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博:为祖国的防震减灾事业做奉献

发布时间:2013-05-28

dj015

 

 
  地震研究硕果累累
  
  前不久,笔者拜访了上海市地震局副局长王绍博研究员。王绍博1988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获得地震工程及防护工程硕士学位。他长期从事地震工程、岩土工程应用、地震烈度速报和灾害损失评估等工作,曾负责完成联合国发展署的科研项目“近海平台和管线场地调查与评价”,并赴美国进修学习。
  
  王绍博曾任上海市地震监测中心主任。近年来,他主持和参与的科研及开发项目有:地震科学联合基金课题“城市地铁结构抗震分析中地震动输入问题的研究”;建设部国家规范项目“城市高架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抗震设防要求与地震动输入关键技术”子专题“高层与超高层结构地震动输入研究”;国家自然基金“深水高桩航道桥梁地震损失机理研究”;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项目“建筑抗震设计规程”;国家重大工程的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如“中船长兴造船基地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及“松浦三桥地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等,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他曾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如《Remote-Sensing Data Based Real Time Earthquake Loss Assessment Methodology》、《关于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设计地震动的讨论》等。
  
  王绍博现任普陀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社普陀区委副主委。他在担任第十二届普陀区政协常委期间积极参政议政,所提供的《关于建立上海高铁、磁悬浮及机场等重大工程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议》被评为社市委2010年度参政议政课题工作二等奖;他还荣获社中央2010—2011年度全国参政议政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汶川地震倾力奉献
  
  作为地震工程专家,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王绍博正坚守在位于浦东新区的上海市地震监测中心。14时42分他们第一时间向上级报出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并向公众预报此次引起上海有感的地震发生在四川,不会对上海造成破坏。同时,还对网上报道上海和浙江交界发生了5.7级地震的谣传,及时给予辟谣。此举及时、准确地为市政府提供了回答市民询问、稳定社会的第一手资料。
  
  5月14日15时30分,王绍博接到上级通知,必须要在当晚赶到地震现场报到。于是他一边准备行装一边订票,晚上8时,他已经坐在了从浦东机场飞往四川的飞机上。王绍博按照中国地震局下达的任务,和同仁们一起分别对灾区进行灾害损失评估和烈度评定,他所在的这一组从极震区的北川、龙门山镇、汉旺镇、陈家坝,到重灾区的都江堰、什邡、聚源镇、江油市,再到轻灾区的重庆市云阳等县,整整跑了两周。怀着对灾区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他们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工作,在极震区他们有几次早晨7点吃饭,第二顿饭要到晚上8、9点钟才吃得上,虽然感到十分饥饿,但精神仍然十分振作。他们一直忘我地工作了两周,任务才基本完成,此时身上所有的疲乏都纷至沓来,王绍博说:“2008年5月26日是我一生中感觉最累的一天。”
  
  王绍博荣获社市委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称号。
  
  未雨绸缪防震减灾
  
  上海作为高楼林立、人口密集的特大城市,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上海会发生地震吗?王绍博说:上海每年平均会发生3级以下的地震4至5次,一般人感觉不到,有些震源较浅的地震,人能感觉到。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上海有过20次左右的有感地震。1984年南黄海6.2级地震和1990年长江口以东海域6.1级地震发生时,上海强烈有感。随着上海高层建筑的增多,远距离地震对上海的影响也在增加,譬如台湾地区几次7级以上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8级地震、2011年的日本9级地震,上海的部分高层建筑均有震感。
  
  当问及上海会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王绍博答道:从历史上看,1624年的9月1日,在上海行政区内发生过一次4.7级地震,对上海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另外,上海邻近地区的地震对上海造成破坏的也有好几次记录。他说,上海的地震地质背景是这样的:上海行政区内存在发生5级左右地震的地质背景;上海邻近地区存在发生6-7级强震的地质背景;上海会受到邻近地区和南黄海、长江口东海海域中强地震的波及和影响。因此,国务院确定上海为未来15年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国务院之所以将上海确定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是因为在东部发生5级地震所造成的灾害要比在西北部发生7级地震所造成的灾害还要大。我们知道5级(10000T炸药)地震的能量只是7级地震的千分之一。地震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1.6倍,震级相差二级,能量相差近1000倍。地震专家从科学的角度会关心地震的大小,而政府和社会关心的是地震灾害。我们对“5•12”汶川地震记忆犹新,甚至一生都不会忘,可谁会记得昆仑山在2001年11月14日17点26分发生8.1级地震?尽管它比汶川地震的能量要大1.4倍,但它并没有造成灾害。上海如此受到关注,是因为它不仅存在发生小地震的地质背景,而且有产生大的地震灾害的可能性,城市越大其安全保障体系越脆弱。
  
  王绍博说,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地震成因的复杂性和发震的突然性,以及人们现时的科学水平有限,直到目前为止,地震预报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世界上尚无一个可靠途径和手段能准确地预报所有破坏性地震。我们对地壳的认识还处于初始状态,我们不能肯定上海就一定不会有大的地震发生,特别是我们不能错误地认为上海没有大的地震就没有大的灾害,因为震害严重的地区也不一定发生在震中。
  
