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晋11位院士中有9人入选这些人才计划

科技人才“四盏明灯”照亮创新之路

发布时间:2021-12-01

上海今年新晋11位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中有9人入选了上海市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分别是蒋昌俊、朱合华、吴明红、范先群、贾伟平、俞飚、李劲松、贾金锋、李杰。其中,吴明红、范先群、俞飚3人还入选了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李劲松则获得了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支持。

在上海科技领域,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上海市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如同“四盏明灯”,照亮了一大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之路,为上海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

数读上海科技人才计划

启动于1991年的启明星计划刚入而立之年,已经为3265位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提供了6.55亿元资助,促进优秀青年科技人员脱颖而出,成长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从启明星计划中,走出了20位院士、209位杰青、207位优青。

启动于1995年的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已经为1966位50岁以下的高端科研人员提供了6.64亿元资助,激励他们在各自的学科和专业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在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入选者中,有57人当选院士、351人入选杰青。

启动于2005年的浦江人才计划,已经为2598位50岁以下的归国海外留学人员提供了5.74亿元资助,确保了回沪工作和创业的海归们有了“第一桶金”。在浦江人才计划入选者中,有2人当选院士、141人入选杰青、114人入选优青。

启动于2014年的扬帆计划,已经为2253位32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员提供了5.41亿元资助。入选该计划的青年人才中,有1344人后续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资助、14位入选优青。

上海的这“四盏明灯”不仅照得范围够大,还照得够亮:总资助人数达到10082人次,总金额达到24.34亿元。这意味着,从启动最早的启明星计划开始算起,平均每年有336位科研人员可以获得上海科技人才计划支持,平均每人每个项目获得资金支持超过24万元。

一路上有“你”相伴

在上海科技人才成长的道路上,“四盏明灯”一路相伴,照亮前方。

万事开头难,对于初出茅庐的青年科技人员来说,搭建团队、组建实验室、开启研究方向,都是全新的开始,需要各方力量来“扶上马,送一程”。启明星计划在此刻出现,不仅为青年科技人员开启职业生涯添砖加瓦,更给了他们迈出第一步的勇气和信心。正如中科院院士丁奎岭所言:“启明星是青年科技工作者探索之路的微光、追梦之行的力量。”

不少诺贝尔奖获得者坦言,对于获奖成果的构思和研究很多都在30岁之前完成。扬帆计划就是要充分释放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鼓励原始创新和大胆探索,鼓励发展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推动新思想萌芽的生长和新领域科研的诞生。尽管设立时间最短,扬帆计划的资助强度和数量却处于领跑地位。对于正在从科研领域的跟跑者变成并跑者和领跑者的中国、正在致力打造全球科创中心的上海来说,扬帆计划或许为未来的创新狂想曲画下第一个音符。

当青年科技人才走过成长期并成为科技的中坚力量时,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接过了人才接力棒。对于这些科技团队的带头人来说,这一关键时间,不仅要出重大成果,更要培养人才梯队。单项资助金额最高的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为科技中坚力量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让他们能静心科技创新。

如果说,启明星计划、扬帆计划和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构成了青年人才普惠支持与高端人才稳定支持相结合的纵深配置;那么,针对海归的浦江人才计划则开拓了引进海外人才与培养本地优秀人才相结合的横向联动。由此,上海形成了梯度布局、结构合理、各有侧重、较为完整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

聚焦企业、面向需求

在确立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之后,“四盏明灯”不断将亮光辐射到企业和高科技产业中。

2005年,启明星计划设立B类,支持企业青年科技人才领衔开展研发实践;2017年增设C类,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围绕企业科技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目前,企业人才入选启明星计划的有816名。

2012年,为鼓励产学研合作,原来的学术带头人计划增设技术带头人(高校、科研院所)计划,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开发的高校、研究院所科研人员,可以企业为依托单位申报优秀技术带头人。2021年,为支持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又增设优秀技术带头人(技术转移类)。目前,优秀技术带头人计划已有650名。而在浦江人才计划中,B类针对的就是海归企业创新人才和海归科技创业人才。

此外,上海还坚持面向医学及生命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化学科学等基础优势学科,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科技人才培育重心。

如今,在科技人才计划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上海的科技人才已经遍布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的创新各环节,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奠定了人才基石。(作者 耿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