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耐力赛,也是一场接力赛

上海生研院核酸检测服务队队员的小故事

发布时间:2022-04-04

上海这轮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所有人的平静,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每个人都在努力,而生研院核酸检测服务队队员们的故事,在这个“倒春寒”的日子里让我们感到了更多的温暖。他们有人披坚执锐从志愿者招募令下达就投入日以继夜的核酸检测工作,他们有人枕戈坐甲时刻准备着加入这场战役。

故事一 夜班王者

200多个小时,这可能是过去一个月很多人睡眠的时间,可这也是生研院核酸检测志愿者徐国威过去二十多天的夜班时间。作为生研院最早一批加入到这场抗疫战斗的志愿者,他第一时间就向领导表态,自己“身体好、能扛,可以上夜班”。实际上夜间承担检测任务,样品多、强度大,容易犯困,防护面具也会因呼吸的水汽而模糊,要精神高度集中,防止样品标记或者转移出错,影响检测结果,超过12小时的工作强度时常让他第二天出实验室的时候不知道身在何处,为了更好的适应夜班工作,他控制了自己的饮食,调整了作息时间。而这一切的支撑不过是心中坚守的信念:

“一定要把工作做好,做到位。”

图片1


故事二 我终于成了你们的骄傲

志愿者王雪梅出发去宝藤参加核酸检测工作的时候是爸爸妈妈开车送她去的,他们对自己的女儿说:“送你过来,感觉到自己也为抗疫献出了一份功劳,我们虽然心疼,也觉得骄傲”。她这次主要工作是转板,把口腔拭子的保存液,吸取到96孔板里,然后去抽提核酸再进行PCR扩增反应,平均一天开2000个管子,再把2000个管子盖上,几天下来她的手早就不成样子。在志愿者工作20天的时候,她给自己的母亲发了一条信息说自己终于感同身受了妈妈年轻时吃的苦。她说“志愿者经历让自己成长了,爸爸妈妈和我都很开心”。


图片2

图片3


故事三 苦中作乐

志愿者许愈是前期参加志愿者活动中年龄最小的一位,虽然核酸检测工作又苦又累,她却积极而向上,她说:“夜班虽然苦,尤其是还要克服生理不适等情况,但是我们还是经常上白班,这就比一直上夜班的男同志们幸福多啦”。上白班的时候她总是告诉自己要尽可能多做一些,这样后面的班次,特别是晚班的同事可以轻松一些。守望相助只是简单四个字,而在志愿者身上就是他们每个人默默的付出。

志愿者华敏敏是生研院的一名博士后,由于封控,她成了这场耐力赛的接力选手。她觉得核酸检测工作和平时科研工作最大的不同在于,科研工作比较注重研究思路的逻辑性和设计实验的严谨性,而在这里,最大的要求首先是对操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性防护和标本信息的准确性,因为每管标本的背后对应的是一个个待检测人员,容不得丝毫差错。而这也就意味着工作的枯燥,更加考验操作人的耐心和耐力。这时候乐观的她就会和“战友”们相互打气,比如他们把传递标本,笑称为“取外卖”,整个实验室此起彼伏地响起“取外卖”的声音。她说:“一些小乐趣总能缓解核酸检测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工作单调,快乐不能少。

图片4


随着抗疫工作的不断深入,生研院又有了新的志愿者投入了其中,他们当中有市人大代表王志敏,有课题组长于复东,有科研骨干连文博、余丽宁、汤佳楠……

让我们共同期待吧,期待他们的凯旋归来!期待风雨后上海的明媚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