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植物卓越中心邵洋洋:求索致远

发布时间:2020-06-04

微信图片_20200604105545

微信图片_20200604105540

我觉得科研工作大部分时候像侦探办案,用心对待实验中发现的每一个细节,从重重的乱象当中去找到真凶,从实验数据当中去寻找可以往前推进的路,自然现象告诉我们什么问题,我们接下来要往哪里走?  

 ——邵洋洋

不同物种拥有不同数目的染色体,人有46条染色体,单细胞的酿酒酵母却有16条。好像看上去自然界中物种染色体的数目是很随机的,而且跟它的复杂程度也没有什么相关性。

邵洋洋的老师覃重军就有了一个想法,能不能把所有的遗传信息组织到一条染色体上去?把单细胞酿酒酵母的多条染色体,组合成为单染色体?

“要感觉到不可思议的时候,才可能有奇迹。”

邵洋洋被这样不可思议的想法打动了,于是她暂缓原有的研究,投入到的新的实验中来。

这个不可思议的想法,背后却是要大量的实验支撑。

实验室、实验台,不停的做实验、整理数据、查漏补缺、再次设计实验,这就是她日常的工作。和酿酒酵母这些微生物打交道,别人看起来枯燥,她却乐在其中。

好奇心驱动她,从假设到求证,通过不断的重复试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如果在实验室以外,花太长时间的话,她就会特别惦记自己的实验进行到哪里。会不会出现想要的结果?如果不是,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每一种结果对她来说都是一种惊喜。

科研本身就是一件处于探索中的事情,90%以上都是在失败。但是邵洋洋总是很乐观,取得好的成果就会跟其他人分享,驱散大家心头笼罩的失败的阴霾。同时,她也积极的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下次不再犯同一个错误。

在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之后,终于将酿酒酵母天然的16条染色体,通过染色体末端与末端的15轮融合,把16条染色体融合到了一条,成功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

这个成果眼看就要胜利,将要投稿到《自然》杂志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些小插曲。

同样的课题,国外一个知名实验室也在做,并且开始时间比他们早一个多月。如果别人先发表了文章,邵洋洋他们的努力就相当于白费了。

扛着巨大的压力,毅然还是将文章投到《自然》杂志,这中间经历了一年多严苛的审稿。

有些专家并不能接受这个结果,他们认为颠覆性要靠大量重复的实验支撑。邵洋洋就全力以赴,加班加点进行补充实验,以最快的速度解答评审和编辑的疑问。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历了好几轮这样争分夺秒的博弈,文章最终发表。同时也得知了国外的实验室最终得到的是两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实验的创新点和精细的实施程度,都不如他们。

在黑暗中行走很久,终于抬头看到了胜利的光。无数个日夜的辛劳,终于有了结果。

但她内心却一直很清醒的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实验最终都有好的结果,但这并不妨碍,她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对这份事业的热爱是她的筹码,也是力量的源泉。

科学实验可能你做到后面是一个没有理想结果的事情。最重要的你要知道你内心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是什么,我觉得你有了信念之后,你就不会觉得苦了。这个中间你可能获得了一点星星点点的东西,都会让你觉得很有成就感,你做的事情就是很有意义的。

——邵洋洋

邵洋洋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博士后

创建出“世界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

获“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科技成果”

“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018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等多个重要奖项

入选2018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科技创新“35岁以下35人”

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毕业生

上海市巾帼创新未来之星

(文章来源于科影纪 ,作者大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