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改革开放

发布时间:2014-09-15

  编者按: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为缅怀邓小平同志这位历史伟人,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人民日报社理论部、光明日报社理论部、解放日报社、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近日联合举办了“邓小平与改革开放”理论研讨会。《人民日报》摘要刊登了几位与会者的发言《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事业推向前进》、《邓小平领导风格的本质特征》、《邓小平关于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战略思考》、《坚持和发展邓小平改革思想》。特选载于下,供学习参考。

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

求是杂志社社长 李捷

  邓小平同志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的历史贡献,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冲破“左”的指导思想的长期羁绊,依靠实事求是和改革开放这两大动力,不断推动实践创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最为突出的思想羁绊就是“两个凡是”。邓小平通过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和压制,重新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当时还有一个障碍,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通过真理标准大讨论和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由此端正了党的政治路线。再有一个障碍,就是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受传统观念的束缚。邓小平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平均主义大锅饭不是社会主义,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等等。总之,邓小平依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激发出来的思想理论动力,依靠改革开放激发出来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活力,冲破了“左”的指导思想的长期羁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一个成果--邓小平理论。邓小平把自己称为“实事求是派”,以此表达既反“左”又防止右、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方向的坚强决心。他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科学判断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开启了沿着和平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历程。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整个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在悄然间进行着重大调整。邓小平经过反复研究和慎重观察,于80年代中期提出关于时代主题的判断,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形成这一重大判断,既为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科学总结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通过规划现代化建设总目标和“三步走”发展战略,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程。实现现代化,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梦寐以求的目标。但长期以来,存在着现代化标准过高、要求过急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谋划改革开放的同时,也在考虑对现代化目标和步骤作适当调整。1984年,邓小平对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说:“我们提出的到本世纪末翻两番的目标能不能实现,会不会落空?从提出到现在,五年过去了。从这五年看起来,这个目标不会落空。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这些新概念和“三步走”发展战略,是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独特贡献。

  强调党要管党,全面加强执政党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掀开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也掀开了全面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新篇章。这个新,首先新在形成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这个新,还新在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个新,还新在赋予执政党建设新要求: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努力改善党的领导,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这个新,还新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条件下,继续强调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不动摇。

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事业推向前进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李忠杰

  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写下的最重要篇章,就是推动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今天,我们纪念邓小平,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坚定不移把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因此,后来我们党经常把自己的路线称作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过程中,经常有人提出这样的路线会不会变的问题。邓小平一次又一次回答:不能变,也不会变,没有理由变。他说:“在这短短的十几年内,我们国家发展得这么快,使人民高兴,世界瞩目,这就足以证明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谁想变也变不了。说过去说过来,就是一句话,坚持这个路线、方针、政策不变。”当然,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我们的很多方针政策必然会有所调整,思想理论也要与时俱进。但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最基本的东西不能变,也就是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能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不能变。变了,就意味着动摇、意味着倒退,就会给中国带来新的危险,就不能保持国家长治久安。

  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制定的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邓小平强调:“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新形势下,我们需要重温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思想,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和极端重要性,千万不能背离改革开放的大道而转向老路、邪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勾画了沿着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之路继续前进的蓝图,为全党全国人民增强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坚定不移继续解放思想。鲜明地提出解放思想,是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贡献。邓小平尖锐批评种种思想僵化的现象,大声疾呼:“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人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我们需要依据实践经验不断探寻新的规律,需要随着时代进步不断更新过时的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解放思想是没有止境的,实事求是更要一以贯之。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有不少硬骨头要啃,有许多新问题要解决。如果思想上抱残守缺,没有创新精神,就会阻碍社会发展进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我们一定要把这一要求落到实处,使我们的思想能够随着实践发展和时代进步而不断拓展、升华。

  坚定不移提高改革开放科学化水平。改革开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必须靠实践探索走出一条新路来。试验和探索,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多次指出,要不断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有错误就赶快改。不能四平八稳,因循守旧;也不能不顾条件,急于求成。要力求做到重点突破,配套协调,分步实施,循序渐进。新形势下,把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必须进一步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提高对改革开放的领导水平。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面很宽,问题很复杂,必须高度重视顶层设计,统筹部署,加强整体协同。提高改革开放科学化水平,一个重要方面是处理好改革与法治的关系。依法治国本身就是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方略,改革开放与依法治国应该也可以统一起来。要在深化改革中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和完善依法治国方略;同时,又要在依法治国基础上深化改革,用法治的办法推进改革、规范改革、保障改革。

