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浩青

发布时间:2014-04-29

122

 

吴浩青个人简介
  
  吴浩青,化学家,复旦大学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14年4月生于江苏宜兴,193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先后任教于浙江大学、湖南蓝田师范学院和上海沪江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调至复旦大学化学系,起任复旦大学化学系副教授,1961年任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兼化学系主任。1981年任博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开放研究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1989年任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和第五届国际锂电池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化学会理事,同时是国际电化学会会员。2010年逝世。
  
  吴浩青院士主要从事电化学研究。1944年在《美国化学学会会志》上发表论文《芳香氨基醛及酮的合成》。1957年,筹建了研究双电层结构、电极表面性质的实验室,这是我国高等院校第一个电化学实验室,成为我国电化学研究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对电池内阻测量方法做过重要改进。对中国丰产元素锑的电化学性质做过系统研究,利用微分电容-电势曲线确定了锑的零电荷电位为-0.19±0.02伏,校正了文献数据并得到国际公认。70年代,在应用研究中做出不少成果,为储备电池的生产提供了氟硅酸的电导率与其浓度关系的数据;研制了数字地倾斜仪中传感器用的电解液和飞行平台上用的电导液,后者获得1980年国防科委科技成果奖。80年代,在高能电源锂电池(Li/CuO电池)的研究中提出了颇有创见的嵌入反应机理,修正了前人的观点并得到国际上的确认。领导研究小组在第十四届国际能源会议论文集(Power Sources 10)上发表了锂-聚乙炔电池中的电化学嵌入反应的论文,首次提出了锂在共轭双键聚合物中的嵌入反应机理。其“锂电池嵌入反应机理”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