  王绍博向笔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1985年9月19日墨西哥发生了地震,震中位置在墨西哥城西南约400公里太平洋中(18.1°N 102.3°W),震级为8.1级,震源深度为33千米。墨西哥西部距震中较近的沿海四个州遭受的损失,远远小于远离震中400公里之遥的墨西哥城的损失。首都墨西哥城成为重灾区,全城建筑物有35%破坏严重,电讯设施被摧毁、地下铁道中断,环城高速公路有数段停运,煤气管道破裂,因煤气溢出引起火灾数十处。火势凶猛难以控制。共死亡4000余人,受伤1.4万余人,城乡失踪者2万余人,7至8万人无家可归。
  
  他说,墨西哥城是由湖泊沉积而成的封闭式盆地,湖积层对地面运动具有放大作用。湖积层和丘陵地区进行比较,地面运动放大8倍,而墨西哥城丘陵场地的地面运动是海岸震中区硬岩石场地的地面运动的7.5倍。市中心较周边地区破坏严重,与特定的地下条件有关。盆地周围是硬介质,而盆地内是软介质,地震波在盆地内多次反射和折射,并与盆地内的超松软沉积层发生共振。这就使墨西哥城市中心高层建筑遭受严重破坏。
  
  他说:上海的地震背景与墨西哥城地震背景很相似。上海整座城市也建在厚度达400米的软土覆盖层上。当地震波经过软土覆盖层后,长周期的地震波能量明显加强,建筑物的固有周期与建筑物的高度关系密切,当建筑物固有周期与地震波周期合拍时将使其发生共振,并且会产生很大的震动。对上海及周边发生的地震,即使地震的强度不至于使上海的建筑物损坏,甚至倒塌,但由于它的放大作用,将使更多的居民感受更多地震的震动,增加了对地震的恐慌感,生活在高层建筑内的居民尤其如此。上海除了有类似墨西哥城的软土覆盖层,也有400多公里远的潜在8级地震震源(郯庐地震带)。1668年7月25日,山东省南部的郯城县发生了8.5级地震,震中烈度达12度。地震波及鲁、苏、皖、浙等十余省共410多个县和朝鲜半岛。山东郯城、临沂和莒县受灾最为严重,造成约5万余人死亡,破坏面积涉及方圆近千公里。此次地震,历史上称为“郯城大地震”。这给上海敲响了警钟,若历史上郯庐8级地震重现的话,上海将可能受到严重的地震破坏。在此意义上说,上海的防震减灾工作具有其特殊性。因此,我们一定要未雨绸缪。
  
  上海不仅高楼林立,还有大量的地下空间,所有工程建筑要严格遵守国家抗震设防标准。上海的建筑抗震设防的烈度为7度,在这里首先必须要区分地震的震级和烈度的概念。震级是衡量地震能量大小的量,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是地面受地震破坏大小的量,同一个地震,震中附近的烈度大,外围的烈度就小。
  
  他说,普及宣传地震知识十分重要,应当让广大民众了解相关知识,做到临震不乱,从容应对,减少不必要的由于惊慌而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首先要让大家知道,震级小于3级,属于弱震,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震级3级-4.5级,是有感地震,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震级4.5级-6级,是中强震,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震级大于6级属于强震,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其次,还要让大家知道一些常识,譬如地下建筑物要比地上建筑物相对安全,如果人们在地铁站里,正巧发生地震,不要急着往地面出口跑,以避免发生踩踏事件。否则,产生的次生灾害真的比原生灾害还要大。
  
  上海是一座沿海城市,由地震引起的海啸问题自然引人关注。王绍博说,2011年日本大地震引发高达10米的海啸,造成日本东北沿海多个地区受到重创,随后沿海多个核电站接连发生事故,导致放射性物质外泄。他说,地震引起海啸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震源在海里的6级以上的地震;二、震源断层破裂方式是上下错动的;三、震中处的海深在300米以上。当地震发生时,长达数百公里的断裂层一侧向上抬起或向下陷降时,瞬间大量还水随之隆起或下移,产生巨大的海浪形成海啸。地震震级越大,产生的海啸也越大,海水越深,产生的海啸也越大。高达十几米的海啸波以每小时800公里左右的速度传向海岸,其能量之大,确实有摧枯拉朽之势。海岸线的类型不同所造成的损失也不同,如果海岸是陡峭型的,海岸线是箕型(C字型),那么所造成的破坏就更大。太平洋是全球海啸的多发区,由于日本、琉球群岛、台湾岛等岛屿(第一岛链)的阻挡,大大消减了从太平洋传来的海啸波能量。譬如1960年智利大海啸波浪传到上海吴淞口时,其高度仅有十几厘米。日本9级大地震引起的海啸,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也没有大的影响。另外,我国东部沿海海域的大陆架延伸很远,斜坡很远的大陆架也能消减大量的海啸波能量。因此,尽管我国东部地区(包括上海)地势低平,但历史上受海啸破坏的记录很少。
  
  临别时,王绍博说:“十二五”期间,上海市地震局将进一步完善上海市地震监测系统。通过自行研制和引进震情会商、地震自动速报、地震烈度速报和灾害损失评估等软件,进一步提高地震监测、地震预报、灾害防御、地震应急、地震信息服务水平和能力,为实现上海市防震减灾战略目标,提高全社会对地震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及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打下坚实的基础。他说:健全的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工作体系,完善的防震减灾法律体系,地震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是提高上海市综合防震减灾能力和为上海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的有力保障,我们地震工作者要为此做出应有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