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研究规模变得越来越大、科学设施变得越来越复杂,以及学科之间不断交叉融合的当下,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合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11月3日举行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工程科技创新与发展论坛上,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巴里·巴里什说:“要在科学家与工程师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论坛上,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围绕工程人才培养、专业技能培育等展开讨论,为工程师文化传承与发展、科学思想与工程思维交叉融合、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思路。
科学家与工程师是大脑与手的关系
巴里·巴里什因为发现引力波而获得诺奖,而两台分别位于美国南海岸和西北海岸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起到了关键作用。每一台LIGO都拥有两个长达4公里真空钢管,能够呈现出激光受到引力波影响后发生的极为微小的变化。“科学家们提出了引力波的原理,以及如何去发现的科学路径,工程师们则根据科学家们的需求去建造新的仪器设备。”巴里·巴里什说,两者之间有一道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桥梁。
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亚当·里斯认为,科学家们需要将科学目标、科学问题、科学原理分解拆开,向工程师们进行介绍。工程师们则在理解科学家的基础上,根据分解内容一步步实现测试,最终得到一个科学结果。
“科学家与工程师工作者需要联合在一起紧密合作,才能推动大科学设施建造成功,以及不断进行科研突破。”上海科技大学大科学中心副研究员王美晓说,在双方关系上,科学家就像是人的大脑,需要酝酿出一个科学想法;工程师就是人的双手,把科学想法变成现实。
在日趋成型的张江大科学装置,王美晓清楚地感受到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科学是对自然界的理解和描述,随着科学认知的不断扩展,以及学科不断交叉,对工程师和科学设备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巴里·巴里什在LIGO的做法是,把最好的工程师们召集到控制室里,用机器学习记录下他们的操作诀窍,然后用一个不断积累经验的人工智能实现精准操作。
培育科学家+工程师复合型人才
能否培养科学家+工程师的复合型人才?1986年图灵奖获得者约翰·霍普克罗夫特表示,对于特定领域的兴趣,要从小培养,“让孩子们尽可能多地接触到各种知识,直到确定哪个领域是他的真正兴趣所在。在进入大学后,可以选择感兴趣的方向作为专业,这能使得他们在工作之后也能一直保持热情”。
中科院院士、上海交大常务副校长丁奎岭说,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在很多领域已经明显快于企业和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因此,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关键。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既要加强当前紧缺人才的专业建设,又要看准发展趋势主动布局未来学科。特别是工程人才培养,需要随着现代产业发展不断优化调整,要实现由单一学科以知识传授为主,向复合型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
丁奎岭介绍说,上海交大搭建了张江高等研究院,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城市治理研究院等一大批交叉创新平台,并汇聚中国银行、上海电气、国家电投等多行业的重点企业,构成产学研全面融合贯通的交叉学科布局。同时,以强基础、重交叉为教育改革方向,通过打通专业基础课、设置跨专业选修模块,突破转专业的限制,将基础打牢靠、将知识拓宽,为学生打造多元化的成长路径。
表彰上海首届杰出工程师
在论坛上,2022年上海杰出工程师选树入选者获得表彰。19名工程师因“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获选为“上海杰出工程师”和“上海杰出工程师(青年)”。
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马璐,市委常委、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金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莫负春,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中国科协国际合作部(港澳台办公室)部长(主任)、中国工程师联合体秘书长罗晖为上海杰出工程师代表颁证。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部长王晓峰,市科技党委书记徐枫,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黄红,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副主任顾雁峰,市经信委总工程师张宏涛为上海杰出工程师(青年)代表颁证。
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兴发表示,由市科协联合市经信委、市总工会,发挥所属市工程师学会的作用,创设开展的首届“上海杰出工程师”选树活动,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的号召,将对带动和影响广大职工群众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术、提升新技能,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陈馨主持颁奖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