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每天使用“北京时间”,大概没有想过它是从哪来的?那是1958年起,我负责筹建我国世界时综合系统。1963年,我国世界时测时精度跃居到世界第二位。1965年,我国的综合世界时系统通过了国家鉴定,正式作为我国的时间基准向全国发播,为国防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1981年7月1日以前,由上海天文台每天将标准时间讯号传送给广播电台,其精确度可达到千分之一秒,使得我国世界时的精度跃升至国际先进水平。
1973年,中国科学院有关领导过问天文领域的发展事宜,我提出要发展我国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还要做激光测月球。我跑到电子工业部,找到一位处长,询问能否造一个25米的射电望远镜,对方一口回绝。我就在那位处长的办公桌前不远处,默默地站着,足足站了有15分钟。他后来被感动了,约我第二天去见部长,望远镜的事情就解决了,但是相关计划还要在中科院立项,为此我去找了中科院有关的局长。经过多年不懈努力,VLBI技术和人卫激光测量技术,相继在上海天文台建成,赶上了世界新老技术的转换时机,很快融入了世界天文科学的发展之中。
在实施中国VLBI网工程的同时,我根据射电天文和深空探测的发展需要,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65米全波段射电望远镜”的建议。如今,九江公路1365号,上海65米口径全方位可动的天马望远镜静静矗立。2013年12月,“天马”全程参加了嫦娥三号VLBI实时观测任务,使我国VLBI观测网的灵敏度提高至2.6倍以上,以5厘米灵敏度检测出月球车的移动、转弯等动作,为月球软着陆做出了卓越贡献。接下来,我国将在2017年发射首颗地月采样往返探测器嫦娥五号;2020年,还将发射火星探测器,与地球最远距离超过4亿公里。“天马”将在测量这些探测器位置上大显身手。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的一句口头禅:办一件事,假设只有40%的把握,如果停在那里不动,就会慢慢变成20%的把握,最后变到零。但积极争取,可以将其变成60%、70%,最后将事情办成。如今,我已过90高龄,但依然在“积极争取”,推动又一项更加宏伟的天文科学计划——SKA中国数据处理中心,能够最终花落上海,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尽一份力。
SKA是“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quare Kilometre Array)”的缩写,是举世瞩目的国际大科学工程,最终将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如果,上海能建设SKA中国科学数据中心,这将是中国成为天文大国的难得机遇,将为中国天文学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拥有这个平台,我们将用第一手的天文数据信息,做与世界接轨的研究,争取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那么,下一代世界顶级天文学家就很可能在中国诞生!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