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到病除 攀登外科技术高峰

——记第15届上海市科技精英王林辉

发布时间:2018-10-16

上海市科技菁英

 

中国每年肾脏肿瘤新发患者约为6.7万,肾癌患者发病率的上升,让它受到大家的关注。此次科技精英获得者上海长征医院泌尿外科主任王林辉教授和团队研究形成了一套以“泌尿系疾病微创治疗、肾肿瘤综合诊治”为特色的治疗策略。作为一名外科医生,王林辉在手术中有2双手,一双是充满手术经验的手,另一双是能够精准手术的“微创之手”。

寻找每个保肾的可能性

由于肾癌发病隐匿,常常没有临床症状,只有通过影像检查才能发现早期肾癌,在长征医院前来就诊的初诊患者中,有1/4已经是晚期肾癌。而对于早期肾癌患者,手术切除癌变组织,则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在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案中,医生一般会选择全切癌变肾脏,手术相对简单。但对这类病人的随访结果显示,做一侧肾脏全切手术的病人,10年后会有1/4的患者因为肾功能不全而罹患尿毒症,哪怕没有得尿毒症,如果剩下的肾脏得了结石或者意外受到外伤等情况,也会给治疗增加难度。同时,肾癌患者切除一侧肾脏后,另一边肾脏也有发生癌变的可能,并且发生率比普通人高得多,对于孤立肾的肾癌患者,再次手术则需要更加谨慎。正因如此,王林辉教授一直在为肾癌病人寻找每一个保肾的可能性。

微创手术是当前保肾手术的主流,可以大大减少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创伤。单孔腹腔镜下手术将传统微创切口由4—5个减少到1个,但这也增加了手术难度。去年,王林辉教授利用“达芬奇”机器人灵活的机械臂和高清立体的手术视野,在机器人单孔腹腔镜下成功切除了患者肾脏上一个直径达2厘米的肿瘤,漂亮地完成了亚洲首例机器人单孔腹腔镜肾脏肿瘤的去瘤保肾手术,高超的技术,娴熟的手法,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赞誉。

截至目前,王林辉带领科室完成各类泌尿外科手术1.2万余例,微创比率达到90%以上,其中个人完成单孔腹腔镜手术400余例,机器人腹腔镜手术800余例,国内首创3D单孔腹腔镜肾切除术、肾部分切除术等8项单孔腹腔镜新术式。

创新技术为患者保驾护航

保肾手术的一大难点在于确定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的界限,如果切除过多,会影响器官的正常使用,而切除过少,则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引起肿瘤转移的可能性。通过不断的钻研,王林辉教授在国内首次将 “吲哚菁绿荧光近红外线技术”应用于机器人腹腔镜分支动脉阻断肾部分切除术,提高了微创肾癌手术治疗的保肾率,T1期肾癌保肾手术比例从2012年的32%上升到2017年的95%。王林辉还建立中晚期肾癌综合治疗新体系,针对复杂性肾癌的术前预判、术中显露、预防出血等进行8项技术改进,使复杂性大肾癌的手术切除率从2001年前的60%提高到近年来的97%;创新中晚期肾癌药物治疗模式,应用靶向药物新辅助治疗,缩小癌栓和肿瘤体积,提高中晚期复杂性肾癌切除率和微创手术切除率。数据显示,接受保肾治疗的病人,肾癌的复发率和转移率相对于全切治疗的病人并没有显著区别,但是生活质量却能够大大提高。

现在,早期肾癌患者一般可以通过手术治疗保有较好的生活质量,但晚期肾癌的治疗效果却仍不理想,10年前,针对晚期肾癌的靶向药物诞生,但是在临床应用中却出现了癌细胞耐药的问题。王林辉教授在肾癌的研究上仍旧不断钻研和创新。2016年,王林辉教授首次发现了肾癌靶向药物治疗疗效预判的有效分子标志物和干预靶点,未来有望使晚期肾癌患者能够通过接受基因检测判断自己的耐药种类,接受更加精准的药物治疗。研究成果分别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先后发表,国际泌尿外科著名期刊《Nature Review Urology》对此进行专题报道和述评。王林辉注重临床工作和基础研究的实践转化,成功构建了中国人靶向治疗药物敏感性预测模型,并申请药物敏感性检测方法国家发明专利。

如今,王林辉教授是国内肾癌保肾手术领域中的佼佼者。他大力推进单孔腹腔镜及机器人腹腔镜技术研讨交流,建立整体式、阶梯型、标准化微创手术培训体系,参与制定国内首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操作指南,与国内同行专家共同主编国内首部《机器人泌尿外科手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