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关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未来发展,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如何为科创中心储备一批具备较高科学素质的人才?今天,一项关于上海青少年科学素质测评的初步结果首次发布,显示9—11岁青少年的优势在于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掌握;12—15岁青少年在科学精神维度上的成绩尤为突出;16—18岁青少年的优势在于对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领会。测评结果还显示,上海青少年的科学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需继续稳步提升。
建立“知意行”指标体系
上海青少年科学素质测评课题组集聚了本市高校、科研院所的多名专家学者,历时一年多,探索解答了3个主要问题。
在对青少年科学素质的界定方法方面,课题组已建立6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并对指标进行了科学依据、意涵界定、逻辑关系、测试之关注点的解读。一级指标分别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课题组还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归纳为“知”,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归纳为“意”,将科学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归纳为“行”。
在对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测试方法方面,截至5月底,课题组已建立近1200道含有原创试题的题库。这些题目都是设定某个情景,让青少年作出判断,不仅能考查青少年对科学知识等方面的掌握情况,更能考查青少年的科学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例题:一个晴朗的“六一”儿童节早上,在上海某学校操场,一根旗杆在阳光照射下在地上形成一个影子,并且随着时间推移,旗杆影子的位置和走向会发生变化。下面4张示意图中,符合当天下午3时(即15:00)旗杆影子的位置和走向的示意图是( )
命题专家分析说,这道题用于测评12—15岁青少年,反映出科学素质的“知、意、行”效度,包括地理基础知识、物理光源产生影子、光影同步变化规律、联系具体时间的逻辑推理思维、结合生活实际的科学实践能力,体现了6个一级指标的不同占比,能综合考查青少年的科学素质。
在对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量化指标方面,课题组采用建模方法来比对不同年龄的青少年科学素质实际水平,通过数据统计建模进行解释和分析。
创造条件让青少年做实验
如何让上海青少年的科学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课题组专家介绍,2016年4月至2020年5月,市教委、市科委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已在全市布局30多个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下设108个实践点,已有2664名教师与11220名学生参与全年40课时的研究型课程学习。在科研人员指导下,进站学生查文献、做实验、写科学报告等,其科学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今后,各实践站每年都会接收一定数量的高中学生,引导更多青少年走上科技创新道路,也为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提供必要条件。”
已有18年历史的上海市青少年科创品牌项目“明日科技之星”,也是一项旨在培养和提升青少年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活动。课题组专家说,去年“明日科技之星”评选活动有一道动手题令人印象深刻——给学生一根2米长的铅丝,要求他们制作一辆自行车模型,铅丝不能剪断也不能剩余。“孩子们的表现差异很大,有些孩子善于观察生活,能自己画设计图,再根据图纸做出自行车的主要部件,有的孩子则表现不够理想。这种工程创意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需要在青少年时期加以重视和培养。”
据悉,上海第二次青少年科学素质测评将于今年7月进行,计划覆盖全市16个区的5000名青少年。目前,课题组正在完善指标体系、扩容并优化题库,希望通过测评为科技、教育部门制订青少年科教政策、布局科创教育资源提供参考。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