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见证成长 匠心打造梦想

记二十一所绕线组、下线组女工

发布时间:2018-08-23

2018082304-01

有这样一群人,一周七天,有六天时间都在俯首工作,无暇顾及家庭。一张桌子、一盏台灯、几个模具、几捆线圈,便是她们一天的工作日常。她们风华正茂,却长期“隐身”于车间,曾经白皙的双手已布满老茧,双眼在强光下也日渐昏花,青春岁月悄无声息地在跳动的指间溜走,她们勤勤恳恳、朴实无华。

她们,就是二十一所电机事业部生产车间绕线组和下线组一群身手不凡的“女战士”,她们用一丝一线默默编织着属于自己的“航天梦”。

在平凡中坚守 在坚守中成长

1974年出生的张丽翠是下线组年龄及工龄最长的员工,也是绕线组的一名组长。她说最初选择这份工作是图一份安定,不料工作却远比想象的困难得多——有着流水线工作的繁琐枯燥,却比流水线工作更复杂困难。“有些电线丝细至0.04mm,约头发丝的三分之二,轻轻一拉就被扯断,一断,工作只得重头再来。有些定转子如澡盆般大,无法搁上桌面,只得蹲下弯腰处理,将一大捆漆包线一道道地嵌入定转子铁芯,一天下来,身体都僵了。”

纵有道不尽的艰辛,却舍不得离开。25年的光阴,张丽翠不仅自己咬牙坚持了下来,更是通过不断学习与摸索,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成为了绕线组组长,她还将自己的妹妹也推荐进了车间,一个在下线组,一个在绕线组,各自默默地守在一方工作天地,与班组里的姐妹们相互扶持,默默坚守。这一待,就是小半辈子。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她们的双手因日积月累地在线丝间穿梭而伤痕累累,眼睛也因为过度疲劳患上了近视。“好视力是我们入所时的必备条件,可是工作久了,大家却都成了近视眼。尤其是下线组的女工,双眼长期暴露在台灯下,特别容易疲劳,有些进口线圈很亮,作业时刺眼极了。为了照顾老员工,部门领导会安排近视比较严重成员换至绕线组,尽量减轻对眼睛的伤害。”现任绕线组组长孟宪玲感慨道。

孟宪玲的双眼有几百度近视,双手也如男人般粗糙,满是老茧、疤痕,也正是因为这般“不爱惜”自己,她成为了绕线组里最为手巧的骨干员工。她坦言最初自己也想过放弃,连行李都收拾妥当了,却迟迟没有迈出那一步……“再坚持一天吧”,她这样“劝说”自己。回顾那段心路历程,脸上没有后悔之情,有的是浅浅的微笑。

用柔弱与坚韧 谱写巾帼风采

这样的“女战士”在下线组和绕线组比比皆是。这种手工操作的工序最长需要持续12小时,且不能间断,偶尔遇到特别紧急的任务,还必须通宵达旦加班赶工。

今年5月,下线组组长刘华英就带领三名组员完成了一项紧急任务。四个人,只用了短短十几天,就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50多台定转子的下线工作,连续的通宵,更是让刘华英累到头疼不已。课题结束的那一刻,四名员工几乎累瘫在座位上,久久回不了神。可是下一刻,当有新任务到来时,她们便又变身斗志昂扬的“女战士”,投入到新的“战斗”中。

绕线和下线两个班组全是清一色的女性,可谓是真正的“巾帼班组”。女性在家庭中常被赋予“主内”的角色,这群工作上的“女战士”回到家中就要履行母亲、妻子、女儿的职责,一样是家中的顶梁柱。然而,繁重的生产任务让她们不得不压缩陪伴家人的时间。对此,她们有遗憾,却不后悔。家人的支持、领导的鼓励、同事的陪伴,是让她们数年如一日心甘情愿为二十一所付出青春芳华的精神支撑。

用心传授技艺 匠心代代传承

平日里,大家喜欢在休息时间相互切磋技艺,一旦有人摸索出了新的技巧,定会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孟宪玲说,“刚开始工作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用了蛮力却使不上劲’的情况,经过师傅的悉心指导和姐妹们间的相互学习,终于探索出了事半功倍的操作手法,在保证线圈的匝数及电阻符合要求的基础上,极大地缩短了绕线、扎线的时间”。如今,已是“师傅”的她,正在将这些心得、经验传授给下一代年轻人。

老员工手把手带新人,是二十一所的优良传统。一般,师傅带徒弟做四五个月便能“退役”,但她们却自觉地将这样的带教项目变成了终身制。可惜,如今能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做得了这份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技艺的传承一直是组里老员工的心头事。“如果徒弟遇到困难,会首先想到找师傅帮忙,为了不影响工期,师傅们愿意随时抽出空来帮她们。”张丽翠说道,“或许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之间的关系就不仅仅是同事,更像家人、朋友。”孟宪玲坦然,“我对这份工作早已有了感情,只要还能做一天,就会在岗位上多坚持一天,直到退休了做不动了。”

就是这样一群“女战士”,看似柔弱,却敢于直面繁杂与艰辛,靠着顽强的毅力整日与电机为伴,用耐心与细致做着现代机器无法替代的工作。丝丝铜线在她们手上留下了深浅不一的划痕,刻下成长的印迹,成为青春年华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