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秘密战线上的忠诚战士董慧——读《历史教训与宝贵启示一一潘汉年冤案前前后后》有感

发布时间:2016-01-04

郁群

图1、潘汉年、董慧夫妇合影

图2、1975年5月潘汉年、董慧夫妇被送到湖南茶陵县洣江茶场安置的住所

  读原上海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马福龙主编的由上海市新四军历史丛刊社于2000年内部出版的《历史教训与宝贵启示——潘汉年冤案前前后后》一书,除了了解了潘汉年冤案前前后后,还了解了潘汉年夫人董慧的战斗经历和冤情,她是抗日秘密战线上的忠诚战士,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在当年险恶的环境中,一直在潘汉年的领导下与他共同战斗、同生共死;在后来受冤的日子里,不怨不悔,不离不弃,最后终于得到平反和自己心爱的丈夫一起埋葬在八宝山,她的故事令人极其感动。
  
  一首诗歌“给董慧” 

  1976年10月,“四人幇”被一举粉碎,关在牢中身患重病的潘汉年,和全国人民一样十分高兴,他写下了一首题目叫“给董慧”的诗歌,全文如下:

相爱成遗恨,奈何了此生。
  
怜君犹少艾,为我困愁城!
  
昨日同生死,今朝半残身;
  
但求息怨恨,勉力觉新人;
  
道路分明在,火星铸忠魂。
  
抗敌隐地下,十载尔同行;
  
北上延安路,朝夕共苦辛;
  
南旋千万里,悄然居海滨;
  
六年留上海,解放更相亲。
  
倘有千般罪,当有风先闻;
  
堪叹莫须有,一脉贯古今!
  
沉冤二十载,欣闻四害平;
  
翘首望云天,何日见清明?

 
  这首诗感情充沛,内容丰富,观点明确,十分关心董慧,盼望冤案早日平反。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也是一首政治诗,是潘汉年在漫长苦难日子里少有的一首敞怀吟咏的诗歌。
  
  这首诗的最后八行是全诗的重点,有些人写文章引用潘汉年的诗句只引用这八句,它明确地说明加给潘汉年的所谓“内奸”等等罪名,完全没有事实根据,是“莫须有”的,是“沉冤二十载”的冤案。“翘首望云天,何日见清明?”这是在盼望冤案早日平反,问“何日见清明”?由于诗句中前面已明确地写了罪名是“莫须有”的,因此,令人读耒同时感到作者坚信冤案是终于会平反的,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这首诗的前面大部分,可以说是对董慧从香港奔赴延安参加革命以及她与潘汉年相爱並一起生死与共地搞抗日情报工作的最精練的描述,作者深情地用诗句表达了由于自己的问题而牵连了她,“怜君犹少艾,为我困愁城!”意思是说:可怜你还是如此年轻漂亮的人,一直为了我而在受罪!作者不谈自己受罪,只想着董慧的无辜受冤。但他又没有任何办法帮助她解脱,“相爱成遗恨,奈何了此生。”读这种用血泪写成的诗句,体会到作者当时无限痛苦的心情,我们对这种冤案的平反真是感到早一分钟好一分钟。
  
  有人劝她和潘汉年“离婚”

  1955年4月潘汉年被捕后,5月19日董慧在上海市统战部处级干部的岗位上遭公安部逮捕,理由只有一个:她是潘汉年的战友和妻子。6月26日,董慧被押入狱,坐牢7年。1962年中央公安部给予所谓“参与潘汉年内奸活动,但不追究刑事责任,宽大释放”的结论。因她与潘汉年的爱情忠贞如一,她宁愿和解放前那样,和潘汉年同患难、共生死。虽然是“按人民内部矛盾对待”,但她的后半生始终是在劳改农场和监狱里(1967年又和潘汉年一道重新被关进秦城监狱,坐牢八年)度过的。董慧蒙冤20多年,从未宣布过被开除党籍,只说是“停止她的党籍”。她到洣江茶场以后,曾多次向省劳改局的來人提出自己仍是共产党员,没有被开除党籍。粉碎“四人帮”以后,她又提出这个问题,但终无回音。
  
  有人劝董慧和潘汉年“离婚”,董慧坚决拒绝,这件事在唐瑜的回忆文章中写得很生动:
  
  “有一次在一起闲谈。潘汉年说:阿董是最冤枉了,我犯了错误,管她什么事,她却也陪坐了几年牢监,算什么名堂!……她说:有人劝我和潘汉年离婚,就可以恢复党籍、职位。她冷笑了一下:为了荣华?为了富贵?我连生命也视若等闲了!”
  
