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不过来,上海光源将扩容5倍

发布时间:2014-11-14
  位于上海浦东的“巨型显微镜”上海光源将启动后续工程,预计到2020年建成后,上海光源内将拥有近40条光束线站,数量5倍于现有线站,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研究中心。
 
  这是早报记者日前从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了解到的消息。作为我国迄今为止建成的最具规模的大科学装置和多学科研究平台,上海光源不仅在生命科学等多领域研究中提供了支持,现在它还为开展埃博拉病毒结构研究做好了准备。
 
  一直都在高负荷运转
 
  浦东新区张江张衡路上,有只美丽的巨型“鹦鹉螺”,它就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大科学装置和大科学平台——上海光源。通俗地理解,上海光源就是一台巨型显微镜,高速运行的电子产生同步辐射光,照亮组成物体的原子分子,让研究人员一览无遗。
 
  上海光源一直都在高负荷运转。在上海光源周长432米的光子跑道上,首批7条光束线站每年供光运行约5500小时,运行水平处于同类装置国际先进,目前用户实验供光期间开机率已达99%。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高达78.1小时。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负责人介绍,与之相比,性能同处国际前列的第三代同步辐射装置——英国“钻石”光源、法国“太阳”光源,运行第五年开机率和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分别只有97.5%、28.5小时和98.4%、47小时。
 
  早报记者从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获悉,为缓解上海光源一期工程一直处于供不应求、任务饱和的状态,后续工程正陆续启动。拟先采用一期建设模式,由国家、上海市和中国科学院共同投资建设16条性能优异的先进光束线站。预计到2020年,后续工程陆续建成,上海光源硕大的螺壳内将拥有近40条光束线站,数量5倍于现有线站,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研究中心。
 
  已为研究埃博拉准备好
 
  本月披露的上海光源“五年报”显示,其自2009年正式向用户开放至今,已执行课题申请5406个,平均每年1000多个,涉及全国各省、市、区及香港、台湾地区的1590余个研究组、9225名实验人员,用户分布基本覆盖全国,并已有部分国际用户。
 
  上海光源的生物大分子晶体学线站一经投入使用,立即改变了我国结构生物学家以往主要依赖国外同步辐射装置开展前沿领域研究的局面。他们在禽流感、艾滋病、手足口病等流行病毒相关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中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成果。
 
  其中,中国疾控中心高福院士研究团队率先揭示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跨种传播机制与H7N9感染人传播机制,为新型流感暴发的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上海光源负责人介绍,现在上海光源已经为开展埃博拉病毒结构研究做好了准备。
 
  在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人员利用上海光源对铁基超导材料、碳纳米管可控生长、纳米催化剂、储氢能源材料、半导体磁性材料、晶体材料、压电/铁电材料、高分子材料等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多项具有重要应用前景与广泛用途的研究成果。除了科学家在学科前沿取得重大突破,35家企业也利用上海光源进行高技术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