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处一个很好的历史发展时期,要心怀‘国之大者’,有所担当。”
人物小传
金亚秋,1946年出生,1995年入党,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电磁波物理与空间遥感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IEEE终身会士。长期从事复杂自然环境目标电磁散射、辐射传输与空间微波遥感信息技术的研究,他的研究推动了我国空间遥感科技进入了世界高科技的前列。
日前,按照约定的采访时间,当记者在复旦大学见到中科院院士、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金亚秋时,他刚完成一个科研项目的汇报回到上海,正准备和同事以及研究生讨论马上要启动的另一个重点科研项目。当中仅有的半天空隙时间,他要赶去医院看一下久拖的牙病。
一路奔跑,是金亚秋多年来的生活状态。去年过生日,金亚秋专门为自己画了一张贺卡,取名为“忘记变老”。画中,一位老人在跑道上越过终点线后还在继续奔跑,丝毫不顾后面闹钟的提醒。
“中国的科技发展就是一直在奔跑,从最初的追跑,到后来逐渐在一些领域实现并跑,未来,我们还要在更多领域实现领跑!”伴随着科技迅速发展而一路奔跑的金亚秋,现在还担任着国家级重点项目的技术首席等工作。
如今他领衔的实验室是上海市模范集体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的22名党员中,包括他在内,有院士、优青等各类国家人才计划的入选者。“我们身处一个很好的历史发展时期,要心怀‘国之大者’,有所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金亚秋说。
党员不仅是光荣身份,更是一种一直奔跑的状态
在金亚秋的办公室里,贴着的一排照片很醒目,基本都与他的研究成果相关。说起他的研究领域,从复杂自然环境目标电磁散射,到辐射传输与空间微波遥感信息技术……这一长串专业名词,能弄明白的人并不多。可若说起我国风云气象卫星与海洋卫星、探月工程“嫦娥”卫星的遥感以及北斗导航时间位置定位等,或许人人都略知一二。
其实,这些科技成就中,就包含金亚秋团队的贡献。也正因为在这些基础科研领域的持续突破,我国在国际微波遥感基础理论及其重要应用方面进入了世界前列。
金亚秋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被分配到山沟沟里的工厂工作,一干就是8年。1978年,他考上中国科学院公派出国研究生,1988年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并于199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在星载微波遥感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十分薄弱,软硬件都很落后。金亚秋从海外学成回国后,就根据国际发展前沿趋势,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发展需求,克服困难,带领一个年轻团队启动了这一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完成了几十项重要的科研项目。
说出一串完成项目的名称并不难,但其过程却困难重重。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上世纪80年代末,当他第一次提出开展“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AR)的研究时,一位参与课题评审的专家直言“这一研究不切实际”,并据此提出反对立项的意见。几年后,这位专家遇到金亚秋,主动坦承了他过去的意见并不正确。他告诉金亚秋:“我们研究所如今也启动了这个方向的研究。”
“虽然这位专家的意见后来并没有影响到项目的立项,但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当时我国科研基础的薄弱。”金亚秋回忆,“伴随着中国科技的一路发展,我们已经改变了过去那种从国外资料中找参考答案的状态,自主开拓科学探索领域,推动自主创新的研究成为日益紧迫的任务。”金亚秋是我国空间微波遥感的首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基于微波全天时全天候的特点,微波遥感也是空间遥感的前沿技术之一。曾经,也有专家在项目答辩会上质疑刚刚起步的微波遥感研究,但金亚秋照样选择了在“参考答案”外自主探索,寻求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如今,中国的主动雷达与被动辐射的空间微波遥感都已全面在轨运行。
“科技创新并非随便拍拍脑袋就可以产生的,它需要执着的努力、用心的思考和长年的积累。”对金亚秋来说,党员不仅是一个光荣的身份,更是一种状态:一直在奔跑,尤其要耐得住“科研长跑”的寂寞。
事在人为,“我们真的没理由不做好手头的工作”
对金亚秋来说,人生中有一个很难忘的时刻。2015年,他在意大利米兰获得IEEE地球科学与遥感杰出成就奖。他是这一奖项设立50年来第一个欧美国家之外的获奖科学家。IEEE评奖委员曾经问他,是否要等在中国开大会时接受颁奖,金亚秋的回答斩钉截铁:“不,我要在国外大会上接受颁奖。”
回忆起这一时刻,金亚秋说:“我站上领奖台,就是中国科学家能为世界创造知识的最好证明。”而在他心中,真正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实则来自于“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且在外国的土地上为中国获得了大奖。”
当然,成就从来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来自于长年的努力。他记得,198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刚回国时没有科研经费,当时出差坐的火车是慢车,还住过3元钱一晚的地下室通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为了查阅科技期刊,不得不骑自行车往来于五角场的复旦大学和市中心的图书馆。在图书馆里,他也经常埋头资料,错过食堂吃饭的时间。
每次说这些往事,金亚秋都会忍不住提醒年轻的同事和学生们,时至今日,得益于党的正确领导、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研环境与科研条件有了巨大的进步。“现在,连许多国际同行都羡慕我们有各种研究设备和项目,包括国家对各类人才资助的力度都很大。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事在人为,我们真的没理由不做好手头的工作。”
坚持“四个面向”,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直到今天,金亚秋只要不出差,都会在每天早上7点半前出现在办公室。他办公室的门一直敞开着,节假日同样如此,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也习惯了随时可以找他讨论问题。在金亚秋看来,“一所大学是不是世界一流大学,可以看看假期和周末时,有多少实验室的灯是亮着的。”
回顾回国后的30多年,金亚秋感慨道,当今中国的空间遥感科技在世界上已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也出现了许多中国青年科学家的身影。不断接力前行的年轻人、扎实的基础研究,都是我们未来可以达到领先世界水平的保证。“几十年来,我们承担了多项重要的科研项目、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培养造就了大量青年人才。”如今,他的许多学生已成为多个国家重要机构、大学与研究所的科研骨干。
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见证这一历史性的伟大时刻,金亚秋说:“我们正处于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党中央向我们提出的时代任务,我们将一代一代地努力奋斗,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记者 姜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