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怀人一一「陟岗集续集」读后

发布时间:2014-05-30

郁群

  我少年时读过金兆梓先生编著的「新学制初中本国史」,只知道金兆梓先生和中华书局的名字,不知道金兆梓先生的生平,老师只简略地说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晩年,读了暨南大学校友金永礼送给我的「陟岗集续集」(金兆銮 金兆梓著),不仅了解了金兆梓先生的生平,还知道了“金氏兄弟四雄”的事迹,同时,更有幸地在该书中读到了金兆梓先生写的关于“辛亥革命亲历记”的文章,十分具体真实地看到了满清政府败亡的历史。

  “金氏兄弟四雄”

  金兆梓是浙江省金华市人,出身书香门第,和他的三位哥哥金兆丰、金兆棪、金兆銮在金华近现代史上都是名人,有“金氏兄弟四雄”之称。

  金兆丰(1870一一1934)字雪荪。17岁补博士弟子员,1902年(光绪28年)考中举人,次年殿试获二甲第五名,选任翰林院编修。1905年由进士馆选派赴日本深造。翌年奉调回国任京师大学堂(即北京大学前身)教务提调,安排课程,选聘国内外著名学者任教。他竭力想创办一个世界著名学府。后因与继任监督意见不协,遂请辞职。辛亥革命后就任清史舘总校,直至史成。袁世凯称帝时,派人多次劝说他出来当官,他坚决不干。1934年病逝北京。著有「校补三国彊域志」、「 中国通史」、「清史大纲」等。

  金兆棪(1879一一1945)17岁入学府庠,1906年(光绪32年)考入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并与金兆銮及其父学生张恭等人创办「萃新报」,鼓吹革命,1907年(光绪33年)与秋瑾、张恭密谋浙江起义。1908年冯国璋任大总统,中山先生在穂召开非常国会,他响应前往,以一篇骈体文「北伐檄文」深得大家赏识,聘为军政府秘书厅长。1922年陈炯明叛变,匆返北平,从1924年起转而护持程硯秋,创办中华戏曲学校。为程派改编和创作了十一部剧目,如「荒山泪」、「文姫归汉」、「春闺梦」、「梅妃」?,深得各界人士好评。晚年,日冦又从芦沟桥入侵,北方沦陷,他坚拒出任“华北文教主委”,说“宁饿死,不任伪聀”。1945年不幸贫病去世。

  金兆銮(1882一一1928)字筱圃,17岁补士弟子员,1905年被浙江选派赴日留学,就读东京早稻田大学。1908年(光绪34年)进北京政法学堂学习。1912年任浙江高等檢察厅检查官兼浙江政法专门学校教授,同年冬调任宁波地方检察厅厅长。他执法严谨公正,反对特权庇护,当时宁波有英商的代理人严重犯法,被刑拘,英商请领事前来强索其人,兆銮不与相见,使人暁之以理曰:“我以囯法治吾民,外国人不可干涉也。”英领事见此状,又企图从上面来施加压力。兆銮曰:“外人之敢于横干内政,正因我国之轻於挠(弯曲)法。今日之事,官可不当,法可挠也。”遂速定案入狱,深得民心。.金兆銮爱国执法,更以精通国际法名扬海内外。所著「原法」甚得当世大儒章太炎赞赏,在其主编之「华国月刊」连载一年之久。

  金兆梓(1889一一1975)字子敦,号屯盦(同"庵"),著名学者,出版家。1912年(民国元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预科,后考入天津北洋大学矿冶系。1920年任教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进入中华书局任文史编辑,所编「新学制初中本囯史」风行全国。1929年复受聘中华书局编辑所教科图书部长,编辑所副所长。1942年去重庆以总编名义主持中华书局编辑部和出版工作。1950年出席全国出版会议。1951年11月因病迁居苏州,选为苏州巿副巿长,1957年第三次进中华书局任副总编辑,主持上海编辑所。翌年国务院成立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被任主持小组工作。同时担任上海文史舘舘长。著有「国文法之研究」、「实用囯文修辞法」、「芚盦治学类稿」、「尚书诠译」?书多种。