  另一次,董慧和好友张丽敏在一起又曾说起有人劝她和潘汉年“离婚”,董慧爽朗地表示:就祘自己倒足了霉,也不应该撇下潘汉年一个人过;要享福的话,当年自己就不会去延安了。董慧当时还说了一句:好在没有子女拖累,将来两个老人死后,埋在一起算了。
  
  关于董慧这种冤案,怎么可能只要“离婚”就解决得了呢?仅上海一地,因潘汉年冤案被株连的人就达到1000多,他们怎么办呢?董慧被逮捕坐牢加不上任何“罪名”,因此她的党籍也不好宣布“开除”,只好一直糊里糊涂地拖着,当董慧多次向组织提出而组织始终不理不睬,不明确承认她是共产党员和不让她过组织生活,这是完全违反党章的。
  
  唐瑜文章中描写的内容和董慧与好友张丽敏的交谈,都是发生在1963年潘汉年、董慧出狱后来到北京南郊团和劳改农场后的事。从这时起到文革开始他俩被再一次投入监狱前,是他俩晚年生活最自由快乐的日子,可以自由地探亲访友,进城游览。
  
  在颐和园遇见陈毅

  有一次,潘汉年和董慧到颐和园去游览,正巧遇上陈毅。书中是这样报道的:“那天,颐和园游人稀少,陈毅正好陪同外宾在游园。陈毅亲切地询问了他们夫妇的情况。虽然彼此都不便多问几句,多说几句,但陈毅明确地表示要设法催促上面一下,快点解决潘汉年的问题,潘汉年眼前的彩虹又多了一抹亮色。他知道许多人在关心着他的问题的解决,他自己也坚信经过了流水倒转的天摇地动,寒冬终将化为早春。”
  
  潘汉年和董慧在颐和园遇见陈毅,真是上天安排的一种历史性的遇见!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双方可以谈多少心里话呵!书中报道极其简单,只讲了陈毅“亲切地询问”和“要设法催促上面快点解决潘汉年的问题”。这个当然很重耍,可以带给潘汉年夫妇很大安慰。但是,报道中说“彼此都不便多问几句,多说几句”,这为什么呢?除了陈毅可能急着要陪同外宾走开外,我想不出什么“不便”。双方都是那么熟悉的人,陈毅是潘汉年夫妇的老领导,特别是他第一个知道潘汉年“被挟持去见汪精卫”问题並代潘把“报告”送给毛主席,接下来就是潘汉年被抓和坐牢8年,这已是人们都知道的事,这更没有什么“不便”谈。潘汉年不是“内奸”,也不是什么“CC派人物”,有错误没有及时向党汇报可批判处罚而不应判重罪,这是潘汉年夫妇最想讲的话,今天有机会遇上陈毅,能够当面对他讲一下,再一次感谢他代送“报告”,这多么好呵!董慧在这种革命老前辈面前,我认为不仅可以掏尽心头话,甚至可以流尽委屈泪,这又有何不可?报道完全没有写潘、董讲了什么,这是个缺陷。不幸,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来了,陈毅想早些帮助潘汉年夫妇解决问题的希望落空了,这一对受冤的夫妇终于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颐和园遇见陈毅”成了一个历史性的故事。
  
  一位爱国先进的女孩

  董慧,原名董奉然。1918年生,祖籍广东中山,青少年时期在广州、香港成长。其父董仲伟,在香港开设道亨银号(后改银行),曾在香港设立总行,在上海、海防等地设分行。一度任香港商会会长。在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中,1937年董慧19岁时怀着报囯热情,从北平到西安,主动找到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要求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1月进抗大。1938年1月在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被分配到马列学院学习。由于她在港、沪等地有良好的社会关系,1939年夏,奉调从延安到香港在潘汉年领导下参加情报工作。1943年,潘、董结为夫妻,她始终是潘汉年的得力助手。
  
