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赵敏这位“600号女侠”说,摆脱瘾疾“治本”还在于“治心”

发布时间:2022-08-25

221651441dv1

赵敏(左)

毒品、安眠药、减肥药、笑气、游戏……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令人上瘾。成瘾究竟是怎么回事?成瘾患者能100%被治愈吗?怎样治疗成瘾最有效?这些问题都需要科学研究。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赵敏就是一位长期研究“成瘾”的专家。她领衔制定吸毒成瘾认定规程与标准,部分成果被我国戒毒相关诊疗指南与政策采纳;她创建了上海第一条自愿戒毒热线及上海市首个戒毒康复网站,为上海市吸毒成瘾认定工作提供保障;新冠疫情期间,她率领医院心理健康公益服务女医师团队为前线医护、社会大众提供全方位心理支持。在日前揭晓的2022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中,她作为唯一的女性和临床医学专家入选。

选择冷门专业,在戒毒所内首创治疗性社区

上世纪80年代,精神病学尚属冷门学科,就读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赵敏却坚定地选择了它作为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赵敏的导师、我国著名精神病学教授杨德森的治学理念对她影响很大——做研究就要就做社会最需要的,不被需要的研究有什么意义呢?那时,毒品成瘾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有多“冷”?读博期间,赵敏来到湖南一个千人规模的戒毒所工作时,所里关于科学戒毒的方法几乎为零。

“过去,吸毒人员被人们视为违法者而非病人,他们很难从亲人、朋友等社会关系网中获得戒毒动力和意义,而构建有温度的社区康复体系,被证明是让吸毒人员摆脱毒品依赖的有效途径。”按照科学救治的理念,赵敏建议警察在与戒毒所工作时不穿警服,这样可以让戒毒人员放下防备;她经常打电话动员戒毒人员的亲人前来探望,因为家人的鼓励是患者戒毒最大的动力;她教会戒毒人员彼此之间互帮互助。

经过数年研究,她首次在国内建立了具有循证依据的、针对苯丙胺成瘾患者的多维度“WARM干预模式”,戒毒所从此有了治疗康复的“方法论”。她还针对传统毒品成瘾,建立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预防复吸心理训练方法,将社区三年戒断率由原来的46%提高到65%,这一方法被写入我国药物依赖治疗指南。

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技术“对抗”新型毒品

当下,一些化学合成的新型毒品具有极强的伪装性和迷惑性。它们不会出现剧烈疼痛、浑身抽搐等传统戒断反应,但会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进而发展成精神疾病。

2

面对新型毒品,赵敏团队利用虚实现实技术为吸毒人员的大脑做可视化评估,让他们知道自己大脑哪一部分发生了变化,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确是生病了,从而降低对治疗的心理抵触;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大脑皮层的神经调控治疗,有效切断病患对毒品的渴求和注意偏向;开发“虚拟心理治疗师”系统,缓解治疗师不足的困境,为广大毒品成瘾患者提供科学的医疗咨询和心理抚慰。

那么,人与毒品的斗争究竟有几分胜算?赵敏给出了一个令人惊喜的数字:只要坚持科学方法治疗,毒品成瘾的最终治愈率可达60%-70%。赵敏在笔记本上记录了许多完全摆脱毒品控制的患者名字,他们不仅走出了阴霾,还化身天使帮助更多人从毒品成瘾中走出来。

面对游戏成瘾,“治本”还在于“治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戏成瘾”年轻人来到“宛平南路600号”就诊,这引起了赵敏的重视。“在明知有不良后果的前提下,依然强迫性地寻求和使用特定药物,或重复某种行为,这就是成瘾,因此游戏成瘾也是一种疾病。”她说,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把沉迷于网络游戏或电视游戏、妨碍日常生活的游戏成瘾确定为一种新的精神疾病。

赵敏认为,无论哪种成瘾,“治本”还在于“治心”。临床发现,有成瘾问题的青少年几乎都有个人心理或家庭问题,比如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自卑、生活方式不健康、社交圈狭窄、家庭不和睦、人际关系差等。

“游戏不是罪魁祸首,‘瘾’从何来,需要家长和孩子携手共渡。”赵敏说。疫情期间,孩子上网课不能出门,家长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发现孩子以游戏为中心,出现失控症状时,需要警惕孩子是否出现游戏成瘾。规律的生活方式、积极的人际交往、温暖的家庭社会支持,永远都是最好的药物。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健康的人格、亲社会行为、良好的情绪管理与抗压能力,对于物质成瘾具有重要的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