  “辛亥革命亲历记”

  金兆锌在任上海文史馆舘长期间,编著了「辛亥革命亲历记」一书,其中有他自己写的一篇“忆辛亥革命金华二三事”,他用历史学家生动真实的笔法,描写了满清政府败亡、金华光复的史实,这里我介绍其中的几节如下:

  北大无书可读

  “辛亥那一年,我正在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预科肄业。武昌起义后,北京大有风声鹤唳之势,教师和同学都纷纷作归计。最后一天,教师方面只有一位德文教员到校授课,学生方面则只有我一人。这堂课中,一师一读勉强虚应故事了一小时。嗣后就再没有到校授课的了,学生中虽不见只剩我一个人,但也都打点行装,或往外打探消息。我见已无课可上,也便作南归计。”

  这一节写了“北大无书可读”,只能“南归”故乡金华了,说明武昌革命起义,天下震动,京城恐慌不已。

  路过沪杭见闻

  “南归至上海,恰于是日晨,商团巳攻下唯一目标制造局,上海也就光復了。次日即乘火车至杭州。杭州也已光复。夜间月色甚好,想和同行友人外出步月,旅舍中人也惟戒以须纏白臂章而已,则以白手帕纏臂间而出,知蔡雨香(东阳人)久客杭,顺道一访之。兼听一些光复时的情形,据告之,发动者是新军,但预先已疏通好了浙江巡抚増韫的卫队,所以新军一发动,首先即攻抚署,卫队也即晌应,乡人中永康人吕公望即为之首,三哥学生孔昭道(衢州人)也即隨吕公望等倒戈冲入抚署之一人。増韫此时自然只好从后门逃出但仍被捉住。后来因他已无能为力,仍放了他。第二目标的军械局也隨即攻下,最后就合兵围攻笫三目标驻防旗营了。”

  这一节写了满清政府最后兵敗如山倒,不堪一击的局面。

  金华城之光复

  “次日我即搭民船归金。舟行约一星期始抵家。到家则金华城亦已光复。讲到金华城的光复,真可说得是匕鬯(音‘昌’,匕鬯系古酒具,这里作饮酒解)不惊。

  “金华城之光复,所以能匕鬯不惊是因当时城中并无一兵一卒,自然不可能有战事。城中清朝官吏虽尚有二品大员的武官副将一员,但已近于光杆,他部下虽也有些下级军官如千把总之类,但都已在城中安家落户,和城中人都已非亲即故;也有些兵丁,也都以本地人为多,平日只管吃粮,不管当兵,我幼时还曾看见过他们操練,而練的是长矛,到这时连长矛也久已不練了。试想还会有作战能力吗?此外还有一位金华知府和金华县知县都是文官,而且恰好两位文官又都是满州人,还是公子哥儿出身,平日也胆小如鼠;虽也有几个所谓亲兵,人数总共也不到二十人,平时用以哄吓乡愚,还有些用场,至此自然无济于事的了。杭州光复的消息一传到地方,一些绅士一集会,立刻就定主意来想办法把这三位清代官吏送他离境,便可万事大吉。开会时,大家都认为这事交给我二哥去办,定可迎刃而解。原来我二哥弱冠?庠后,隨即跟着一位亲戚出外?幕,习见官场。这时他正因两年前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师笵舘回家,被地方公推为金华府中学堂监督,平日和这三位清吏又素常往来;同时他又本来长于辞令,这三个清吏对他早就言听计从的了。因此大家就一致推他去送瘟神。他当然义不容辞,就立即去下说辞。这三位清吏也同时得到消息,正在打祘策一身的安全。我二哥当然看破这一点,一开口就请他们离金,並以保证他们的安全自任。他们得此当然无不乐于从命。此日,他们三位一出城,金华当然就祘光复了。”

