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读一张中国传奇人物邮票——项管森

发布时间:2012-06-11

郁群

  这是一张今春推出的“2011,中国传奇人物专题纪念邮票”,票面80分,印着一位身着黑色西装,白衬衣红领结的半身老人像,右下方印有人名“项管森”三字。很多人不认识他,而我采访过他,我在这里介绍一下。

  项管森是一位离休老干部,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年轻时在湘师读书时,发到一把二胡和一把锄头,从此他就与它们终身为伴:他用二胡拉唱越剧40年,唱尽了袁雪芬等等名家的曲调;晚年,又用锄头创建了一个小果园,种下了胡柚、甜橙和柑等等果树。他说世界是可以改变的,他有自己的梦想!世界上本来没有那么多优美的越剧曲调,现在不是在他的二胡中传播出来了吗?世界上本来没有“项管森小果园”,现在它不是翠绿美丽地站在浙江松阳的一片小山岗上了吗?2000年5月,我采访他写下了《果园奇事--老干部作曲家项管森的故事》,发表在银发网上,就是爱他的梦想,爱他为改变世界尽力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把锄头和一个果园

  “项管森邮票”发行时,他还得到这样一张“荣誉证书”,上面写着:“项管森同志:隆重入选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中国当代艺术协会联合推出的‘2011,中国传奇人物’专题纪念邮票。特颁此证。”

  一把有梦想的锄头,“锄”出了一个小果园,引来了很多很多把热情的锄头!

  这是林友甘永根、郭益风、永根妈、郭晶清等等拿着锄头在挖洞翻土;

  这是林友女青年何新美赶着老牛在松土;

  这是林友拿着锄头和肥料去施肥;

  这是项管森往古井取水施肥;

  这座古井上有“古井献水”四字,它有一个生动故事:“在这一带丘陵地种植,挑水是件苦恼的事。有一天,一辆拖拉机从岗坡边开过,突然发出一声巨响:‘崩’!正在岗上劳动的老项和村民一齐跑过去看,只见拖拉机的一只轮子陷入一个洼坑。老项带头,大家帮忙,把拖拉机推开,把洼坑里的泥和草扒去,露出了一块断石板,再把石板抬走,发现下面竟然是一口古井。

  “好啊!有井水啦!”老项高兴地叫了起来。

  村民们围着古井看了又看,议论纷纷:

  “老干部来种树,古井献水啦!”

  “古井里的水,望下去又黑又脏,必须换过才能用!”

  “如何换水呢?必须有人爬下去,挖掉下面的污泥、脏水……”

  “这口古井年代久远了,上面口小,下面肚大,万一倒塌,怎么办……”

  “谁敢下去?”

  大家一时有点吓懜。

  “我先下去看看!”老项笑着说道:“万一古井倒塌,我出不来,就把我埋葬在这里!”

  为了祖国的果园,为了果园的水源,老干部项管森勇敢地带领乡亲挖净了古井的污泥,掏净了脏水,换上了清洁的井水。

  这个故事多么生动感人!要想改变世界,实现自己美好的梦想,就要有勇敢的献身精神。

  很多人被项管森的精神感动了!原来劝阻他不要下来自找苦吃的妻子程萌和儿子项青从上海家中下来了,而且也高兴地拿起了锄头。

  很多校友、战友和朋友也纷纷来信、来访,表示可敬可佩,例如:

  校友戴星、黄永灿、毛佩芳、王保森和毛孔昭等都来了信,毛佩芳的信写得还很幽默:“你的名字的‘管’与‘官’,我过去习惯写成‘官’字,再加个竹字头。今后我就不会写官森同志,一定写管森,管好森林,果树成林,茂盛为森林时,这个管家,比官还大,还难当,还乐趣得多,向着管理森林目标前进,你的晚年前途光明!祝你胜利前进,善管森,更好。你真有勇气,不乏朝气,离开大城市不说,还离开了家里亲人,老小。”另一封信又说:“你在松阳种植果树奋战5年,历尽艰难辛苦,流了汗,投了资,总算开花结果,绿了山岗,红了果实,暖了人心,可敬可佩。”

  朋友小吴,美国华人,闻讯特地从上海来到松阳看他,並且参加“项管森果园”劳动。离开时,还送给老项一只索尼袖珍收音机。

  老师陈平、肖远和金寸田等都积极鼓励他,陈平来信说:“你在离休后,还不断著文,又回家乡耕耘果园,使自己老有所为,是值得学习的。”肖远老师还说:如果需要,她願在经济上支持他。

  一把有理想的小锄头,造成了一座小果园,这赢得了多少人的赞美和支持!这个故事将永远地记载在浙江松阳的山岗上。

  一把二胡和许多越剧名曲

  一把二胡,描绘了整个越剧世界,这真也是一个奇迹!

