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系统被授予上海市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的事迹材料(二)

发布时间:2015-08-20
心系老科协、再创夕阳红
  
——记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退休干部陈积芳
  
  上海市老科协成立于1984年,三十年来,发展会员上万名,为上海的经济科技发展做出了贡献。陈积芳作为现任会长,上任六年来,把全部精力放在老科协事业上,团结和组织广大老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活跃在退休科技工作者老龄事业的各项活动中,做着并讲着“最美不过夕阳红”的故事,开创了老科协工作的新局面,努力建着老科技工作者的“温馨之家”。
  
  一、带领老科协服务科技创新
  
  六年来,陈积芳带领老科协,团结各位副会长和同志们,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坚持服务社会、服务会员的方向,把握“老”与“科”的特征,克服经费与活动场地的困难,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专家建言为形式,以科普活动为基础,为做好科技界的老龄事业作应用的贡献。
  
  一是办好科协学术年会。陈积芳认为学术年会是科协成员学术交流的重头戏,也是专家建言的基本平台。近年来,他把年会放到重要位置,精心组织,讲求实效,年会的内容和规模逐年呈上升趋势,不仅成为学术研究、技术创新的成果展示,而且成为科技主管部门与老科技工作者之间的联系纽带。
  
  二是深化常规学术活动。在他的主持下,老科协各专委年初交流学术工作计划,年终总结学术活动经验,学术氛围一年比一年好。他十分重视抓好论坛、讲坛的组织,就老年人关心的、社会关注的、科技前沿的和新形势要求的问题,邀请有关专家主讲,一次一个专题,讲深讲透,并采用互动形式进行交流。如互联网创新生活、转基因食品的若干问题,第三次工业革命等。会员参与踊跃,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
  
  三是加强对外科技交流。陈积芳把对外交流作为发挥老科协作用、扩大社会影响的重要窗口,使老科协的国际交流实现了零的突破。如举办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茹科夫所著《俄罗斯与全球化》一书中文版的首发式暨中俄科学家研讨会,还邀请茹科夫到世博会来做报告;与有关企业合作举办诺贝尔奖获得者穆拉德所著《神奇的NO》新书发布和报告会;邀请日本国际老人协理会负责人作“日本老年社会”的专题报告;与台湾代表团交流两岸养老服务的对策措施等。
  
  为激发创新活力,陈积芳还推动老科协成立了“非共识科技创新委员会”,支持组织“创新发明沙龙”活动,为在老科技社团探索非共识科技创新之路搭建了新平台。
  
  二、带领老科协服务社会管理
  
  一是组织会员,开展决策咨询和专家建言。近年来,陈积芳推动协会出台了《专题调研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制定了实施细则,为发挥会员智力优势,加强决策咨询,规范调研项目,提供了较完善的管理依据。组织完成了市科委关于上海重化工发展的科研项目,上海科学发展基金会资助的生活垃圾减量的研究项目,另有关于降低上海电信资费的建议,关于本市“地沟油”末端加工的建议,用好水利投资经费的建议,等等。这些专家建言都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陈积芳还主动联系杭州市老科协,为杭州市第一条地铁的安全顺利投入运行,组织退休科技人员,前去现场作安全运行的咨询服务,将上海的十七条地铁的经验告诉他们,受到好评。
  
  二是整合资源,拓展科普教育品牌效应。陈积芳积极发挥老科协科普讲师团的作用,面向社区、学校和基层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他身体力行投身科普教育,受邀到东方广播电台录制科普节目,到机关、学校宣传科普知识,为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做贡献;推动与广西教育出版社合作,编辑科普丛书《新能源在召唤》,列入国家“十二五”出版规划,邀请翁史烈院士做主编,已经出版问世;通过多方努力,实现了科普项目在市科普基金会等机构立项成功,争取到项目资金支持,激发了大家科普创新的积极性。他自己每年参加“科普进校园”的活动,今年六次到中小学去讲科普课。上海老科协得到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的荣誉。
  