  这一节金华光复,写人民群众“送瘟神”,把满清政府从官吏到士兵腐败透顶写得多么清淅透彻!这样的政府必然走向败亡。辛亥革命结束了几千年封?皇朝,民囯时期耒到,但又是军阀混战不断,外国势力继续入侵,人民遭殃。

  读到这里,我有两点感想:

  一、党教育我们要读点历史,意义重大。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历史,在人类历史上作出过伟大的贡献,近代以耒,受尽折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多少仁人志士想复兴中华都失败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致顽强奋斗,前赴后继,遂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囯变成了日渐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光明景象。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历史学家金兆梓在他的历史文章中,写出了爱国知识分子在旧社会追寻光明的努力却又遭到的种种无奈;他在另一篇囬忆录「我在中华书局三十年」和一些诗文中,则明确地写到了对党的感恩,写到了解放后自己的进步和在事业上的大发展。这种感受是真实的,是宝贵的,是普遍存在的。

  吟诗言志

  在「陟岗集续集」中,还收进了金兆銮、金兆梓兄弟俩的部分诗作。金兆銮的「送春词」如下:

  夭桃秾李争春色,转眼春归无消息。我持撙酒送汝春,汝耒何迟去何急。春来春去春无知,迎春送春毋乃痴。夕阳鹗鴂三两声,殘花犹恋高树枝。年年一度一来往,顿使人间争怅惘。春从何耒去何处,乃使哀乐为消长。造物生人亦如此,忽然百生忽然死。何如不死并不生,一返浑噩归太始。人生不过百寒暑,一年一度亦苦汝。我?我无生死时,亦願汝春无来去。

  这首「送春词」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时代“春色”的热烈歌颂和盼望,但又“转眼春归无消息”,令他失望、无奈和气愤,因此,诗歌也透露这种思想感情和言词。

  金兆銮生在满清末年,看到内政失序,外患日滋,曾参加创办「萃新报」鼓吹革命,他看到了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的乱象;也看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国共合作北伐的新气象,最后,在他逝世前一年,即1927年,又看到了蒋介石叛变革命,对共产党人进行血腥大屠杀的白色恐怖,他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生活在这个崭新的革命时代,看到这种不想看到的事变,怎能不感憾万分!再加上他自己在执法中的切身体会,他坚持维护国权,严正执法,却遭到英领事的诬告,京省当局竟不分是非均耒电要自己“毋持之过急”,即要他不可认真执法,唯恐得罪外国势力。这都使他深切地认识到自己对强国法治的追求,还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因此,在他的笔下写出「送春词」並不是偶然的。

  金兆梓有生活在新旧两个社会不同的深刻体会,因此,在他的诗作中也同样表现了这个特色。在旧社会中,他写下「西行道上口占」多首,这里选刋几首:

  一、花楸平

  穿林越涧下云根。叠嶂重峦入眼明。七十二弯如練舞。由来直道本难行。

  “直道”怎么会反而“难行”呢?这是对旧社会丑恶现象的批判。

  二、松林幽居

  鼠肝虫臂剧纷论。人海波澜未易遵。占得小楼春一角。万松深处著闲身。

  隐居松林,就能避开人世间的种种災祸吗?明知不能,这里只是一种无奈的描述。

  三、窗外夭桃盛开有感

  惊才绝艳秀千岺。未让寒梅擅素心。嫁向东风飘泊后。教人轻薄到如今。

  这是借景述怀,表露了诗作者不得志。金兆梓西行到重庆,尽管有总编名义主持中华书局,但他想与茅盾共同出版新文学刊物,受到阻撓,他曾愤而辞职。

  解放后,金兆梓尽展其才,心情大好;他还认真地学雷锋,写下「雷锋颂」诗一首如下:

  以国为家唐天子,以家为国一小兵,若以公私为尺度,短长量得十分明。(写于向雷锋学习六周年纪念日)

  (注:书名「陟岗集续集」,"陟岗"意为站在山岗上瞭望亲人。因为此前已有一本「陟岗集」,故这里称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