本包括硕柏创投、中科创投合作,与重庆智飞生物、新生源科技、银河生物和海南康芝药业等企业对接,实现了一年一个多亿人民币的成果转让转化收入,今年这方面的合同金额预计能达到几个亿人民币。

以抗体药物为例,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新药临床申报(IND)中,该领域大多数为仿制药,创新靶点少,未来鼓励创新药物的研发是必然趋势。

对此,唐宏表示:“近年来国家新药政策发生巨大变化,我们大约从两年前开始感受到政策对于新药研发的红利,好处在于可以把新药研发的链条极大地缩短,实验室的发明创造很快能够通过资本快速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将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极大释放出来。”

唐宏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就在5月,该所将有一个I类新药和一个疫苗进入I期临床试验。其中一个是针对肠道疾病的四价诺如疫苗;另一个是抗疟疾的新药。他解释道:“目前抗疟疾使用的青蒿素已经产生耐药性,我们开发的新药,全新靶点、全新机制,将给全球每年3亿多新发感染患者带来福音。”

唐宏表示,在商业化的同时,知识产权保护也是巴斯德研究所的重点工作内容。“我们专门有一支知识产权运营团队,并与全国最好的专利律师事务所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能力。”

全球网络

在新药临床研究方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能够更有效地开展并高质量完成复杂的临床试验。唐宏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法两国政府的初衷是建一个国际水平的研究所。通过十几年的知识创新和技术突破,再通过有机嫁接国际研究平台和资源,既壮大了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基础,更有效地反哺和回馈了上海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张杰则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正朝着国际化研究所的道路迈进。正是得益于中法两国的资源优势,在‘一带一路’沿线携手,将中法合作惠及沿线人民。”

通过巴斯德强大的全球网络,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成为带头走通“一带一路”的科研机构之一。“我们已经联合了巴斯德在亚非拉欧洲和大洋洲的研究所,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开展病原发现、检测诊断、治疗预防一体化项目。”唐宏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2014年,巴斯德研究所帮助柬埔寨成功鉴定出手足口病。最近,该所还在“沪滇合作”机制下,联合东南亚五个巴斯德研究所,在云南和当地疾控、医疗部门展开科研合作,为当地医疗人员提供培训,分享知识和资源储备。

“北纬南纬30度的广袤地区,拥有20多亿人口,也是热带传染病的高发区,也是我国海上丝路战略纵深地带。”唐宏说道,“这个地区‘因病致穷’的民生问题尤为突出。我国科技界要为该地区解决传染病的问题,既能使我国自身的传染病防控关口前移,又能保障我国‘一带一路’的有效推进。”

唐宏还透露,今年11月份该所将宣布成立海外多中心临床研究基地。“我们发明的药在国外做临床试验,也是我国新药的政策红利。”唐宏向第一财经记者说道。

科研最关键的是人才。过去几年,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引进的先进人才中,不仅有优秀的中国“海归”科学家,也有外国科学家。该所目前正在紧锣密鼓推动上海高峰人才团队的引进。目前,该所外籍科学家比例已超过15%。

四年前,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就从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引进了虫媒病毒领域的专家劳蒂米博士(DimitriLavillette)。劳蒂米表示,自己非常满意在中国的研究和生活。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明年我还有一年的合同期,但是如果有可能,我非常愿意继续留在上海。”

2012年,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引进了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微生物和免疫学教授金侠博士,担任病毒疾病和疫苗转化研究课题组长。今年4月,金侠课题组与另一位教授黄忠课题组在寨卡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发现,昆虫细胞生产的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能够预防寨卡病毒感染。

“巴斯德研究所引进的人才,都是处于学术高峰期的各类人才,尤其是处于领域前沿的科学家。”唐宏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围绕传染病诊疗关键共性瓶颈技术,我们已经启动建设上海科创中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