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深处,我为你守望 ——记上海市“巾帼创新奖”获得者蒙凌华

发布时间:2012-05-02

 

  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2008年全世界约有1270万癌症新增患者,760万人因癌症死亡。据推测,到2020年,全球癌症发病率将增加50%,即每年将有1500万人加入癌症患者队伍。而到2030年,死于癌症的人数可能增加到1320万。癌,正成为悬在我们头上的达摩利斯之剑。如何与癌共舞,已日益成为全社会需要面对的问题。
  
  上世纪末,癌症发病机理慢慢清晰起来,基于致癌相关基因和信号传导通路的高端生物进展不断被开发并应用于临床医学,靶向治疗逐渐成为热点。所谓分子靶向治疗,就是针对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的关键大分子进行精准的打击。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肿瘤药理实验室的蒙凌华教授就是专攻靶向治疗肿瘤这一领域的专家。
  
  每一步都是抵达
  
  蒙凌华,1973年的金牛座,家中的老大,父母是重庆郊区农民。“其实小时候没什么梦想,如果有,就是想上大学。”大姑曾是村里唯一的大学生,在远离山村的地方任中学老师。大姑偶尔回乡探亲的时候,让蒙凌凌华感受到许多山村没有的东西,给幼年的她很大的激励与憧憬。农村生活的艰苦性与质朴性,在她身上内化成另一种强烈的动力与进取意识。1992年,19岁的蒙凌华以高分被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录取。本科四年,蒙凌华年年获得华师大一等奖学金。毕业时又以总分第一直升中科院上海药物所。
  
  从生物到药理,也算转了一个小弯。1996年,时任蒙凌华导师、现任上海药物所所长的丁健院士让她选一个主攻方向,她选择了肿瘤这块硬骨头。肿瘤药物的研发,至今仍是世界性的难题。而这个来自农村的女孩却一脚踏进了这条不归路,虽不知深浅却脚踏实地。
  
  “一般女孩都愿意工作轻松,你为什么要给自己压力呢?”“因为未知,有事情可以做。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药物,特别是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可谓前景无限。”蒙凌华是这样回答的,简单而质朴。
  
  硕士、博士,蒙凌华读书期间,就已作为核心成员参加其导师丁健主持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肿瘤候选药沙尔威辛的抗肿瘤机制研究。拓扑异构酶是目前抗癌界公认的抗肿瘤靶点,其抑制剂阿霉素、依托泊甙也是目前临床抗癌骨干药物。但它们存有毒性,伤及骨髓。因此,寻找新结构新类型新作用机制的新药是目前抗肿瘤研究的迫切诉求。而蒙凌华所在的团队的研究成果在于,首次发现全新化合物沙尔威辛,发现并确定了其抗肿瘤的可能靶点、作用特点与机理,也为开发活性更高、特异性更好、副作用更小的拓扑异构酶药物提供了新的通路与衡量指标。这是蒙凌华学术的起点,也为她以后科研作了一个铺垫。因为这项研究,蒙凌华先后在国际著名药理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综述2篇。博士毕业论文获得中科院地奥奖。该研究2004年获得首届上海药学科技奖一等奖,不过此时的她已在美国留学了。
  
  2001~2006年,蒙凌华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立癌症研究所分子药理实验室从事抗肿瘤药物分子作用积累的研究。其间,她对重点研发的候选新药aminoflavone和取自传统中药粉防己碱的抗肿瘤机制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研究成果积极推动了aminoflavone作为 该研究机构“亮点药物”在美国进入临床试验进程,对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分别在多家国际顶尖杂志上发表第一作者的论文,两次获得美国癌症研究会为全世界优秀青年研究者设立的相关奖项。
  
  回国后,蒙凌华延续了包括沙尔威辛在内的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研究,揭示了藤黄酸、TSC23等抗肿瘤候选药物或先导化合物的作用靶点和新的作用机制,为以上化合物的进一步开发或结构修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线索,在国际知名药物化学和肿瘤学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而蒙凌华作为重要骨干参与的研究项目《拓扑异构酶新型抑制剂沙尔威辛的抗肿瘤分子机制》先后获得2007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以上获奖排名均为第三)。目前该研究项目已经在中国进入临床II期试验,有望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肿瘤新药。
  
  与此同时,蒙凌华把目光聚焦到了一个抗肿瘤药物研究的新兴领域,靶向磷脂酰肌醇3-激酶通路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他们研究得到的3个候选药物已进入全面临床前研究,申请国内外专利12项。
  
  蒙凌华不断地在做事,一件件事,成就了一个个奖项,也铺展了一条条前景。在癌症的丛林中,她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开拓着新路。
  