邓小平领导风格的本质特征

中央纪委驻文化部纪检组原组长 李洪峰

  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他所提出的领导工作“四性”,是他对领导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也是他对自己长期领导实践的理论总结。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可以说是邓小平领导风格的本质特征。

  原则性是邓小平领导风格的灵魂。领导工作,原则性是第一位的。没有原则,就谈不上领导。邓小平很早就投身于共产主义运动,历经坎坷,多次经历革命事业的艰难曲折,但立场从不动摇、信念从不动摇、原则从不动摇。毛泽东说他外面柔和一点,内部是钢铁公司,就是对他原则性的高度赞扬。邓小平这种坚定的原则性,在新时期既表现在破除“两个凡是”束缚、平反冤假错案的勇于担当上,也表现在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大智大勇上;既表现在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办经济特区、实行市场取向经济改革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上,也表现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打破西方制裁的果敢行动上;既表现在毫不动摇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上,也表现在坚定不移地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上;既表现在国内治党、治国、治军的伟大实践中,也表现在国际政治斗争的义正词严中。

  系统性是邓小平领导风格的主要特征。国家治理,特别是像我国这样的大国治理,本身就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邓小平作为战略家,在领导工作中始终注重从全局和战略的大视角上观察问题,始终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内政、外交、国防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来分析处理问题,既善于抓住关键、把握主动,又善于总揽全局、推动全盘。邓小平领导工作的系统性,还表现在科学地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既坚持实践第一,又高度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在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适应新的时代需要,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行了伟大的理论创造,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合乎逻辑的继承和发展,又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和开篇之作。它上承毛泽东思想,下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和国家永远需要珍视的巨大思想宝库。

  预见性是邓小平领导风格的鲜明特点。领导需要预见,没有预见就难以领导。邓小平是一位求真务实的实干家,又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邓小平的领导工作,是求真务实和远见卓识的高度统一。他特别强调领导工作眼界要十分开阔、襟怀要十分开阔。学习《邓小平文选》和《邓小平年谱》,回顾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开创新时期的历史进程,我们深深为这位伟大战略家厚重的历史感、强烈的时代感、关注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巨大责任感所震撼和感动。他基于战略洞察力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思想,极大地开拓和扩展了全党的视野和境界。例如,他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前景的战略展望、关于农业“两个飞跃”的战略判断、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关于教育“三个面向”的战略思考、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战略构想等,都是经得起实践检验、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预见,具有长远指导意义。

  创造性是邓小平领导风格的主线。邓小平一生独立思考,从不盲从。创造性这一主线贯穿他的全部领导实践。思想充满活力是邓小平的性格特征之一,也是他领导工作的特征之一。邓小平以70多岁高龄,指导了全新的实践,开创了全新的事业,创立了全新的理论。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以至整个人类发展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四者是统一的,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领导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我们纪念邓小平,除了缅怀他的伟大业绩,更重要的是学习他的思想理论、思想方法和精神风范,不断在提高素质、提高境界、提高水平上下功夫,努力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搞对头,把精神状态搞对头,把思想方法搞对头。这些搞对头了,我们党的执政能力、领导水平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党就能更好地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大历史责任。

邓小平关于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战略思考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 朱晓明

  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部署,是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战略思想的重要实践。

  1990年2月,邓小平对几位中央领导同志谈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事宜时说,上海的浦东开发,你们要多关心。3月,邓小平同几位中央领导同志谈话时又说:“机会要抓住,决策要及时,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条件更好,可以更广大地开源。比如抓上海,就算一个大措施。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邓小平的意见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1990年4月,浦东开发开放启动。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及有关浦东开发开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浦东开发开放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浦东开发开放的目标定位,就是从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出发,肩负起党中央赋予的推动上海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流域经济腾飞的重要使命。实践证明,浦东开发开放的每一步进展,都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的结果。