  从上面这一段简史介绍,可以清楚地看到董慧本是一位爱国先进的女孩,她在党的教育培养下,迅速成长为一位共产党员,一位抗日秘密战线上的忠诚战士。抗战爆发,无数爱国人士纷纷展开抗日救亡行动,董慧这个19岁的香港女孩,能够看清眞正抗日的中心在延安,直奔延安参加革命,她的先进的行动实在可爱。她在延安参加了党,坚决服从党的分配,要她学习就学习,要她回香港参加秘密情报工作就立即回香港向潘汉年报到。她利用道亨银行为潘部管理经费收支和港、沪之间的交通联络,作出了贡献。抗战初期,她还曾动员父亲捐了一笔巨款给八路军。在潘汉年冤案发生后,牵连董慧被抓,審讯她的人实在找不出她的所谓“罪名”,公安部于1962年6月做了所谓“参与内奸活动、盗窃国家大批资财,不追究刑事责任、宽大释放的结论。”这个结论中除了莫须有的“参与内奸活动”外,还揑造了“盗窃国家大批资财”的“罪名”。董慧到延安来是为了抗日救国而不是为了挣钱,她家里有很多钱,她不可能一面动员父亲给八路军捐巨款而自己又去“盗窃”钱财,把这种“罪名”硬加到董慧头上,实在可笑!另外,公安部作的这个结论中,既说“盗窃国家大批资财”,又说“不追究刑事责任、宽大释放”,这为什么呢?大盗窃就必须判大罪,还必须追回赃物,怎么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宽大释放”呢?因为“罪名”是揑造的,实在拿不出任何证据。这样揑造“罪名”在今天是违法的,是一定要追究责任的。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后,1983年8月22日,中央公安部作出了《对董慧同志问题復查结论》:“董慧同志从1939年至1949年上海解放时止,一直在潘汉年同志领导下,在香港、上海等地从事党的情报工作,对革命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原认定董慧同志参与内奸活动和盗窃国家大批资财的问题,纯系不实之词,应予否定。董慧同志是一位忠于党的好党员,1955年后受到错误的审查处理,蒙冤二十余年,应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现决定撤销公安部1962年6月对董慧同志的审查结论”。
  
  “她鼓励了我们怎样做人”

  董慧在香港的家人对身处逆境的潘汉年和董慧十分关心,但不通音信达20多年。粉碎“四人帮”后,当他们得知潘、董生活在湖南洣江茶场时,就写信、寄药品和食物耒。他们给潘汉年夫妇的来信,充满了崇敬丶关切之情。如董慧的弟弟董锡权在来信中说:“我希望你的领导会让我来看你,我们大家都老了,但我永远记着你在我青年时代给我的指导和鼓励,此恩此德念念不忘。”在另两封信中还提到:“在我们兄弟姐妹一群人中,在事业上,我以为你成就最大,因为你能出生入死,参加了民族解放的工作,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我们曾经过1930一1949时期,看到今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中国人应感到光荣的,而你和老潘就在那段时间参加了中国民族解放的工作,出生入死。明白过去的人,对那时所有参加过该项工作的同志应该感谢的。”1976年底,董慧弟弟夫妇专程从香港到湖南长沙欲去洣江茶场探望潘汉年夫妇,却被主管部门挡在长沙,亲人不能相见。他们只能留下给董慧的轮椅,失望而归。当获知潘汉年巳于1977年4月14月日含冤去世时,董慧弟弟曾来信安慰她说:“最近见香港一份报纸载有姐夫在革命时期是周恩来手下重要的地下干部,他今天虽与世长辞,但他在民族解放事业中亦尽过一份力,死无憾焉。”董弟1977年11月、1978年5月,又来探望其姐,并动员她去香港治病,但董慧却要留在洣江茶场,期待潘汉年平反昭雪的那天到耒。董慧的高尚品德,始终是董家的骄傲,董弟曾说过:“她鼓励了我们怎样做人。全家在董慧的影响下,都取得了高尚的成就。我的亲弟成了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客籍教授,这是中国人的荣誉。”
  
  1979年2月24日董慧含冤病逝于湖南洣江茶场医院里。1997年7月22日,国家安全部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隆重举行了重新安放潘汉年及夫人董慧骨灰盒的仪式。在潘汉年的故乡宜兴新街镇陆平村桃花山上,还有一个衣冠墓,碑上写着“潘汉年董慧永垂不朽  陆平村民立 1986年”等字样。每逢清明等节日,附近的小学生等都会前往祭扫,学习革命前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