  三是服务社会,组织志愿团队热情奉献。陈积芳倡导老科协科普团队开展公益活动,170余名志愿者深入钱学森图书馆、上海科技馆、中医药博物馆、西郊动物园等场所,积极开展科普活动。2012年,该团获“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先进集体”称号。近两年,陈积芳还不断探索科技社团参与社会管理的途径,组织承接了一些社会化服务项目。例如,作为上海食品药品监督局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一项举措,老科协配合成立食品安全志愿者队伍,2012—2013年,100名志愿者共出动40580人次,督查餐饮企业近2万家,市食药监督管理局称赞这支队伍是“有网络、有专业”、“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此外,老科协女会员委组织近30名志愿者开展了“创建示范性家政服务站”的质量督查工作,在市妇联的支持下,做出很好的成绩;协会组织会员参加沪疆“银龄行动”,有8位专家赴新疆喀什地区,开展为期两个半月的医疗、农科、畜牧和电工培训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受到市老龄委和当地民众的好评。陈积芳主持为老专家送行和返沪后的报告会。
  
  三、带领老科协服务老科技工作者
  
  近年来,在陈积芳的带领下,老科协始终坚持以会员为本,加强协会自身建设,努力把协会建成老科技工作者温馨之家。
  
  一是软硬件设施得到提升。协会加强与企业合作,增加了200平米的活动场地,供会员开展学术研讨、科普讲座之用。协会相继健全了人事、财务、高评工作、网站工作流程、专题调研项目、项目经费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提升了管理水平。
  
  二是对外宣传进一步加强。协会网站创新改版,丰富了栏目,活跃了版面;每月一期的《老科协会讯》质量不断提高,受到会员赞誉;老科协期刊《上海科苑》于2013年底问世,市科协主席陈凯先院士撰写卷首语,给老科协以很大鼓舞。在上海市科协加强科技社会团体建设的星级评审时,上海老科协获得了四星级协会的称号。
  
  三是服务平台加快拓展。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 陈积芳深感科技界老龄事业的任务很多,他十分重视组织协会班子学习国务院、上海市关于加快发展老年服务事业的文件,积极推进协会的养老服务工作。2013年底,协会成立了老年服务事业促进工作委员会,专门负责为老服务。他还重视会员的养老需求,多方考察适合老科技人员入住的养老机构。目前,协会已与青浦的天地健康城、虹口的银康养老机构合作,挂牌成立了老科协养老基地;与崇明县政府东平镇洽谈“崇明东平生态养老社区”的合建方案。他又很重视科技人员“老有所乐”的事项,专门组织成立上海老科协艺术团,开展经常性的文艺活动,节假日都有精彩演出,活跃了会员的晚年生活,得到各方好评。老科协还与福寿园海港陵园合作,建设了专为科技界安排的“思科园”,安静肃穆,替会员的临终需求也做了安置,园方良好的服务已逐步赢得会员的信任。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记上海科技馆离休干部刘谦桢
  
  刘谦桢出生于1933年,于1949年3月入党。离休前是原上海自然博物馆党委书记(正局级)。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四军某团副政委。1978年转业后进入上海自然博物馆工作。离休后,刘老一直坚持学习、勤奋工作,除担任上海科技馆离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外,还义务担任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市百老德育讲师团讲师、《银发网》编委和执行主编等,继续为党的事业发展发挥作用,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严以律己 发挥支部战斗堡垒
  
  刘谦桢离休后被推选为离休干部支部书记,他虽然社会活动频繁,老伴身体不好,但他关注支部工作并取得成效。他坚持“老有所学”“老有所教”,把抓好政治理论学习作为支部首要任务。由于他把支部学习抓得紧、抓得实,虽然集体学习为主转变为自学为主,但是学习质量和收获却有了提高,增强了大家同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的自觉性,把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十八大精神和中央、市委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自觉发挥老同志的政治优势和积极作用。
  
