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长恭

发布时间:2014-04-29
庄长恭个人简介
  
  庄长恭,有机化学家和教育家,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894年12月25日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抗日战争初期,他留居上海,在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上海)从事研究工作。珍珠港事件发生后,上海沦陷,他始终不屈于敌伪威胁利诱,终于设法辗转到达昆明,继续从事科研工作,显示了民族气节和爱国思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以北平研究院研究员名义奉命派往美国考察一年半,1947年秋返国回院。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任国立台湾大学校长。当时国民党统治临近崩溃,全国人民奋起反击当局镇压,台湾大学学生屡遭迫害,他深感当时政府之腐败,于是年末毅然离台返回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庄长恭任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他对有机合成特别是有关甾体化合物的合成与天然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从而引起了国际有机化学界的重视,在国内外化学界享有盛誉。1954和1958年两度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和第二届代表。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副主任及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筹建委员会主任委员。1962年2月15日,不幸于上海逝世。
  
  庄长恭一生从事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工作,1937-1941年期间,发表重要论文18篇。在德国哥丁根大学期间,对麦角醇结构的研究卓有成效,探明其化学结构,有力地推动了多环化合物化学的发展,为合成带有角甲基多环a-酮,他设计出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有效方法,受到国际有机化学界的重视。 庄长恭在德国从事研究工作时,曾经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学习刚刚发展起来的机微量分析技术。回国后,首次在中国引进和建立此项新技术。此外,他和合作者进行生物碱结构的研究,从中药汉防已中分离出2种结晶生物碱,并对其结构进行探索,一种已证明为防己碱;另一种定名为防己诺林碱,其中含有酚基,被证明为脱甲基的防己碱。 庄长恭治学严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极为仔细。如他在麦角甾醇结构的研究过程中,从麦角甾烷的氧化物中,发现有难于溶解的钠盐悬浮于乙醚层和水层之间, 便把它们分离出来,经酸化得到关键性的产物──去甲胆酸。 庄长恭的科研着述颇丰,硕果累累。主要论文有《麦角甾醇的结构》《甲基-环已烷乙酸》《甲酸及有关化合物的合成》、《草酸酯与甲基-丙三羧酯的缩合》。他的科学成就及其事迹,载入《中国科苑英华录》、《中国科学家辞典》等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