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正:聚焦重大问题拿出重要举措

节后上班首日韩正主持动员会,部署推进今年一号课题专题研究,杨雄应勇讲话

发布时间:2015-02-26
  专题研究阶段
  
  聚焦五个专题
  
  今年一号课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由市委书记韩正任课题组组长,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市委副书记应勇任副组长。今年一号课题首次跨年度推进。从昨天开始,今年一号课题由前期调研进入专题研究阶段,聚焦发展目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发展、创新创业软环境建设、国家科学中心和重大科技创新前沿布局等5个专题
  
  三个牢牢把握
  
  必须贯穿始终
  
  今年的一号课题,就是要贯彻落实总书记对上海发展的定位和工作要求,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以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解决好“由谁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三个基本问题;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健全集聚人才、用好人才的体制机制,创造人尽其才的政策环境。“三个牢牢把握”的要求很明确,必须贯穿于课题研究始终
  
  要深刻理解
  
  “三层内涵”
  
  要深刻理解“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三层内涵。一是对标具有全球影响力。二是聚焦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是要体现出中心城市的优势和功能。“什么是中心?只实现自身发展不是中心,成为中心,一定要有带动作用、辐射作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解放日报讯(记者 谈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今年市委一号调研课题,也是三年来第一个跨年度推进的一号课题。昨天是春节后上班首日,市委书记韩正主持动员会,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动员部署,聚焦重大问题、推进专题研究、拿出重要举措。韩正强调,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发展的定位和工作要求,把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革命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作为提出工作思路和重要举措的指导原则;把对标具有全球影响力、聚焦科技创新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体现中心城市优势和功能,作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从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突破瓶颈、解决问题,营造鼓励创新创业、集聚创新人才的良好环境。
  
  自2013年以来,市委每年都确立一号调研课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通过突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难题瓶颈,带动面上工作推进落实。今年一号课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由市委书记韩正任课题组组长,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市委副书记应勇任副组长。与2013年一号课题“面向实践、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选拔培养优秀年轻干部、2014年一号课题“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略有不同,今年一号课题首次跨年度推进。从去年8月以来,韩正、杨雄分别到市科委、市发改委等委办局,交大、复旦、上海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华谊、建工等企业,专题调研科技创新突出问题、主攻方向和任务措施;全市各委办局重点就体制机制和政策突破、创新项目和工程筛选、人才工作等,做了大量前期研究,形成了工作方案;去年底市委年度务虚会、市委全会又开展了集中讨论,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特别就科技创新主战场、关键环节和方式方法,达成了初步共识。从昨天开始,今年一号课题由前期调研进入专题研究阶段,聚焦发展目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发展、创新创业软环境建设、国家科学中心和重大科技创新前沿布局等5个专题。
  
  “这次调研要把握什么?”韩正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今年的一号课题,就是要贯彻落实总书记对上海发展的定位和工作要求,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以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解决好“由谁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三个基本问题;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健全集聚人才、用好人才的体制机制,创造人尽其才的政策环境。“三个牢牢把握”的要求很明确,必须贯穿于课题研究始终。
  
  韩正指出,要深刻理解“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三层内涵。一是对标具有全球影响力。用全球视野思考问题、参与国际竞争,既要在尊重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规律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也要走出一条符合国情和上海实际的路子,从而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二是聚焦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我们面向未来发展的动力,正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要把科技创新放在全市工作的突出位置,向创新要活力、要动力、要效益。三是要体现出中心城市的优势和功能。“什么是中心?只实现自身发展不是中心,成为中心,一定要有带动作用、辐射作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上海必须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谋划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
  
  “这次调研的切入点在哪里?”韩正说,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把问题摆清楚、琢磨透,把切入点放在查找现存的主要问题上,长远目标、近期目标、阶段目标才会更加清楚。当前,一号课题已进入专题研究阶段,要聚焦重点、抓住关键——
  
  关键是解决体制机制问题。所有问题,核心是体制机制。体制机制最难突破,也最关键。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首先要搞明白用什么体制机制来推。“靠分钱分物和政府审批评定的老体制、老思维,老办法,没有出路、没有希望,也是推不下去的。”要从体制上研究解决政府自身的错位、越位、缺位问题,最大限度释放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充分激活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全面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要针对抑制科技创新和阻断创新链的问题,列出政策突破点、提出政策措施和改革创新举措,突破产学研用结合的体制机制障碍,使应用型科技创新成果更多更好地产业化。
  
  基础是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先要有好的环境。“好的环境,不是管出来的,不是靠政府的计划排出来的,也不是简单靠财政资金扶持出来的,是放出来的。环境好不好、是不是开放,也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是由企业、各类人才等创新创业主体来评价的。”因此,在导向上,要针对国企、民企、高校科研院所等不同主体,研究他们最缺的、最需要帮助的、最需要突破的是什么,更好地改进政府服务,更有力地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发展。在方式上,要紧紧依靠市场机制和开放办法,研究如何运用市场机制整合国内、国际资源,更好地在开放环境中引进来、走出去,鼓励企业通过一切有效形式提高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和水平。在服务上,要健全创新服务支撑体系,研究推进研发、孵化、专利和产品交易等各类平台建设,加快专业中介服务组织发展,促进科技成果快速产业化。特别是,政府各部门的信息资源要尽快打通,让可以推动创新的信息资源畅通共享。在保障上,要针对鼓励创新的法规制度滞后、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不够的问题,研究相关地方立法,加大知识产权评估、交易和保护力度,维护好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核心是集聚和用好各类人才。激发创新动力和活力,核心还是人才。解决人才问题,关键要聚焦引进培养、使用评价、分配激励三个环节,出台管用、有效、实在和符合规律的措施,把人才高地建起来。人才引进培养重点是企业,要支持、帮助和鼓励企业大力引进应用型创新人才,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和企业家。人才使用评价关键要在实践中评、在使用中评,让企业去评、让市场去评,探索科技人才企事业单位双向流动机制,打通人才流动渠道,让人才到发挥最大效用的地方去,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人才库。分配激励的根本是让人才“名利双收”。事业激励很重要,物质激励也很关键,激励要体现个人、企业和城市发展的利益相一致。要改革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出台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包括国有企业股权奖励和员工持股等,让科技人才通过创新获益,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体现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抓手是重大创新举措。“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前瞻布局,这也是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职责使命所在。”要坚持三条原则选择一批重大创新工程和项目,一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符合科技进步大方向和产业变革大趋势的;二是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是国家急需、核心利益所在、打破国际垄断的;三是上海有基础、有能力、可以形成合力实现突破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转变职能,让市场和企业主体选项目,探索建立风投、天使基金等办法机制,由市场发现、市场决定、市场驱动。政府支持的基础研究领域、支持的办法和体制机制必须公开。
  
  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市委副书记应勇出席会议并讲话。市领导屠光绍、艾宝俊、徐泽洲、尹弘、周波、时光辉、王志雄等出席。会上,市发改委和市委研究室汇报课题研究工作方案和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