  他以身作则,团结支委,除安排组织好政治理论学习和组织生活外,还动抓老干部思想工作。经常了解老干部情况,老干部有病或家庭有事总要上门看望或电话问候,并及时向党委和专职干部汇报,协助在职干部落实“两个待遇”,热情为老干部办实事,发挥好支部的桥梁、纽带作用。2003年他骨折住院近半年,当馆领导去探视他时,他不谈自己而要求领导妥善解决其他老同志医疗中的特殊困难。离休支部在他的带领影响下充满生机和活力,这和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坚定理想信念 投身于新四军历史研究
  
  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是由新四军老战士和有志于研究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宣传和弘扬革命优良传统的人员自愿组成的学术性、群众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是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领导下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个学会。
  
  刘谦桢于2011年被推选为该会的常务副会长,担任党的工作小组成员和组工小组组长,主持研究会的日常工作。作为研究会中唯一一个离休的老同志,在领导班子中,起到了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继往开来的作用。在研究会中有较高的声望。
  
  在开展研究会工作时,凡是涉及到骨干人员的培训,刘老都亲自动员部署,根据研究会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和体会,他反复向研究会成员强调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才能充分彰显研究会工作的价值;只有坚持深入拓展研究和积极开展宣传“两个轮子”一起转,注重“四个结合”(即老战士队伍与党史军史专家队伍结合、研究会力量与社会力量结合、学术研究与纪念活动结合、历史研究与现实教育结合),才能保证研究会工作方向正,措施实,效果好;只有坚持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才能使研究会工作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只有坚持推进工作与提高干部两促进,才能使研究会工作相得益彰,生机盎然,健康持续发展。
  
  除此之外,他积极倡议并参与学术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2013年研究会与市委党史办共同召开《新四军与上海》学术研讨会,中央党史研究室和各地新四军研究会领导和有关省市的党史军史专家学者及新四军老战士代表200余人参加了会议,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李希也出席了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每年上海书展研究会编辑出版的《理想在我心中》系列丛书都要举行首发式,这部书从各个角度、不同侧面生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奋斗发展的历史,展示了千百万共产党人和革命战士为实现革命的崇高理想和信念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他不辞炎热积极参与和群众互动,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刘老虽已离休20多年,但他始终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宣传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铁军精神,传承党和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为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中国梦”作出了一定贡献。
  
  心系银发人 主编《银发网》
  
  1999年在市科技党委领导的提意下,刘谦桢参与了《银发网》工作,并作为执行主编,主持《银发网》的实际工作。
  
  《银发网》是一个专为上海老年人开设的网站,上面的内容既有帮助老年人跟上时代的栏目,又有关乎老年人切身利益的身体健康、生活服务等栏目,还有和老年人娱乐相关栏目,内容丰富,更新速度较快,是帮助丰富老年人生活便利快捷的信息平台。
  
  刘谦桢除每月主持召开编委会外,还要负责为每期网页的更新、审稿、编辑和校对。为了保证质量和特色,他还经常与制作网页的科技信息中心的青年同志一起研讨,每期网页的推出前后都要连着忙一个多星期,加夜班也是常事。
  
  很难想象,一个年过80岁的老人还会热衷于办网站。“技术的东西我主要是靠科技信息中心年轻同志的帮助,我主要负责约稿、审稿。”除非有不得已的事情,平日刘谦桢每天下午都会上网看一个多小时,了解国内外重大新闻,看看有什么老同志比较关注的热点新闻。一看到热点新闻,就尽快发布网上,让老同志们能第一时间获得信息。他就是这样一心想着老同志,时时牵挂着老同志。
  
  积极向上 无私奉献
  
  2013年刘老经确诊得了肺癌。他不但积极配合,乐观对待,还反过来做医生的工作,说“过去战争和疾病,多次战胜了死神,没有想到能活到80岁。”要他们不要顾虑。2013年4月9日作了手术,切除了右肺上叶10cm×5cm、摘除右肺中叶1cm×1cm,至今仍在服药,并每周打两针,但他仍忙于研究会、银发网的工作。就是在住院期间,也没有影响研究会、银发网和离休支部的工作。他把无私奉献作为晚年生活的唯一追求。他的一举一动,深深感动了医护人员。
  