  安静的力量
  
  蒙凌华安静。与她同一屋檐下共事多年的许承辉说,她平时话不多,安安静静做事,但一开口,句句到位。沉静、从容、专注,是科研人员必须的素质。
  
  多年来专注科研为蒙凌华赢来很多奖项,但她总把全部精神用来专注眼前。“这次获奖,其实更多的是团队的成绩,而且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是啊,昨日之日不可留,明天之日不可知,而今日之日不可弃。她专注的永远是手上正在做的事情,寂寂自守、兢兢业业,这是一种大简单,也是大眼光。
  
  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而科研更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不断积累的过程。在他人的夜夜笙歌里,守住自己的心神,千帆尽过,半生辛劳,生命中总有良辰。
  
  十几年来,蒙凌华先后获国际国内学术奖励9次。除上述奖项外,另有中国药理学会施维雅青年药理学工作者奖、上海科技党委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奖、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优秀青年人才奖以及2011年明治生命科学奖等。其科研成果申请国家专利5项,国际专利1项。她还在国际肿瘤研究前沿杂志发表论文44篇,并被多次引用,其中单篇最高被引用93次,应邀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同时她还是中国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肿瘤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癌症研究会会员。
  
  就这样,走过山村、重庆、上海、华盛顿,蒙凌华的生活兜兜转转,也平淡也动荡,内心的激情已沉淀成为另一种脚踏实地的从容与沉稳。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做好手头每一项工作,眼光却紧盯世界前沿,胸中自有大情怀。
  
  有了日复一日的坚持,日子就成了河,生命就成了歌。
  
  善意,我们最好的表情
  
  在攻读博士学位以及在美5年期间,导师对待科研的纯粹与专注态度,对学生点点滴滴细微成长的关注,给她留下深刻印象。而这一切,现已成为蒙凌华对待学生的风范。
  
  曾经留学日本的80后博士后张希,来上海药物所才半年,就已是蒙凌华的铁杆粉丝了。“蒙老师是我的偶像。事业好、家庭好、子女好、身材好、气质好。”多年来一直在外漂泊,到了蒙老师这里,终于有落窝的感觉。想起第一天来药物所时,张希正撞见蒙老师在打扫卫生,大惊,大教授还扫地啊。而平时,蒙老师就像大姐姐一样,提醒学生注意形象,一起讨论穿什么样的衣服更有淑女范儿,生活小细节上的点点滴滴,温暖着人心。
  
  来自河北石家庄的博士生陈思萌刚来药物所时,人地生疏,进入角色慢,实验进度也慢,实验数据还经常出差错,是否能顺利毕业成了陈思萌的心病。蒙老师不但为她挡住闲言碎语,还不断为她打气,指点与慰勉,缓解她的焦虑情绪。无论学生什么时候推开她办公室的门,她安详、平和的笑脸总会让人一下子平静下来。学生的论文,蒙老师总是在第一时间改出来,每每三言两语,就提纲挈领抓住了主旨。
  
  “似乎蒙老师总是看到我们的优点,虽然其实她一眼就能看出我们的症结与问题所在,但从不轻易批评我们,总是挖掘出我们自己也不知道的优势,鼓励我们成长,并为我们成长创造良好氛围。”
  
  去感受,去理解,为学生做最坚强的支撑与最有力的后盾,只是蒙凌华为师之道的一面。科研容不得半点模棱两可,实验数据更讲究精确严谨,蒙凌华在科研上的严苛也让学生肃然起敬。作为导师,在科研上她把握大方向,给学生以科研探索的主动性与自主性,在实验上她紧抓细节,把握着学生的行动力与落实力。张希说:“蒙老师要求我们对哪怕是一个原始数据都不轻易放过,要经得起检验。对数据保持敬畏态度,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啊,细节决定成败。一个个具体的细节链接起来,互相洇染,串成了前因与后果,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事情的走向与进程。
  
  对学生的关心爱护,体现出蒙凌华的另一大特点,对人对事,保持着善意,这是作为一个女人更本真之处。善意,包括信任,包括热情,善意也是一种生产力。因了它的洇染,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力量才会在我们每一个人心头汩汩流出,而这是可以与那些蓬蓬勃勃经济建设相媲美的、更磅礴更深远的人类心灵的宏大建设。如果说,高楼万盏灯的辉煌是上海直观的表情,那么上海的人文精神,是应该在商业文明以外具有的另外一种非常博大的东西,那种亲善、热忱与坦诚,那种愿意相信人、帮助人的精神天空。
  
  而蒙凌华正是用这种大的善意来对待着生活,它为她带来内心的安详与从容,也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她身边的人。
  
  (来源:《上海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