  理念创新。理念创新首先是基本思路创新。邓小平1991年视察上海时指出,浦东是面向世界的。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再次强调:“上海在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辐射面宽。”根据邓小平上述指示,“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就成为浦东开发开放的工作方针,无论是开发规模、开发规划、开发资金,还是参与开发的智力,都是与世界接轨的。在建设什么样的浦东的问题上,邓小平要求浦东一个方面要讲综合实力,第二个方面就是精神文明。因此,浦东开发开放形成了“不仅是项目开发、产业开发,而且是社会开发,是争取社会的全面进步”的开发开放思路。

  战术创新。根据当时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浦东推出了金融贸易、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三个先行发展战略,以及形态开发和功能开发并举的政策。要在短短数十年间建设一个现代化新城区,必须推行超常规发展战略。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试第一个就要准备失败,失败也不要紧。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在开发开放初期,浦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引进方面积极探索新的模式,将民营、外资等各类资本引入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在开发运作上,实行管委会-开发公司的特殊“政企合一”模式,体现高效市场机制和强势行政主导的有机结合,为行政资源与市场资源优化整合提供了成功案例。

  体制创新。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浦东开发开放本身就肩负着突破旧体制、构建新体制的使命。在企业制度方面,邓小平希望浦东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企业制度。浦东率先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同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要素市场体系,进一步巩固了上海在区域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根据邓小平“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的指示,浦东在金融等服务业领域率先突破传统体制障碍,一些重要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举措率先在浦东试点。浦东还创造了新的政府管理模式。自开发开放之初,浦东就致力于构建能最大限度服务市场主体的制度环境,通过“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模式,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扩大社会自治功能。

  浦东开发开放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在一个特大城市边缘寻找一个新的增长极的探索,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寻找新的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浦东开发开放20多年来,城市面貌、经济规模、社会发展、功能集聚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浦东以四大开发区为主体,形成了金融贸易、现代物流、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等高端产业体系。同时,浦东也已经形成与快速推进的城镇化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从1990年启动浦东开发开放,到进入21世纪推进的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浦东发展历程中的每一步都与国家战略布局紧密相连,承担了“先行先试”的国家使命。

坚持和发展邓小平改革思想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 冯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任务。坚持和发展邓小平改革思想,对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推动改革的思想武器和理论基础。一是通过真理标准大讨论破除“本本主义”和僵化“教条主义”。对于“两个凡是”的“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邓小平警告全党:“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真理标准大讨论是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先声。从此,全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根本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二是通过南方谈话解决姓“资”姓“社”问题,彻底打破阻碍改革的思想束缚。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国内在思想理论上出现一些模糊认识,把计划与市场同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把计划与市场的争论提高到两条道路的斗争上来,改革的步伐有所放慢。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围绕姓“资”姓“社”问题,从全新层面深入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标准等,从根本上冲破了姓“资”姓“社”问题的困扰,打破了人们思想上的束缚,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入新的发展阶段。

  “四项基本原则”是邓小平把握改革总方向的指南针和坐标系。邓小平说:“解放思想决不能够偏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轨道……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去‘解放思想’,实际上是把自己放到党和人民的对立面去了。”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南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但同时,“林彪、‘四人帮’的流毒,特别是派性和无政府主义的流毒,同一些怀疑社会主义、怀疑无产阶级专政、怀疑党的领导、怀疑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思潮相结合,开始在一小部分人中间蔓延”。1979年,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并进一步指出,没有四项基本原则,“就可能出现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大大小小的乱子,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在刚刚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就遇到严重的障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障。邓小平指出:“我们认为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我们现在进行一系列改革,仍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中有一条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在南方谈话中,他一再强调要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在邓小平看来,“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

  以局部带动全局是邓小平推进改革实践不断深入的有效策略和方法。综观我国的改革历程,既注意到了改革的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又不失时机地进行局部突破,进而推动改革全局。这是邓小平推进改革实践不断深入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一是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入手,以农村改革带动城市改革。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是我国的基本特征。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乡镇企业崛起,使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农村改革拉开全国改革的序幕,然后再逐步转到城市改革上来。二是以经济改革为重点,推动政治、文化、社会等全面改革和协调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日益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和蓬勃的经济发展形势呼唤着其他领域的全面改革。按照邓小平的部署,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并在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等方面都开展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三是发挥空间区位优势,以沿海经济特区拉动全国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初,我国设立经济特区探索改革开放,然后逐步形成由点到线、织线成网的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改革开放格局。四是发挥先富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实现共同富裕。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