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赛人村落

发布时间:2013-10-15

汤章城

  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游览时,参观马赛人的村落是经常安排的自费项目之一。在肯尼亚南部和坦桑尼亚北部的边境地区,游牧民族马赛人的村落在保护区外的旅途中是时可看见的,但是被参观的村落一般处于保护区的边缘,靠近游客宿营地。

  马赛人的村落一般是由荆棘灌木围成圆形的,住房是由干牛粪作为主体垒成,圆形连成一片。住房矮小,没有自来水,没有电、钻木取火,几乎没有现代生活所需的一切。

  在村落中,现在开始已经有简单的学校,经过学习,据说,只有极少数的人有机会进入城市,过上现代的生活。

  请特别注意下面这位马赛人的耳朵,他耳朵的下端有一个很大的圈,这是马赛人的特征,是人为形成的。(该照片来自于网络)

马赛人(Maasai)

  马赛人是东非现在依然活跃的,最著名的一个游牧民族,人口将近100万,主要分布在肯尼亚南部和坦桑尼亚北部的草原地带,使用马赛语。据传,马赛人的祖先是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哈米特人,18世纪赶着牛群迁徙南下寻找水草,一支进入肯尼亚北部形成现在的土尔卡纳族,另一支进入乌干达形成卡拉莫加人,还有一支进入肯、坦边境,这就是现在的马赛人。关于马赛人的起源还有另外一个版本,马赛人的祖先最早生活在凯利英河谷。公元15世纪,他们迁入肯尼亚的多雨地带,直到20世纪初,这群马赛人被西方殖民者向南驱逐到坦桑尼亚的干旱区。

  马赛族是一个落后的半游牧部族,民风民俗独特,同时也保留得相对完整,因此而声名远扬。为了满足外国人了解马赛人的渴望,在东非各大型野生动物保护区和国家公园,游客大都能看到身穿民族服装的马赛人走来走去。马赛人高挑的身材、棕黑的肤色、狭长的脸庞、宽大的鼻头和宽阔厚实的嘴巴都带有明显的埃塞高原黑人的特征。马赛男人一律着枣红色带黑条格的“术卡”,即所谓“身披两块布”:一块围在腰间,另一块斜搭在肩上。马赛妇女衣着追求色泽鲜艳,在贴身裙装外部披一件长斗篷,项颈部戴一圆形彩色披肩,腰间系一条“坎噶”,看去倒也蛮飘逸。

  马赛人盛行一夫多妻制。一般说来,马赛男青年15岁行割礼后就意味着进入成年,必须参加“毛兰”队接受搏击训练。他们抡着木棍对打,而且是真打实干,退让或叫疼都被看作“孬种”,其他人还会一哄而上揍他个人仰马翻。“毛兰”是部族人畜的保卫者,按年龄段编队,各“毛兰”队的首领大都是高大英武、体格健壮的小伙子,通过斗牛产生,他们在部落中有相当的发言权,是部落头领的候选人,每个青年男子大约35岁左右才可退出“毛兰”队。

  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驱车向南行驶170公里,便可到达肯、坦边境小镇纳曼加。这里地处两国交界的要冲,恰好位于安博塞利与塞伦盖蒂两个野生动物保护地带的中央,是东非马赛人生息繁衍的重要枢纽地带。小镇倚山而建,一条山口通道连接着两个非洲兄弟国家,也连接着边界两侧的马赛人。


图一

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 共15张

图一 山中村落

图二 村落近景

图三 村落内景

图四 住房入口

图五 马赛儿童

返回顶部

图六 马赛成人

图七 马赛成人

图八 钻木取火

图九 钻木取火

图十 钻木取火

返回顶部

图十一 钻木取火

图十二 透风的教室

图十三 儿童作品

图十四 迎客舞

图十五 迎客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