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攻脑胶质瘤,新药研发企业落户普陀!国家级平台支持培育,区里“带资进组”

发布时间:2024-04-09

在脑癌中,胶质瘤是最为恶性的一种,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方案。虽然可通过手术最大限度切除肿瘤以及进行放、化疗等治疗,肿瘤还是很快会在原位复发,复发患者的生存期仅六个月左右,这样的现象已经在全球延续了数十年。

从同济大学科技园普陀园里走出的产学研项目施江医药则为这一“全球性难题”带来了希望——有望推出世界首款靶向恶性肿瘤的线粒体抑制剂。

日前,上海施江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落地普陀。该企业由长三角国创中心联合普陀区政府和区国有控股基金公司共同支持,不仅是普陀区首个“拨投结合”项目、首个一类创新药研发企业,也首次成功试水由“一个项目”撬动“市区两级战略合作”。

致力于拔除胶质瘤“病根”

施江医药的创始人、同济大学教授施裕丰,用了十年才做了个开头——拔除胶质瘤的“病根”。

2010年,施裕丰开始致力于恶性肿瘤靶向研究。筛选出肿瘤干细胞的弱点用了三年,找到杀细胞的精准链路又用了三年,再去证实这件事的可行性,又用了三四年。

胶质瘤的“病根”为何如此难拔?施裕丰打了个比方,一个肿瘤干细胞的量级很小,小到肉眼也看不见,其结构异常复杂,光是基因就有约2万种。“我们要‘拔根’,就如同大海捞针,要逐个分析,病根的弱点在哪里。找到弱点所在,才能对症做相关研究。”

2019年,施裕丰终于找到了胶质瘤的弱点,也就是医学上所称的——胶质瘤干细胞上的可成药线粒体靶点。“我们的‘拔根’思路是,阻断干细胞的产能通道,失去能量供给的来源,可安全有效地掐断其复发根源。再配合现行的手术、放化疗等清除肿瘤疗法,从而有望实现脑胶质瘤的彻底治愈。”

这款创新药的应用价值还在于:并非所有的脑胶质瘤患者都可以做手术,通过药物治疗,切断肿瘤干细胞的能量来源,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降低肿瘤的恶性程度,显著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l_CB20240408165117671017

施裕丰在实验室

“有了这一原创研发成果后,我们第一时间想做中国人自己的创新药,于是成立了公司,做成果转化。”2019年,施裕丰和大学同窗好友马文江成立了公司,开始做研究成果的转化落地。

比起创业伊始的雄心壮志,技术成果转化的现实道路,给了他冷静下来的“一记重拳”——原创技术在市场上无法对标,很难找投资。

施裕丰和团队面临的正是科创“死亡峡谷”——从科学研究到商业应用的转化过程中,项目面临资金、技术和市场等多方面的资源匮乏,常常陷入停滞或被夭折的风险。

为科技成果转化“破壁”

就在施裕丰焦灼犯愁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对接上了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前瞻性硬核项目,有望成为潜在‘核爆点’。”这是长三角国创中心的专业项目团队对施江医药的项目评估。

长三角国创中心自成立起就定位于从科学到技术转化,为长三角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与转化服务,为科技中小微企业孵化、培育和发展提供创新服务。作为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这里一年研判论证近1300个科创项目,经过层层筛选、评估,能真正落地实施的只有40个左右,可谓“百里挑一”。

“其中,生物医药领域项目约占五分之一,在生物医药领域,涉及创新药研发的项目还要再少一些。”长三角国创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正是因为看好这个项目,我们在布局项目落地实施后,也希望引进地方政府的资源和力量,共同扶持、保驾企业快速成长,让项目成果得以尽快转化和产业化。”

因此,长三角国创中心对施江医药的项目经过全面综合的论证和前期培育后,清晰研发管线和建设计划,给项目提供了宝贵的种子资金支持。又随即将项目推介到普陀,普陀区资本公司以及属地的园区同济大学科技园普陀园即刻响应,场地、设备、地方资金等悉数上场。

