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强:假如这件事情不对上海作出贡献,好像对不起生我养我的这个城市

发布时间:2021-02-22

吴志强

假如这件事情不对上海作出贡献,好像对不起生我养我的这个城市。

吴志强的名字总是和上海世博会紧紧相连。当时,40多岁的他从数十支全球顶尖规划团队中脱颖而出,被任命为园区总规划师。

他掏出一支笔,为同济团队写下四个字:守土有责。“假如这件事情不对上海作出贡献,好像对不起生我养我的这个城市。”

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吴志强心里的世博情缘其实已经书写了20年。“1984年当时的老市长颁奖的时候,和我说过一句话:‘我们上海是要办世博会的’。我当时一点也不知道什么叫世博会,但是从1984年起我就开始收集所有世博会的资料,在欧洲观察各种世博会场地。收集了整整20年,任命我的时候正好是2004年。”

上海2030年想做什么?我们2010年来做铺垫。

什么是一场成功的世博会?吴志强认为,不在于举办的半年间有多么精彩,而是在于它是否发挥了城市加速器的作用。

“世界上不少地方的世博会办完以后变成了垃圾一堆,但是也可以成为城市的高度创新活力区。留下的场景好坏,决定了世博会成功不成功。”

如今,世博园区保留下的25万平方米的优秀近代工业建筑转型为创新园区,“和谐城市”的理念沿用至今,上海地铁网络迅速铺开,智慧城市雏形显现,这些让吴志强至今都倍感骄傲。

“上海2030年想做什么?我们2010年给它做铺垫。因为少拆迁就造成没有停车场,一定要用公交,把2035年的地铁直接拉到2010年来实施。上海用15年时间成为全球第一大地铁城市。

准备世博会的时候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密度、强度、温度。参观人数达到7000万人,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5月1号开始天气还不太热,到夏天的高温再到黄梅季节,再到台风天,到了10月以后天气又有点冷了,横跨多个季节。”吴志强告诉记者。

在这个情况下,团队就求助于大数据手段,把所有的场地划分为20米×20米的一块块场地,共2万多块场地进行模拟:人几点会来?什么温度有多少人来?高温的时候有哪些人跑到了阴影里?智慧城市实际上是从智慧园区开始做起来的。

不可能从笨蛋的规划产生智慧的城市。

也就是从上海世博会开始,吴志强认识到,人工智能可以推演城市未来,智慧城市必须从智慧规划起步。

于是,他带领同济团队开启新的科研征程,把人工智能、大数据引入规划领域,推动城市规划从“经验”走向“理性科学”,让城市变得更加聪明。

“我们已经研发到了人工智能创作,这是很难很难的。不仅是人在做方案,机器也在做方案。过去人工智能是学习过去的方案,然后来推演下一步,比如像围棋,而现在是打破过去的轨迹,由人工智能创作大量的方案。”

另外,吴志强团还在杨浦区做了很多创意的、智慧的家园,青年人如何在这里面创新创业,又和老人孩子很好地互动。过去都是分离的,要么孩子,要么老人,要么年轻人创业就要离开老人了,怎么全部在一个社区里面完成?

还有一支团队大量做的是数据库的新的感知感觉。过去好多城市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感觉太慢了,年检是不够的,很多情况下城市要快速反应。在安全、应急、防灾等方面,用高频数据来预测下一步会不会产生问题。

从废墟中悟到你的心什么时候会跳。

从1997年回到同济大学执教至今,吴志强指导过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超过一百人,“社会责任”永远是他教给学生的第一条。

“2008年5月12号汶川大地震,我晚上在网上发了一句:谁跟我去?一下子有上百名学生和老师全部都报名。我想了想,一个学生也不能带,要是真的有三长两短,对不起家长。最后我选了100多位老师,同济规划院各个专业的老师全都到最前线去了。”

无论是2008年参与汶川大地震的灾后重建,十次奔赴灾区,还是2010年挑起大梁绘制世博蓝图,为世界贡献“和谐城市”的精彩范本,吴志强都身体力行地告诉学生,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做“人民的规划师”。

“爱这个城市的人民,你才会去创作很好的东西。而这种事情只有跑到城市的最困难的地方。在四川那边帮助我们找回了自己的根。一个工程师也好,一个学者也好,你学了很多很多的技能,但是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的?在废墟堆中间,你可以好好地去悟到你的心什么时候会跳,什么时候会流泪,你就知道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