  项管森,1930年12月生,浙江松阳人。1945年进湘师音师班学习,1949年1月进入(由新四军北撤时留下部分人员发展壮大的)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游击支队,任江南县(今富阳县)窈口区中队文化教员。建国后转金华地委文工团,任乐队指挥。1951年9月由金华地委文工团保送到上海音分院深造。1953年毕业,调上海越剧院,任作曲。曾任上海湘师校友会副会长。现系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国际经济文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国际中华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从事越剧音乐的创作和研究达40年。主编有《百年越剧名家唱腔精选》、《十八位著名越剧演员唱腔选》、《越剧“十姐妹”唱腔集锦》和《陆锦花唱腔选》。合编有《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上海卷(越剧分类)》和《上海越剧志》(编委)及《陶行知与湘湖师范》、《金海观与湘湖师范》和《戎马湘湖人》(副主编)。发表记谱、整理、编曲的越剧唱腔227首及论文“越剧男女声对唱探索”等多篇创作(含合作)《祥林嫂》、《梁祝》等51部越剧上演剧目的曲子。出版越剧光盘DVD2张、CD片2张、越剧音带9盘。1988年获文化部颁发的纪念奖状、2008年授予“全国敬业奉献劳动英模”称号、2009年3月获“金牛杯·首届中国百家文艺奖”。5月,国际汉学研究会授予“文艺大师”荣誉称号。2011年1月评定为“中国国粹艺术传承人”。8月评为世界艺术大使,授予“世纪德艺双馨艺术家”荣誉称号。个人业绩入编《颂歌献给党·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征文选萃》、《从军旗下走来》、《中国文艺五十五年》、《十六大的探索与成就》、《祖国万岁》等多部辞书。

  项管森从湘湖师范拿到一把二胡开始,在以后几十年漫长的日子里,能取得如此大的艺术成就,这与他早年参加部队文化活动打下的坚实基础是分不开的。没有任何一种文艺,能比得上在战火熊熊的环境里、在生与死的间隙中,为战士尽力真诚的演唱了。搞文艺,就是要讲真诚,这是灵魂,是基础。项管森用一生精力研究越剧,这种真诚是惊人的!

  2000年我送给项管森一本刊有《果园奇事》的我的著作,项管森曾送给我一本他编著的《十八位著名越剧演员唱腔选》。他的这本书编得十分漂亮,前面有袁雪芬、范瑞娟、徐玉兰、戚雅仙、徐天红、陆锦花、张云霞、尹桂芳、傅全香、王文娟、张桂凤、吴小楼、毕春芳、吕瑞英、金采凤、周宝奎、筱丹桂、竺水招等十八位著名越剧演员的彩色剧照和生活照;在“代序”中,用最精练的语言,介绍了越剧的发源和现状:

  “越剧是一个年轻的剧种,发源于浙江嵊县农村。1906年,李世泉、钱景松、高炳火、袁福生、李茂增、金世根等六个小歌班艺人在浙江于潜乐平伍村首次以串戏形式从说唱进入农村小型舞台,从而走向戏曲。它由偏僻的农村来到全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又由上海迅速推向其他城市。如今越剧不仅成为浙江人民热爱的主要剧种之一,而且也成为全国人民所熟悉,並赢得国际荣誉的剧种了。”

  为了使广大读者能更好地欣赏和学习越剧,他特地简要地介绍了五种越剧基本腔的来源和创新:①南调腔;②北调腔;③四工腔;④尺调腔;⑤弦下腔。比如,关于尺调腔,他这样介绍说:“是1942年越剧改革后,随着剧目题材的变化,袁雪芬和琴师周宝才在‘四工腔’的基础上发展、丰富、创造而成的。它首次出现在《香妃》中‘听说夫君一命亡’的唱段。胡琴定音为‘5-2’弦。由于‘尺调腔’板式丰富,具有抒情、细腻、媚婉的特点,因此很快就被其他演员广泛吸取运用,並在流传的过程中得到不断丰富和提高。”

  本书主要内容是介绍袁雪芬等十八位著名越剧演员的代表作唱腔,共54首,要把许多流派的代表作谱好曲上演,这並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因为各个流派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项管森深知其中的奥妙变化,因此,他不仅能记谱、整理、编曲,还能在编著这许多流派的代表作后,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其特色。例如,《听说夫君一命亡》(《香妃》选曲)袁雪芬演唱、朱士南、胡梦桥、项管森记谱,在这个选曲后面有这样一段说明:“1943年演出的《香妃》,是越剧唱腔由‘四工腔’过渡到‘尺调腔’的代表性剧目。该剧在音上除了伴奏定弦由6-3改成5-2以为,还有意地运用了京剧的打击乐器和锣鼓锤。曲调上吸取了京剧的高拨子和联弹(京剧叫五音联弹)。伴奏音乐吸取了京剧曲牌“析腰金”、“望永乡”、“柳青娘”、“万年欢”等。自此很长一个时期,越剧就把曲牌作为配音曲来使用。”又说“《香妃·哭头》是袁雪芬的著名唱段‘三哭’之一。本曲前一半由‘尺调腔’(慢中板)组成,后一半由‘十字句’组成。袁雪芬唱得细腻柔婉、感情丰满。”(注:“三哭”,指《香妃·哭头》、《一缕蔴·哭夫》、《英台·哭灵》)

  项管森这本书编著于1989年11月,离今已20多年,许多新一代各个流派的年轻著名的越剧演员和创新艺术成就,又已登上舞台,我和大家一样很高兴看到这种繁荣的景象,我也希望能看到项管森等等越剧老专家对越剧新名家艺术的评价。

中国邮政项管森传奇人物邮票。

项管森果园全景。

项管森往古井取水施肥。

项管森编《十八位著名越剧演员唱腔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