“长三角国创中心花了8个月做尽调的项目,项目背后一定有独到之处。”普陀区资本公司副总经理谢轶记得,2023年8月14日,是三方和项目方第一次正式会面的日子。项目的原创技术、科研实力,和团队背景都很优质,属于高潜力科创项目。两周后,在同济大学科技园普陀园的会议室里,就为企业办了一场围绕生命健康产业的专场生态投资路演。

l_CB20240408165302815037

路演现场

路演当天,项目争取到了来自政府基金、社会资本的多元投资意向。“真的太快了!”施裕丰没想到来到普陀区后,项目的推进可以得到这么快的回应。这一次,施江医药的项目融资估值达到了2.9亿元,作为同济大学医学院的成果转化项目正式落地普陀。

“快”的背后,是一群人在为科技成果转化不断“破壁”。

以专场投资路演为例。路演前,谢轶和同济大学科技园普陀园总经理孙鸿岩,就路演选址、流程等方面做了多次推演和设计——“路演不能流于形式,十来分钟讲个PPT结束了。”“观众要多一点,不仅是投资人,政府相关产业部门、政策对口部门也要一一请过来。”“地址也很重要,最好能让投资人都去实验室看看,实地感受项目价值。”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场路演,让项目方和投资人“一见钟情”,首会就“牵手”。“项目方讲得很透!随后我们实地参观了实验室,再加上路演现场来自长三角国创中心、普陀区资本公司的多方专业解读,我认为项目很有投资价值。”一家社会资本相关负责人当即表明了投资意向,并于两周后就正式签署了投资意向书,普陀区产业引导基金出资的“中以基金”也几乎同时明确了投资意向。

撬动市区两级达成战略合作

从长三角国创中心遴选推介项目,到普陀汇聚多方力量保驾科创成果转化,施江医药的成功落地,其实源自2023年普陀区资本公司在大调研期间对长三角国创中心“拨投结合”科创孵化机制的学习调研。自此,催化了普陀区探索“拨投结合”新范式助力成果转化的首次成功试水。

何为“拨投结合”?施裕丰也是第一次听说。即利用财政资金先期按科研项目投入支持,获得社会化融资后,将前期科研投入按当轮估值转化为股权。这是一种创新型财政支持科创项目孵化的模式,以先投后股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不仅可以有效放大财政资金的使用效能,而且可以有效引导更多市场资本参与前瞻性技术投资。

以施江医药为例,普陀区政府在接洽到这一项目时,除了普陀区“中以基金”投资了500万元,财政拨款支持也同步到位。

“同济大学科技园普陀园一头连着普陀区,一头连着大学医学院的科技创新成果,是区校合作做科创孵化的关键通道。”孙鸿岩说,这一次,通过区政府生命健康产业的专项财政资金拨款,园区给予了施江医药400万元的科研项目经费支持,不仅如此,在区商务委和区财政局的协作支持下,简化流程、压缩拨款路径,精准且快速赋能企业。

就这样,来自“地方队”的“普陀区政府财政拨款+基金投资+社会资本”拨投结合的1000万元,与“国家队”长三角国创中心“拨投结合”资金2000万元再组合“联姻”,为施江医药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将用于脑胶质瘤临床前候选小分子的开发,计划2026年进入新药临床测试阶段。

这一次的成功“试水”,也成了撬动市区两级达成战略合作的“引爆点”。

“我们需要长三角国创中心这样的专业平台帮助完成项目筛选评估和孵化,为地方提供优质高潜力技术项目,国创中心也需要属地政府‘带资进组’,一起为企业的全生命周期发展护航。”谢轶解释,政府和国创中心双方各展所长,让科学家可以安心专心做科研,成果的转化交给专业的力量。

今年3月,长三角国创中心和普陀区政府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就推动普陀科技创新提质改革、科创资源集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方面达成深度全面战略合作。

其中就包括,合作设计“拨投结合”落地机制:普陀区将设立1亿元规模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与长三角国创中心合作以拨投结合等机制支持重大技术创新产业化项目落地,每年争取在普陀落地3至5个重大项目,带动创新链、产业链同频共振,激发科技创新乘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