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官老爷做派”凉了群众的心:普陀桃浦镇即知即改转作风

发布时间:2014-06-19
  上海基层党建网讯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普陀区桃浦镇党委针对机关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等问题,从挖掘思想根源入手,以提高机关工作人员文明礼仪素养为抓手,努力推动机关作风转变,有效拉近政府与群众之间的心理距离,让群众在点滴小事中感受到机关作风的切实变化。
  
  听意见——“不会说话”和“官老爷”做派
  
  镇党委坚持开门搞活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发现群众对机关干部“四风”问题感受最深、反响最大、尤其反感的是“不会说话”和“官老爷做派”两大问题。如,服务群众缺乏耐心,“话难听”问题比较突出,接待态度往往一开始热情,但群众问题问多了,就容易不耐烦,常常是一句“你怎么还听不懂啊”,让群众不敢再问下去。下基层、走企业时,开口闭口以“我是镇里的”为理由,不遵守停车规定,甚至拒缴停车费。和群众打交道,口气总是高高在上,语气中很少能感受到“亲切和温和”。了解基层情况时以听情况介绍和汇报居多,实地查勘和面对面交流少,接收的“二手”信息多,一手资料少。
  
  寻根源——“官老爷”思想作祟
  
  对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两大问题,机关干部也有不服气的,认为基层政府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整日忙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人都是有脾气的,有时急起来,说话不注意也是在所难免的,何况有时候讲得很清楚了,是老百姓自己“搞不清楚”。而且机关干部学历都不低,除了刚进单位的新人外,一般工作经验都比较丰富,难道还不会说话、办事吗?
  
  面对部分机关干部的思想抵触,镇党委专门召开班子和各科室、部门、窗口单位负责人会议并指出,“一次即百次”,群众只要遇到一个这种不会说话的干部或者看到一次这种“官老爷做派”,就会认为所有干部都是这样的。镇党委强调,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每天与群众打交道,“不会说话”绝不是小事,这将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形象。个别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形象是在几句话、几件小事中形成的,而广大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评价是在口口相传中树立起来的。“不会说话”和“官老爷做派”只是表象,根源还是在思想认识上。
  
  为提高机关干部思想认识,促进作风转变,镇党委邀请本镇杨兆顺、梁慧丽等五名身边先进典型为机关干部讲解一线群众工作方法。杨兆顺与居民“都是赤膊兄弟姐妹”的情感,“为民办事就要敢啃硬骨头”的韧劲,以及梁慧丽“社区工作就是做身边的小事、把身边的小事做好”的朴素情怀,使机关干部深受感动。同时,从这些先进典型身上,机关干部们看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找到了问题症结——“官老爷思想作祟”。有些人表示,与群众的感情淡漠,没把群众当亲人,没把群众事当自己事,这些问题连自己都未必意识到。有时候确实因为自己学历高,工作经验丰富,在机关工作多年,所以就慢慢滋生了“官老爷做派”,瞧不起人,说话、办事端足“官老爷”架子的陋习。在自己眼里这些并不是问题,但在群众看来就是大问题。说到底是忘了自己也是群众,也是从群众中来的。
  
  转作风——四策并举“放下架子”
  
  思想认识通了,作风转变有了前提。镇党委顺势而为,要求机关干部摆正位子,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干出样子,融入群众。倡导机关干部“做桃浦人、说桃浦话、办桃浦事”,深度融入桃浦、以桃浦为家,学会用群众的语言做群众工作,多为群众办实事、办群众期盼的事。同时,镇党委四策并举,促进机关干部真正转作风。
  
  一是列出“二十个有没有”的正负面清单,清单所列事项是否存在以发放征求意见函的形式由群众定期评判。二是引进文明礼仪课堂。邀请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做公务礼仪专业培训,强调与群众打交道首重“尊重”和“友好”;邀请东方讲坛特聘讲师做专题讲座,讲授做群众工作的技巧,提高机关干部协调处理与工作对象之间关系的能力。三是建立年轻机关干部基层挂职锻炼制度。针对机关年轻干部从校门到单位、缺少基层经验,不接地气,没有与群众建立起深厚感情的特点,分批安排8-9名赴村居担任副书记,为期一年。四是建立机关联络员制度。要求机关工作人员每周到村、居一线掌握基层动态,解决群众困难,并每月定期上交“下基层、走小区、解难事”活动情况登记表。镇党委对联络员制度进行定期考核,强调在下基层过程中不作秀、不贴金,防止“倒服务”,不给基层添麻烦。
  
  “我是镇政府来的”这样生硬的语言少了,“阿姨,侬请坐”、“阿公,侬当心”这样贴心的话多了,机关干部作风正在悄然转变。
 
(来自:上海市普陀区委组织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