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枫:女性凭借良好的专业素养,在科技界越来越释放出独特的魅力 | 顶科“她”论坛

发布时间:2022-11-07

11月3日晚间,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先导论坛中备受关注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她’论坛”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海外顶尖科学家、中国两院院士、青年科学家以及学术机构代表,围绕“重塑包容与多元的未来”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1

在2021年6月11日发布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与时间赛跑,实现更智能化的发展》中明确指出,女性在科研和创业中受到的关注和支持更少。在工业4.0时代的诸多领域,女性研究人员以及担任技术和管理领导职位的女性仍是少数。面对现状,如何弥合性别鸿沟、凝聚两性力量,推动世界发展和科技进步进入更加平等、包容、多元和可持续的轨道?与会专家从不同维度进行了探讨。

“她”智慧汇聚一堂  女诺奖首度参加“她”论坛

在诺奖百年史上,只有4%的获奖者是女性。今年“她”论坛首次迎来女性诺奖得主——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挪威科技大学系统神经科学冠名研究所创始主任、神经计算中心联合创始主任梅-布莱特·莫索尔(May-Britt MOSER)。

梅-布莱特·莫索尔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很享受科学家和母亲这两个身份的互相融合。发现了人类海马体和记忆的关系、104岁还在工作的女科学家布伦达·米尔纳(Brenda Milner)教授则是她的偶像。

2

在题为Diversity is important for science的演讲中,莫索尔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以鼓励更多女性的加入,她认为,人口之中一半都是女性,如果不挖掘女性群体的潜力,对科学界是一种浪费。而女性想要进入科学界,最重要是榜样的力量。演讲的最后,莫索尔播放了一段实验室拍摄的小视频,是一只小老鼠为了带着食物返上高台,不断跳跃、失败、跳跃、失败、再次跃起……“如同处在科研困境中的我们”,莫索尔动情地说,“坚定、不放弃,我们善用榜样的力量,我们收获信任,用我们的激情点燃心中的力量,驱动前行!”

除女诺奖得主梅-布莱特·莫索尔教授之外,参加论坛的还有2021年沃尔夫医学奖得主、罗切斯特大学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肿瘤学与儿科医学教授、冠名讲席教授琳妮·马奎特(Lynne MAQUAT),2004年美国总统科学、数学和工程指导卓越奖得主、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杰出名誉教授兰诺·布鲁姆(Lenore BLUM),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科协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陈赛娟,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荣誉院士、复旦大学生殖与发育研究院院长黄荷凤,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美芳,爱思唯尔全球学术及政府市场总裁朱迪·维尔斯,爱思唯尔企业责任副总裁,爱思唯尔基金会主任伊兰·舍姆以及国际组织代表Portia Ltd主任、性别峰会(Gender Summit)创始人伊丽莎白·波利策等。顶尖女科学家们参与“她”论坛,分享个人的科学研究和成长故事,也感召更多的“她”智慧进入科学领域。

如何“修水管”?  听听“她”感想

琳妮·马奎特把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英文首字母缩写)领域女性逐渐流失的现象描述为一根“不断漏水的管道”。

有一些数据是可以勾勒出这根“水管”的。总体而言女性诺奖获得者比例偏低,世界各国女性院士的比例偏低,女性在全球科研人员中占比仅33%,而在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这个数字只有22%,美国大学的STEM专业有一半女生毕业就转行……要扭转这种趋势,有很多事情需要做。马奎特认为“为了留住女性人才我们必须做出改变,改变我们的教学实践”。

本次“她”论坛“潜伏”的男性科学家——2018年菲尔兹奖得主、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教授兼FIM数学研究所主任阿莱西奥·菲加利(Alessio FIGALLI)首次参会,在“她”论坛的圆桌讨论中,菲加利提出建议,STEM这个领域要为女性提供更加稳定的环境,包括放宽女性从事相关工作的年龄限制,以及鼓励男性拥有产假的机会,以支持男性更多参与到家庭责任之中,从而给到女性更多稳定支持。

兰诺·布鲁姆是一位坚决的行动派。在她的努力推动下,她任教的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女生比例已经提升到了50%。而推动更多女性从童年开始进入STEM领域的工作,兰诺·布鲁姆教授已经坚持了超过四十年。此次参加“她”论坛,兰诺教授从科学家变身艺术家,委托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将她的两部纪录影片《数学与科学的联系:教育今天的年轻女性》(又名《回到未来》)和《科学中的四位女性》在国内分享。影片主要素材都来自四十多年前兰诺·布鲁姆兰诺教授参与拍摄的一系列和“STEM中的女性”有关的纪录短片,几年前兰诺教授对它们进行了重新剪辑。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B站官方账号受托对影片进行独家分享。

