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在?他还在!

发布时间:2012-01-19
  走进刘廷析的实验室,每个学生都在埋头苦干,一丝不苟;走进刘廷析建立起的斑马鱼房,一缸缸斑马鱼壮壮实实,管理有条不紊。真不能相信,刘廷析已去世了4个多月。一种错觉在记者心中掠过:他还在!
  
  今年7月16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廷析因病去世,年仅44岁。在他去世前不久,本报记者采访了他的斑马鱼模式生物平台。可惜文未成,人已逝,记者转而撰写了一个整版的《近距离》,于8月3日刊发本报第十版,以纪念这位优秀的青年科学家。
  
  最近,记者重访健康所,发现刘廷析留下的智慧与精神,仍在影响着所里的每一个人。
  
  他还在
  
  按照常规,一个在职的课题组长若不幸去世,他的实验室会被关闭,学生会被分到其他课题组。但刘廷析的实验室却例外。
  
  他的学生井长斌说,每次做实验、改论文,总觉得刘老师就在身后看着自己,绝不敢有丝毫马虎。刘廷析告诉学生,一次实验的花费可能相当于一个普通人的月工资,不能随意浪费;论文中的每一张图表,图表上的每根线条、每个字符的整洁,都反映着实验室的作风,严谨、踏实就在细节中。
  
  “朝抵抗力最大的方向走”、“变为美可能是痛苦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实验室、斑马鱼房的墙上,刘廷析贴出的励志格言还在,而旁边的白板上再也看不到他的新留言。鱼房的白板上贴出的第一份信息,就是刘廷析和鱼房管理员的手机。他说,碰到问题时,一定要让学生能在第一时间找到人、解决问题。
  
  斑马鱼是刘廷析的命根子,是他宏伟科研梦想的载体。在健康所和瑞金医院,他建起了250平方米、可养殖5万多条斑马鱼的鱼房。这里养着1000多缸斑马鱼,包括5个野生品种、十几个转基因品种,以及146个突变家系。一个突变家系就是一种遗传病,一种遗传病就足以让一个研究所里的几十个科研人员至少做上二三十年。
  
  刘廷析追求完美,他要从头做起,做最具原创性的科研。   “如果上天再给他五六年,他的实验室一定会出大成果。”健康所副所长张雁云惋惜地说,“他的工作太出色,不能因他的去世而消散,我们已经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聘请了新的研究员,把工作继续下去。”
  
  他不在
  
  然而,刘廷析真的走了。只有当大家分挑起曾经压在他肩头的担子时,才更深切地感受到他是怎样地在忘我工作。
  
  他是健康所的所长助理,分管人才引进和新实验大楼建设;他是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微小RNA在若干重要器官发育中的网络调控机理及其功能”的首席科学家;他的实验室有20多个学生,每个学生都在从事前沿课题的研究。
  
  刘廷析病重时,曾有一位朋友从美国回来,帮他指导学生。只指导了一周,这位学者就感觉十分劳累,而刘廷析坚持了整整6年。如今,为了继续带好刘廷析的学生,健康所成立了一个专家委员会来指导刘廷析的学生,保证研究课题顺利进行。
  
  青年研究员胡国宏接过了人才引进、建新大楼的任务。“我就是刘廷析引进的。”他说,当时刘廷析的热情、务实,使他坚信健康所是一个做事业的地方。前后接触仅一个月,胡国宏就与健康所签约,从普林斯顿大学来到了上海。接下了人才引进的担子后,胡国宏更真切感受到刘廷析的智慧——既要实事求是,又要让对方感受到国家的召唤、研究所的魅力。
  
  研究员荆清接下了刘廷析的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的重任,他颇感压力:老刘主持项目时,中期考评成绩是“优秀”,科技部还破例奖励300万元购置设备,我可不能做差了。
  
  当初,瘦弱的刘廷析如何将这一切都做得如此完美?他最爱的歌是三毛的《橄榄树》——“为了我梦中的橄榄树”,他的“橄榄树”就是“追求忠诚,上报祖国,下对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