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从事文学事业读老作家曹阳的《情系万家灯火》

发布时间:2014-05-30

郁群

曹阳

  曹阳的散文集《情系万家灯火》,是巿作恊于2009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上海老作家文丛之一,这是一本介绍上海历史和人才、作家和刊物、内容丰富多釆的很值得一读的好书,对广大梦想从事文学事业的青年来说,更是一本值得细细研读的好书。在这里,我想谈谈读了关于从事文学事业的文章后的感想。

  献身文学的精神

  在这本书中,曹阳在多篇文章中谈到献身文学的精神,一个人如果选定文学作为自己的事业,那么就要全身心地投进去,要有一种献身文学的精神,这样才能取得成功。曹阳在「诗的一生一生如诗一一罗洛和他的诗」一文中,就竭力赞美了诗人罗洛献身文学的精神,他介绍了罗洛这个人和他的诗、他的不公正的遭遇和艰苦的生活、他的坚定不移的意志和黙黙地无比顽强的奋斗、终于取得了一般人做不到的令人惊讶的事业成就,罗洛就是一个具有献身文学精神的典型。

  “1955年,还不到30岁的罗洛竟因受到“胡风集团案”的株连,被迫离开了文艺岗位,接着又调往青海高原。当时我怎么也不能明白,像罗洛这样一位用真诚的心来歌唱祖国春天的诗人,怎么突然成为一个所谓心理阴暗的叛逆者了呢?”

  “坎坷、苦难对于一般人来说,会是磨盘和软骨剂,可是对于罗洛这样意志坚定的诗人,却是一座优质钢的汽锤。他在监狱和牛棚里,仍然在心里写着诗。他说过:我写作经历中最难忘的岁月,是在监狱和牛棚中。那时,只能写在心里,记在脑子里。到了青海高原,诗人赶着羊群仍在歌唱:每天当我披着熹微的晨光,驱赶着羊群,漫步在山坡上,我仿佛听见群山在向我呼喚,要我向上,向上,去和他们做伴……望着冰??雪岭,我心里的浪涛奔湧,听着风的呼嘨,我眼底有春光融融……诗人的心没有冷却,因为他热爱人民,牧羊人、猎人、藏族老妈妈……都温暖着他受伤的心,坚定着他的信念。”

  “罗洛在坎坷的二十多年中,不仅没有中断文学的研究和写作,还非凡地在艰苦的环境里,在精通英语的基础上自学掌握了俄、德、法、日几国外语,並且在青海高原上钻研自然科学知识,成了一位在自然科学领域里著书立说研究高原生物的专家、学者,着实使我非常惊异和钦佩。记得80年代初,各种各样的人挤涌到文学小道上来,不少人把文学当成改变自己低微地位和命运的阶梯,文学界有识之士曾呼吁作家应学者化。其实,能像罗洛这样成为名副其实的学者化的作家,真是凤毛麟角。”

  罗洛被推选为上海作家恊会主席,並参与大百科出版社上海分社的领导工作,这位学者型的领导人,不仅自己好学不倦、敬业贯一,而且爱才求贤,善待不同观点的人。罗洛,无论是在高原、在荒漠,还是在高尚得近乎神圣的文化殿堂,他都有着一颗纯金般的心,永远吹响着一支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真理的黄金的号角!

  曹阳深情地描写了这样一个动人的场面:罗洛在韓国汉城的国际笔会上,用纯正英语发言:“中国的新诗在继续勇敢向前,中囯新诗正在走向新的繁荣!……”语惊四座,掌声雷动。

  献身文学的精神,就要像罗洛这样做到“诗的一生,一生如诗”。

  “三积累”文学理论

  曹阳把感情积累与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并列为文学创作准备阶段的“三积累”文学理论。他希望得到进一步的理论探讨。我认为这是很有意义之事,年轻的文学朋友懂得“三积累”,对创作准备是很有好处的。

  “当我们虔诫地聆听许多作家的创作谈时,大量的经验可以概括为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事实上也是如此:许多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对社会生活的丰厚积累,甚至对某种甚至某几种学科知识有着丰富的了解。我们往往忽视,甚至作家们自己也往往忽视了另一种重要的积累:感情积累。”

  “感情积累,和生活积累、知识积累一样,是作家创作的基本功。由于它更属于主观本体,所以更确切地说应是作家自我训练的基本素质。这一基本素质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作家创作思维的活跃程度。”

  在这两段精練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曹阳强调的感情积累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他还举了文学史上成功的事例和当前文学创作中失败的事例进行证明。他说,“比较一下充斥于报刊的乏味作品,我们不难领悟到:许多作品之所以失败,更深刻的原因??在于文字功力或结构技巧,而在于感情积累的浅薄。为什么不少立意表现爱国主义主题的文艺作品(包括电影、电视剧),感动不了读者和观众呢?最本质的原因是作者没有为祖国的兴衰失眠过甚至流过泪,对于爱国还只是停留在理性认识上。”我对此很有同感,不少老同志对一些反映抗日战争的电视剧,认为写得太不像样,有的把日本鬼子和汉奸的关系写得“很亲密”(这完全是虚假的),有的硬插恋爱故事,有的好像在写武俠小说,不知道这些编剧是否见过凶残的日本鬼子。写这种剧本,必须要有强烈的同仇敌忾的感情,要看到它的主题的严肃性,要看到它对广大青年的教育作用,决不可把抗日战争当儿戏。