愿将余热献社会
  
——记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陈道森
  
  陈道森同志原是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从科研岗位退休后,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发挥专业技术特长,且还钟爱的唱歌、绘画,他将所学的知识奉献社会,不仅充实了自己,还带动了社区老年文化建设。
  
  2009年9月,陈道森,迁居闵行区浦江镇,他深深爱上这块“风水宝地”,积极配合社区搞一些宣传和创意的工作。为丰富社区老年文化生活,社区干部找他商量,希望他牵头办一个免费的国画班,这正合了他的心意。他想:学了将近十年的国画,虽然水平不高,但是,对于渴望学习国画而又因各种原因不能去老年大学学习的居民来说,办一个免费的国画学习班,向他们普及国画知识和技能,对他们来说不是雪中送炭吗?于是,在2012年3月,在居委会的张罗下,开办了浦江镇世博家园六居委的国画班。
  
  为了做好教学,陈道森对每一堂课都订出了详细的计划,转授中国水墨画课程,为了帮助没有绘画基础的老年学员,他参考了李明耀老师的教学内容,自编了一套《山水画基本技法》教材。不仅如此,他还常跑市区购买绘画材料,教学中需要的一切用具、材料,都是自己准备的,还把家中的国画书籍借给、送给学员们。居委领导曾提出给一点经费,被陈道森婉言谢绝。
  
  他前后创作了四十多幅画供学员们临摹,对于学员们的练习作品,他都认真地一一点评。经过两年的学习,学员们已经能画出像样的山水画了。现在他们正在继续学习花鸟画、人物画和书法,学员们的作品定期在社区大门口的玻璃橱窗内展出。大家愉悦了身心,陶冶了情操,锻炼了心智,充实了生活,美化了环境,提高了小区的文化气氛。学员王亚萍说:“是陈道森老师把我们引进了中华文化高深的艺术殿堂”,现在,这个国画班在浦江镇已经小有名气。
  
  陈道森年轻时就喜爱歌唱,尤其爱唱外语歌。他样希望把唱歌的快乐和愉悦与大众共享。浦江镇快速发展及美好环境吸引了不少外地、外国人士前来参观、居住。陈道森认为,如果普通的浦江镇居民能够讲几句外语,唱一些外国歌曲,多方位和外国友人进行交流,不仅可以增强浦江镇的文化艺术氛围,还可以加深中外友人之间的友谊以及普及和提高居民文化艺术素养。
  
  2011年5月,居民自发组织成立了“中外著名歌曲合唱团”友谊沙龙。虽然一开始没有场地、没有设备,但这些并没有难倒那些热爱音乐的人们。陈道森自己印制歌谱,在马路边、广场上教唱外语歌。这个奇特的合唱班子吸引了众多过路的人们,大家从好奇、羡慕、到加入,队伍不断壮大。歌声打动了社区,浦江镇文体中心毅然为这伙执着的音乐爱好者提供了活动场地,他们的歌声传到四处,附近的居民、远到十几公里外的华侨城、谈家港、杜行的音乐爱好者也参加了进来,沙龙更名为友谊外语合唱团,人员也扩大到如今的40多人。
  
