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书画 乐在其中

发布时间:2014-09-02

七二六研究所退休支部支部委员,原宣传处处长 沈士贤

  年过八旬,被戏称为“80后”。老战友老同事相聚,少不了的话题,怎样打发美好时光以葆健康。笔者以前的业余爱好之一“绘画”。然许多年无暇顾及。退休了,自嘲为“解了套”,如愿以偿,重拾爱好,选择了花费不大的“水粉画”。

  难在开头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不懂水粉画技法,不知用何种材料做作画底板,不知道第一笔从何下手,于是以报刊为“师”,行家们公开于报端的作品(油画、摄影等)为版本,临摹为基本方法,加上曾经在部队业余学到的一点素描基础知识,“摸着石头过河”。但毕竟从未接触过水粉画,没有行家的直接指点,所以在初始阶段,经常不由自主地把不同颜色搅和一起,犹如灰尘落到了豆腐上,不可收拾,但初衷不改,提醒自己,更需要耐心。

  经摸索,逐渐领略到:布纹面状的木屑(纤维)板做作画底板较为适宜,它便于上色,且带有“质感”;既可置于画架作画,便于修改,又不易变形,而且能循环使用(但如今已不易买到)。老伴支持,小区清洁工也乐意帮忙,将居民家装修丢弃的旧板子拣来,废物利用,又有助于“环境整洁”,可谓“一举两得”。

  初见成效

  不断实践、总结,悟出了一点门道。在技法上有所提高,基本克服了最初出现的“麻烦”。《丰收》《年年有余》《老人与森林》《林中池塘》《水》《自在观世音》(敦煌系列之一)等习作,画出了一点“油画的韵味”(朋友之言)。

  在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仿照“一大”纪念馆(蜡像馆中)布局,习作了《一大会议场景》,在支部学习会上展示,看图说话,重温党的历史,好似身临其境,起到了“照本宣课式”学习起不到的作用。至今已习作水粉画百余幅而聊以自慰。虽“亮点”不多,但乐在其中。

  应社区相邀,已三次参与“艺术节”展出(日前又约定将新的习作参加社区第四次文化艺展活动)。街道派人上门采访,并配以作画时的照片,在街道报刊《江畔馨风》上宣传报道。我铭记不忘街道(社区)的厚爱。亲朋好友也对本人的退休生活饶有兴趣,对习作给予肯定,便配上镜框相送,已先后惠存亲友30余幅,皆大欢喜。

  一点感受

  毋庸讳言,临摹的成功率并非100%,“照样描葫芦”乃至“二次创作”也需尽可能理解“葫芦”(报刊上缩小了的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个中景物等关系,加上作画的技法,才能减少失真。换言之,它与文字写作一样,尽可能有点生活积累,日常留心观察对作画有用的一切。例如习作《守望宝岛》,利用难得赴“鼓浪屿”开会之机,连续三个早晨早起和抓紧有限的会议间隙。到“日光岩”园内瞻仰“郑成功”塑像,察看周围环境、前方大海与上空变幻不定的云彩。习作完成后,附小诗:

  金戈铁马真豪迈,降伏外寇还河山。

  人民敬仰塑巨像,日光岩顶望台湾。

  市老科协给予在协会刊物《会讯》上发表。十分感激协会的鼓励。

  也许“水粉画”的档次“不高”,但它也是绘画行当之一。对我等老年人而言,不为名利,如此这般,又可“打发”时光,何乐而不为!

  人们常把练书画视为陶冶情操,有益健康的招数之一,我深信不疑,所以在习画之余,也会提起羊毫涂上几笔,例如广东省的《新编三字经》见报后,认真抄录,并将老《三字经》抄写附后,装订“成册”,经常在茶余饭后翻阅。“粤编” 《三字经》的内容极为丰富,可以说集古今伟人、人格品德、革命业绩、发明创造、地理环境等等于一身。抄写“二经”,习字、重温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同时,受到了怎样做人的教育,还练了“内功”。

  人生高潮总落幕,

  心态调整好。

  时光笑对你我他,

  公平公正唯它最公道。

  老有所学也需要,

  乐趣自个找。

  上善若水无烦恼,

  丹心化雨润物乐陶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