  文学必须创新

  曹阳在这本散文集中,收集了他为许多青年作家的文学作品写的序言,他强调文学必须创新。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事例,来深刻领悟一下什么叫文学的创新。

  青年作家肖遐明的短篇小说「春雨秋霜」,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善良的女人周巧珍,她和丈夫双双失业以后,夫妻俩惨淡经营了一爿小书店。生活刚有些起色,巨大的灾难又突然降临到她的头上--她的丈夫沈方,晚上冒着大雨骑自行车回家,不幸被一辆卡车撞倒,重伤不治身亡。周巧珍为了找到逃逸的肇事司机,每天早晚两次,携着八岁的儿子平平,在出事地点拉起了横幅,披麻戴孝跪在地上,寻求目击证人。由于出事当晚正下着大雨,雨水冲刷走了一切线索,警方也无能为力,被跪着母子俩震惊的每一位路人,也只能投去怜悯的目光。有一天,有一个男人到书店来购书,遗落装有五六千元銭的皮夹,周巧珍赶出店门追上他,原物归还,令他感动。于是,这个男人人经常来书店帮忙,帮忙打扫,帮孩子平平不受人欺侮,以至帮周巧珍推销书籍,送銭给她应付房东急催的房租,送患了急性肺炎的她上医院,並耐心服侍她??一系列好事。这个樸实男人叫刘桂宝,当周巧珍对他心怀感激並对未来的生活和爱情产生幢景的时候,这个男人无限内疚地对她坦白说:那个肇事逃跑的司机就是我。原来他是来赎罪的。他向公安局自首去了。这不蒂又给灾难颇多的周巧珍一个沉重的打击!周巧珍决心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她带上自己为刘桂宝织好的毛线衣,到牢中去探望他。

  曹阳夾叙夾议,把这个故事告诉了大家,同时把这个短篇小说的创新特色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作者使我们震惊的是:他笔下的这名朴实的男子汉刘桂宝,不是平常的助人为乐的普通劳动人民,而是一个来赎罪的男人。写到这里,作为一个现实主义的短篇,艺术上已是比较完整了。但是,作者在作品的思想内涵上恐怕还局限在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这一老主题之上。可贵的是,作者把周巧珍的不幸遭遇,深化到她的性格发展上。作者在结尾处增加了新的情节:周巧珍从抽屉里找出那件她为刘桂宝亲手编织的毛衣,仔细地用熨斗烫平了上面不少的皱折,放进拎袋走出了家门,去探望到公安局自首已经两个月的他。作者没有再写他们见面的情形,而是写了一句外面秋高气爽,阳光灿烂,菊花粉粉黄黄开得正盛,给了作品一个含蓄的、颇有诗意的结束。其实,作者对于自己创造的女主人公的人物个性作了一个拓展,让读者对于女主人公的性格从柔弱转变为坚强,从几乎被不幸击碎变得敢于直面命运的不公,自己去争取可以得到的一份人生幸福,有着充分的想象空间。”他赞赏作者构思的创新成功,加上文笔老到、生动,可以说作者向我们奉献了一个精致的短篇。

  再举例,曹阳对文学创新中的思维方式的创新作了有力的赞扬和推荐。交通大学理工科女大学生曹明华的散文,在公开发表前,早已有手抄本在一些大学中流传;她的几篇散文在《萌芽》上刊出,主编曹阳特向广大读者推荐,当期《萌芽》销售一空;她的散文小冊子「一个女大学生的手记」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后,发行量高达五十五万五千冊,为近年耒文学出版物中极为罕见的现象。曹明华的散文,从题材内容上来看,都是友谊、爱情、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几乎没有所谓的重大题材,也找不到借物吟怀的豪情壮志,甚至听不到时代的强烈节奏。可是,它为什么那样吸引人呢?曹阳认为:作者贡献给我们和贡献给散文的新东西,是作者新的思维方式。

  曹明华自己的体会是这样的:“玻尔的互补原理表明,在微观世界里,对任何粒子的观察都不可忽略它与观察仪器之间的相互作用。每个人,每个读者在看世界时,一般也总是用一种互补眼光--绝对应该从某一种特定的观点中跳出来,尽可能地使自己所了解的各种观点互补,从而抽象出他自己所需要的。那么尤其是文学作品,每一个作者的角度都只有相对的意义,它不可能绝对的客观。而我那种瞎碰的写作手法呢,干脆就向读者挑明了它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它只是一个特定的人在这样一个特定的阶段的角度和观点--这样便把被很多人忽略了的微观粒子和观察仪器(即作者)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展现在了读者面前。我现在感觉,读者更感兴趣的並不是我文中的某个具体的结论,某种特定的观点,而恰恰就是这种微妙的相互作用的展示,对一个过程的展示,而这其实是散文的一大特长。”就这样,她写出了一种崭新的受到广大读者热烈欢迎的散文,她的散文被老作家曹阳誉为有突破意义的重大贡献,是散文发展史上的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