  为了集中精力于浦江镇的社区文化,陈道森忍痛割爱,先后退出了原先参与的上海老年大学合唱团、新四军江海歌舞团、浦江镇合唱团、浦江镇歌友汇、宜川新村的聚声歌唱沙龙和黄浦区外语金曲合唱团。陈道森挑选了世界上15种语言的92首歌曲,花费一年多的时间,采取用中文标注外文发音的方法,自编成《多语种中文注音歌曲集》,耐心地教没有外语基础的老年居民唱外语歌。为了让大家掌握最基本的外语口语能力,编著了一套方便实用的《英、法、日语中文注音常用口语100句》,每堂课教四句英语、两句法语、两句日语。两年多来,团员们已经学会用外语演唱30多首世界多种语言的歌曲,如:俄语歌曲《小路》、《喀秋莎》、《红莓花儿开》、《幸福鸟》,英语歌曲《平安夜歌》、《友谊地久天长》、《我和你》,日语歌曲《樱花》、《红蜻蜓》,朝鲜语歌曲《桔梗谣》、《阿里郎》、《卖花姑娘》,意大利语歌曲《桑塔露琪亚》,德语歌曲《欢乐颂》、《摇篮曲》,法语歌曲《爱情是蓝色的》,印度尼西亚语歌曲《哎哟,妈妈》等等,此外,学员们还能用外语,与前来浦江镇参观、旅游的外国友人进行简单的对话。经过学习,合唱团去崇明、程家桥街道、春芝堂等进行交流演出。合唱团的团长杨大姐说:“在这里,我不仅学唱歌,还跟着陈老师学做人。现在我生活得更充实了。”大家也纷纷表示:在合唱团团结和谐的氛围中,找到了家的感觉。陈道森还把音乐和绘画结合起来,作词作曲,创作了《我爱水墨画》的歌曲,作为国画班每次上课前必唱的班歌。让国画班的学员们在学习国画的同时,享受音乐带来的美好和艺术享受。
  
  2013年8月,上海市教委主办、华师大承办、俄语联谊会协办的外国大学生上海体验之旅拉开帷幕。6位来自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家的大学生,冒着40度的高温,来到陈道森家,陈道森热情地接待了他们。拿画好的七把折扇和团扇作为礼物送给客人,外国大学生看到扇面上精美的中国山水画、花鸟画、古诗词书法,兴致大增,当得知,这些精美的画作、书法都是他自己亲手绘制和书写的,不禁由衷感叹地竖起大拇指称赞不已。他的儿女们也到场帮忙,预备了丰厚的午餐,并和外国大学生一起包牛肉饺子,在餐桌上一边用餐一边彼此用俄语和汉语用进行交流,当然还有用俄语唱起了《伏尔加纤夫曲》、《共青团员之歌》等歌曲,友好、和谐、欢乐的气氛溢满了整个房间。下午,陈道森领他们去看浦江友谊外语合唱团的排练,《小路》、《红莓花儿开》、《喀秋莎》等俄语歌曲,引发了大家的演唱和表演热情。这一天,气候的炎热已被心更热的人们取代了。带队人尤丽雅说:“包饺子,送折扇、团扇、唱歌……我们在这里找到了知音,也感受了大都市上海老人精彩的晚年生活。我们热爱上海!”
  
  除了国画班、合唱团外,居委组织起党员学习班,陈道森花了较多的时间准备学习计划,每学期订总计划,每星期订具体计划,每周一上午引导大家在一起学习和讨论国内外大事,对一些重大事件如十八大报告、新党章修改等逐段进行解读,使大家统一认识,跟上时代的步伐。如今,各类兴趣班已经发展到5个,一周五天上课,课程排得满满的,余下两天还需备课。除此以外,他还自我充电,在老年大学学习油画、钢笔画和素描。他有时候开玩笑:现在比子女们上班还要忙碌,但忙得开心,忙得有意义。许多受益于他免费办班成果的居民们感触颇深,今年60多岁的郑阿姨,退休后变成一“等”电视剧、二“等”孩子下班回家的“二等”公民,参加外语合唱团后,身体越来越健康,心情越来越愉快,朋友们都说她恢复了青春的活力。
  
  陈道森同志的辛勤付出得到闵行区、浦江镇政府和社区居委的认可,并把他作为老有所为的典型进行宣传和表彰。他先后获得2010年度浦江世博家园第六居委会奉献世博“老秀才”家庭;2011年浦江镇世博家园第六居委会优秀志愿者;第二届浦江镇“十佳”好人;2012-2013年上海市优秀志愿者。
  
  陈道森同志认为,人生在世的意义,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帮助别人是自己最大的快乐,能把自己的余热奉献给社会是他的幸福。他为老年居民们取得的任何进步而高兴,为自己取得的一点小小的成果而高兴,也为自己小小的梦想日渐走向现实而高兴。他常说:只要身体许可,我将坚持不懈地向着自己的目标走下去。
  
