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中国集装箱生产量、运输量、吞吐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但在这些第一的背后,却鲜有中国在该领域国际标准制定中的声音。
华东师大经济与管理学部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院长包起帆带领科研团队瞄准了电子箱封作为制定新的国际标准的突破口,历经两次投票失败,在挫折面前锲而不舍,终于在2021年6月迎来了峰回路转,中国第三次提交的新项目提案终于获得投票通过。而后又经过数十次网络会议和数百个电子邮件不断与各国代表反复沟通斡旋,《iso/ts7352:2023集装箱nfc/二维码箱封》才得以正式发布。
包起帆最终将这次中国的发明成果再次推向国际,形成新的国际标准。
从构思到样品,从产品到商品,从国内应用到国际推广,最终做成国际标准,让世界同行分享中国智慧,这个过程是一条时刻会面临挑战的科技创新路。
“为什么此次我们能够把新的国际标准做成?这和上海市科委的前瞻布局、鼎力支持分不开。”包起帆介绍,“其实从2011年开始,我就一直在集装箱物流监控领域进行大量科研工作,在这期间,市科委也先后4次立项,给予我们总额上千万元的资金支持,我们才得以能够支撑到国际标准最终实现。可谓十年磨一剑。”
如今72岁高龄的包起帆也常常被问到:“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何必要忙这些事?!”
“我总觉得上海要建成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不仅是院士专家的事,其实我们每一个科技人员都应重任在身,事业心和责任感使我觉得还有很多创新需要我们去尽力完成。更何况创新没有止境。”
“要把中国的发明变成国际标准”
事实上,这不是包起帆第一次在航运界冲刺国际标准。
2011年,包起帆就代表中国领衔制定了集装箱电子标签ISO18186国际标准。当时中国对国际标准的参与度还不是很高,包起帆成为航运物流领域第一个由中国人牵头的国际标准。
包起帆说:“近些年来,上海提出要建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我觉得国际影响力是聚沙成塔的事业,科技工作者只有做成一批被世界同行认可的创新成果,影响力才会逐渐形成。把中国发明推向世界,形成国际标准是一条捷径,因为国际标准从提案到公布一般要有八个程序,国际同行要经过五轮投票,相对说来其科学性是经过反复验证的。”
包起帆带领科研团队发明了基于北斗/低轨卫星的天空地一体化集装箱监控终端和集装箱电子封/锁等系列产品,并将电子箱封作为制定新的国际标准的突破口,几经失败终于获得成功。包起帆说:“我相信国际影响力的辐射,是从每一个科技工作者的点滴创新开始的。把发明变成国际标准,让创新在世界范围得到认可,我想上海的科创国际影响力就会越来越大。”
“如果我们现在放弃了,将来的话语权会越来越弱”
最近十多年来,整个国际航运的发展,特别是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融入到物流的速度比以往更迅猛,将发明变为国际标准这件事不是越来越容易,而是越来越难了。
“12年以前做一个国际标准,我可能付出10分的努力,现在要付出20分还不够。”
“这次,国际标准提案从上海送到北京,再送到日内瓦,再加上三个月投票期,等待公布结果的时间,这是一个漫长的煎熬过程。特别是当第二次我们的国际标准提案又遭遇失败时,很多同事就劝我算了。但我还是不甘心。”
屡败屡战,只要方向正确,他说,如果第三次不行,还是会继续冲刺第四次,第五次……
“因为,如果我们放弃了,将来的话语权会越来越弱。”
包起帆说,“重要的问题还是考验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信心,你是不是看准了这个方向,你是不是认为你在做一件对的事。”
革新那些“天经地义的事”
“其实我在1968年就到了上海港码头工作,那时我才17岁,做码头装卸工和机修工,一干就是10年。”
当时还很年少的包起帆发现码头的起重机钢丝绳1个月要换3根,最多的时候要换5根,劳民伤财。包起帆就技术革新,“一改革,钢丝绳从1个月要换三五根,变为了3个月换一根,如此算下来,码头上20多台起重机就大大节约了成本,劳动强度也大大降低了。日本钢丝绳专家来中国做技术交流,看了包起帆的发明,说在日本是可以申请专利的。”
包起帆回顾:“当初的我对专利知之甚少,更没有想到一个工人还能够搞发明。后来我的抓斗到巴黎参加国际发明展,老外看了我们的模型和录像,觉得用非常简单的方法解决了原来要用复杂方法解决的问题,说中国人真了不起。”
“是的,我们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觉得无能为力。”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的内贸货能不能装上集装箱曾受到质疑,包起帆不甘心,从零起步,谁能想到去年中国港口内贸标准集装箱吞吐量竟达到了一亿一千万箱。我们2003年开始了集装箱自动化的前瞻研究,建成了中国第一座全自动集装箱无人堆场。
“当初是吃螃蟹的,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我被当选为‘改革先锋’,评价为‘港口装卸自动化的创新者’。”
“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应该觉得无能为力。”包起帆再次说。
“创新如同种树,种子是关键,选项是关键。”
包起帆介绍自己选项有三个必须: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是生产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必须是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必须是项目完成后会有看得到摸得到效果的问题;
“只有让自己的发明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这才是最值得关注的。一个创新成果转变为生产力,只是在自己的行业,在自己的国家用,那还不够。我们更要立下雄心,要通过国际标准,让世界分享中国智慧,国际影响力也会随之增加。”
“可以做的事情太多,我会更多地带领年轻人一起做。能够做到什么份上就做到什么份上,能够出多少力气就出多少力气。还是那句话,创新就在岗位,命运的浪潮把我打在哪里,我就要在哪里生根,结出创新的花朵。”包起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