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八所第七研究室:三十年精益求精 匠心打造专属材料

发布时间:2020-06-17

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57年的历史中,中核集团专业化材料研究所——核工业第八研究所经历了从上海金属材料加工厂、大胜厂、856厂到如今核八所的变迁。1984年,为顺应中核集团的第二次改革,第七研究室宣告成立,主要目标是为核工业设备材料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撑。这些年,第七研究室始终牢记“四个一切”的核工业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强核强国、造福人类的使命,专注于材料技术和设备研发。

第七研究室从一穷二白的艰苦条件下起步,历经无数次坎坷与磨难,但他们始终铭记自己作为核工业人的初心,在平凡岗位上攻坚克难,为核工业设备材料研究提供稳定保障。2020年1月15日,恰逢中核集团成立65周年之际,第七研究室荣获集团公司“奋进中核人”称号,这是对一代又一代第七研究室科研人员的莫大鼓舞和最大肯定。

艰难起步,锐意进取创先河

第七研究室成立之初,在材料成型这一领域完全空白,第一个成型设备是通过改造老式的球磨机,用手工方式制作出来的。多年以后,终于买到了一台链式设备,但却没有配套运转的齿轮,第七研究室的前辈们没有放弃,他们一个一个部件的研究,用车床加工出了让机器运转的全套配件,至此,成型工艺终于告别手工时代。

随着国家工业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第七研究室也将这些“土炮”升级换代,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科研任务,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厚积薄发,硕果累累谋发展

如今,第七研究室承担着多项重要科研项目,为我国核工业在材料成型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

第七研究室现今共有科研技术人员27人,平均年龄38岁,全体人员顾全大局,任劳任怨,凝聚力强,是一个战斗力强的先进集体。近年来研究室承担的科研项目多,技术难度大,时间紧,每个科研人员都身兼多职。

研究室通过优化人员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组织协调等手段,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寻求技术创新突破。号召部门的科研人员特别是党员带头发扬奉献担当精神,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立足本职岗位,扎根科研生产线,推动科技创新,注重提质增效,在关键技术上不断提升科研生产的核心竞争力,高标准完成科研任务。

第七研究室历经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默默地为我国核工业的发展添砖加瓦,守初心报效国家,担使命重任在肩,以踏实留印的工作作风,不断将成型工艺作为看家本领做深做实、发扬光大,在材料成型技术领域树立了属于自己的丰碑。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员钻研成型技术,通过点点滴滴的积累,汇聚所有人的智慧结晶,实现了研究成果的工业化应用,保障了我国核材料的稳定供应,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风雨同舟,昂首奋进谱新篇

进入新时代,第七研究室科技人员秉承开拓、奉献、创新的核八所科研精神,在新材料高速发展的洪流中自强不息、不断进步,践行核八所人的初心和使命。在多项技术上孜孜以求,开展先进工艺技术研发,应用到压力容器、元件包壳、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科研发展过程中,更是形成了新老同志之间良好的传承机制,保证了人才队伍稳步壮大,满足了持续增加的业务发展需求。

陆宏光潜心研究成型工艺,精益求精,三十余年如一日地坚守科研一线岗位,诠释了新时代“工匠”的精髓,被评为中核集团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科技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并当选2019年度“嘉定工匠”;周建明以得心应手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超越的专业精神,通过层层筛选,当选为2018年度“上海工匠”;青年科技人员沈伟和饶聪同志吃苦耐劳、刻苦钻研,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科研生产工作中屡立新功,成长为核工业领域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才。此外,第七研究室还有很多成员先后荣获上海市青年技术岗位能手、上海市科技系统三八红旗手、上海市科技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精进技术水平、拓宽科研之路,初心不改、砥砺前行。

时势日新,任务催人,收获的成绩只属于过去。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第七研究室这个先进的集体定当全力以赴、敢为人先、勇争一流。前行的路上也许风雨交加,也许荆棘布满,但是全体七室人把使命扛在肩上,把责任承载心中,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为我国核工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来源:中核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