发挥余热,积极投身公益活动
  
——记中科院上海分院严宝娟
  
  严宝娟同志自2001年退休后一直担任退休支部书记,她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投身中科院上海分院老科协工作,组织退休科技工作人员和支部党员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科学普及和社会公益事业活动中,为社会发挥正能量。她认为今天我们虽以退休,但我们对党的理想信念不能退休。要老有所为,与时俱进,不忘回报社会,要积极参与社会各项公益活动,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追求。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永远保持老同志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的精神风貌。为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一、发挥优势,积极投身科普事业
  
  科学素质是公民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学地位和科技实力水平。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既是激励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也是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人才的基础工程,必须作为国家的长期任务和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严宝娟同志退休后担任了上海市老科协中科院上海分院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和上海市老科协妇女委员会副主任,她配合老科协、中科委的领导,依托科技系统和中科院系统退休人员的“高知”优势,组织引导老科协下属各成员单位和成员积极开展科普工作,他们常年组织参与科普讲师团,深入社区、中小学、机关和部队开展各种形色多样的科普宣讲活动,科普宣讲员队伍从最初的13人发展到现在的26人,宣讲500余场,受益听众达10万多人。
  
  在开展科普宣传的同时,他们还积极组织讲师团成员编写科普著作,成员先后编著了科普著作40余部(册),如:《探索昆虫的语言》、《昆虫与仿生》、《原来如此—无处不在的材料》、《古文化之旅》、《科海情缘》、《现代本草纲目—中药天然产物大全》、《新能源在招唤— 风能》和《生物质能》等。
  
  由于他们出色的工作,中科委老科协及其成员多次被上海市老科协授予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称号。
  
  二、认真履职,发挥支部书记带头作用
  
  严宝娟同志始终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仍然能够保持和发扬着党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退而不休,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满腔热忱为群众服务。
  
  退休生活本来可以过得轻松惬意,但她一直在各个领域发挥着余热。“人退休了,思想不能退休”,这是严宝娟同志一直坚守的信念。在担任退休支部书记工作以来,她坚持组织支部党员和退休职工进行学习、交流等活动,及时通报单位最新动态,使老同志了解单位系统科技发展等近况。通过学习和电话交流及时掌握支部成员和退休职工的家庭和身体情况,定期与单位退休中心同志沟通,使退休职工及时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当发现职工生大病和家庭发生困难的时候,她会及时与单位离退休中心沟通,经常陪同或代表单位离退休中心的同志看望生病和有困难的老职工,使老职工能及时得到组织的关怀;她平时还主动帮助离退休中心工作,如发送信件、电话联系,会务安排等工作。她是一位单位离退休中心不可缺少的编外职工。
  
  三、热心公益,积极释放传递正能量
  
  严宝娟同志退休后关心社区工作,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社区活动,调解邻里纠纷、参加社区志愿者工作等活动,近年来她担任了“食品安全监督志愿者”、“上海科技馆志愿者”、“宋庆龄纪念馆志愿者”和“世博志愿者”等工作,她所参加的志愿者队伍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国家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食品安全的政策、法规。食品安全是涉及到每家每户的健康问题。严宝娟同志担任“食品安全监督志愿者”期间认真履行监督志愿者的工作,做好监督食品安全工作,她经常与他人志愿者一起深入现场一线,到菜场、饭店检查监督食品安全工作,有问题及时指出,提出整改要求,并上报监管部门,使老百姓能吃上放心菜和放心饭,她所在的“食品安全监督志愿者”分队被评委先进集体;在担任“上海科技馆志愿者”期间,还辅导大学生志愿者,培养他们学会如何做好一名合格的志愿者等工作,是大学生志愿者的启蒙老师,使大学生们很快学会做志愿者的基本技能,她的工作得到科技馆和同学们的认可,2007-2013年度连续获得科技馆优秀志愿者荣誉。
  
  严宝娟同志是一位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同志,她政治觉悟高,思想进步,助人为乐,退休后的业余时间都奉献给了社会,为科学普及和社会公益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发挥了一名老党员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