中国首份女性科研人员生态报告  为“她”画像

在本届论坛上,第一份以性别视角解读中国科研生态的研究报告——《性别视角下的中国科研人员画像》(以下简称《报告》)首次发布,该报告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爱思唯尔共建的科研评价实验室撰写。

3

《报告》分析了超过16万名中国科研人员在2005年至2019年间的科研产出,对中国女性科学家的现状进行了精准分析。《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科研领域的性别差异逐步改善,女性科研人员在科研参与度、学术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进步;在各个学科领域,中国科研人员的性别差异都在逐步弱化。爱思唯尔全球学术和政府市场总裁朱迪·维尔斯(Judy Verses)表示,期待看到更多优秀的中国女性加入到科研行列,并在研究工作中承担重要角色,最大化科研‘她力量‘的无限价值。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上海中心秘书长于利成表示:“作为报告的全球首发平台,我们不但希望给大家分享这些洞见,更想要倡导构建一种包容、多元的创新生态,加强科研人员群体的性别平衡和多样性,鼓励让更多女性科研工作者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学传播和应用等环节中发挥更大价值。”

“她”论坛展现两代中国“她”力量

在本次论坛上,两代中国“她”力量也精彩亮相,共同探讨推动性别平等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方案。

4

陈赛娟院士在致辞中指出,当前人工智能、生物技术为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孕育兴起,要在落后、偏远欠发达国家和区域推动性别平等任重而道远。首要是保障女性受教育的机会,要扩大女性和妇女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参与,扩大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高等教育等。黄荷凤院士同样强调,在推动性别平等方面,教育是第一位的,平等的教育能够为性别平等提供最大基础支撑,其次是社会文明应认同男女在家庭责任上平等的观念。朱美芳院士表示,虽然男女在性别、生理上有一定差异,但当追求一个远大的目标时可以没有差异,在教育当中,尊重个体的选择是第一要义。在家庭教育中,要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根据优点提供机会,并为之奋斗。如果每个人都能愉悦地从事自己的职业,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

5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导航卫星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导航卫星研究所妇委主任、北斗三号卫星副总指挥沈苑作为青年一代科研工作者的代表,分享了自己的遗憾与满足。十年里,最大的遗憾是孩子从一名幼儿成长为少年,自己却未能陪伴;然而最大的满足则是北斗系统,从一纸蓝图来到了九天之上。她的故事恰恰印证了朱美芳院士的观点,“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主任赵敏的研究领域是精神心理学和脑科学,她认为从科学角度来说“女性在各个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要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不要给自己设限”。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员张亮,作为这场论坛唯一一位线下男嘉宾和圆桌主持人,也在交流互动中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他表示工作和家庭的平衡不应仅是女性话题,还应当是男性的话题。男性应该在家庭中承担责任,做出贡献,使女性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追求她们的事业。张亮说:“希望有一天我们坐在这里,不再需要讨论这个问题,这才是最终目的。”无论是男性或者女性,都能拥有一个好的土壤来发展,都能够在科学的领域实现自己的价值。

树立“她”榜样  提升科学领域“她”含量

世界需要科学,科学离不开女性。在她论坛的开幕致辞中,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上海市妇女联合会的领导嘉宾都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女性参与科技工作的支持和鼓励。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兼国际合作部部长罗晖介绍,在中国科协设有女科技工作者专门委员会,致力于为女科技工作者勇攀科技高峰营造良好环境,其中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是中国科协所属的214个全国协会之一,致力于为女科技工作者的成长和发挥作用优化政策环境。罗晖通过论坛倡议,要树立榜样力量,鼓舞年轻她群体;激发创新力量,支撑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汇聚信任力量,推动开放合作。

6

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书记徐枫表示,当前,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到科研队伍中,并在科技前沿领域发展中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推动世界科学进步的重要力量。女性凭借着良好的专业素养、出色的专业技能和不安现状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在科技界越来越释放出独特的魅力。让女性更好地被看见、被赋能、被重视、被支持已逐渐成为国际共识,希望论坛能够更好地激发女性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凝聚各方之力共同为科技界培育出更多的卓越女性。

上海市妇女联合会主席、党组书记马列坚介绍,上海市妇联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出台服务女性科技人才在参与科技决策咨询、投身浦东引领区建设、提升科研学术活力、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创设生育友好型环境等方面的12条措施,为女性科技人才更好的成长发展、激发创新活力,搭建平台、提供切实的服务。希望通过今天的论坛,凝聚更多“她”共识,贡献更多“她”智慧,发挥更多“她”力量,推动全球科技创新迈入平等、包容、多元和可持续的轨道。

凝聚全社会治理,重塑包容、多元、两性和谐发展的环境,方可真切提升科学领域的“她”含量。

本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她”论坛是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爱思唯尔主办,上海市妇女联合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