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荣院 乐于奉献

发布时间:2014-04-29
爱国荣院 乐于奉献
 
  ——记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李亚平研究员
 
  求实创新 勇攀高峰
 
  药物制剂研究不仅在提高现有药物疗效和用药顺应性及降低其毒副作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新药发现阶段的成药性早期评价和之后的新药开发阶段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许多情况下甚至成为决定新药研究效率和成败的关键因素。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制剂研究进入了药物输送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DDS)的时代,对同一药物而言,不同类型的DDS或其技术上的差异可对药物的药效和毒性产生影响。李亚平研究员带领其研究团队根据国际新药创制和制剂研究的发展趋势,围绕国家“出新药”的战略要求,瞄准国际前沿,加强药物制剂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基于药物制剂新技术的创新药物与制剂类新药研究开发。十余年来,一直以发现、发明、创造为己任,求真务实、勇攀国际药物输送系统研究的科技高峰。
 
  针对肿瘤转移和肿瘤耐药这二个肿瘤临床治疗的关键难题,李亚平研究员带领其研究团队发展了基于纳米技术的药物靶向输送系统,设计、构建了多功能一体化、主动靶向与被动靶向相结合等一系列用于抗肿瘤转移或降低肿瘤耐药性的药物纳米新载体,在分子、细胞、组织和整体动物水平上发现了纳米药物抗肿瘤转移或降低肿瘤耐药性的一系列新的作用机制与优势,初步阐明了纳米药物的理化特性与提高抗癌药物治疗效果及降低其毒性的关系,相关研究获得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支持,并发表于ACS Nano,Biomaterials和J Control Release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好评。
 
  目前制约基因治疗发展的瓶颈问题是用于核酸药物输送的载体不理想,特别是被寄予厚望的非病毒载体的转染效率低。李亚平研究员带领其研究团队经过对众多阳离子聚合物的研究、分析与比较,发现阳离子聚(β-氨基酯)具有在生理pH下带较高正电荷,可有效压缩核酸分子,可降解、降解产物无毒性,合成简单、快速、基本无副产物,原料廉价易得,分子量和链端官能团可控,易于修饰等明显优势,通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环境响应性的新型阳离子聚(β-氨基酯),并在其构效关系研究的基础上,筛选获得了多种转染效率高、毒性低的新型阳离子聚(β-氨基酯),相关工作已申请专利,并发表于Biomaterials和J Control Release等药剂学的顶级期刊上,为在提高非病毒载体转染效率低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奠定了良好基础。
 
  据统计,大约1/3以上的现有药物属水难溶性药物,在创新药物研究中,约40%的候选化合物难溶于水,且许多难溶性候选化合物难以通过口服吸收或不易直接制成注射剂,造成许多具有较好生物活性的候选化合物不能进入后续的临床前开发研究,甚至被迫放弃,降低了候选化合物的成药率,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报道,全球每年约有650亿美元的药品因生物利用度差而造成治疗费用与疗效比例严重失调,大约有50%的创新药物因为吸收、分布和毒性等问题造成开发失败。李亚平研究员带领其研究团队经过多年努力,建立了采用制剂技术提高难溶性药物溶解度及口服吸收的技术体系,增加了包括Y31、MT-7等150余个难溶性候选化合物的溶解度,为其顺利进入后续的药效和安全性评价等奠定了基础;设计了纳米乳、混合胶束、纳米混悬剂等多种制剂用于提高难溶性药物口服吸收,并从细胞、组织和整体动物水平上探讨了提高口服吸收的作用机理,大幅提高了坎地沙坦酯、黄豆苷元等难溶性药物的口服吸收,其中将创新药物异噻氟啶的口服吸收提高近7倍并获得临床批件。
 
  追求卓越 硕果累累
 
  1996年7月,当时只有硕士学位的李亚平初到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工作,深感压力巨大,他面临的是无经费、无项目、无相关仪器设备、无研究团队。李亚平研究员不畏艰难,一切从零开始,以药物所支持的2万元经费起步,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将药物所的药剂学科发展成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药物制剂研究中心,被陈凯先院士誉为“药物所药剂学科的奠基人”。
 
  李亚平研究员带领其研究团队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科研成绩斐然。李亚平研究员先后主持或参加承担过的科研项目包括科技部“973” 与 “863” 项目、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关键技术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与上海市的科研项目等20余项。 在药物靶向输送系统的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设计、构建了多种用于抗肿瘤转移或降低肿瘤耐药性,提高化疗药物药效和降低其毒副作用的新型纳米输送系统,以及提高核酸药物转染效率的新型非病毒载体,并对其特性和作用机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采用制剂技术提高了一批难溶性药物和候选药物的溶解度与口服吸收等;迄今在Nat Med, ACS Nano, Adv Funct Mater, Small, Biomaterials, Nanomedicine NBM,ontrol Release, Nanoscale, Mol Pharmaceut, Biomacromolecule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0余篇,累计他引800余次,单篇最高累计他引180余次;3名博士生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1名博士生获全国百篇优博论文提名。李亚平研究员先后获得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2011),中科院优秀研究生指导导师(2011,2010),上海市领军人才(2010),中科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 (2010),上海药学科技一等奖 (2009),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9),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09)和中国药学科技三等奖 (2008)等荣誉和奖励。

 

 

 

  李亚平,研究员,男,1966年7月生,2001年获复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制剂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杰青百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长期从事药物新剂型与新制剂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工作。主持或参加承担过 “973”与“863”项目、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关键技术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与上海市科技攻关项目等20余项,发表SCI论文60余篇;获得新药证书9 项, 临床批件5项(创新药物临床批件4项);申请专利50余项(授权15项)。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