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上海市核学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承办,上海原子科兴药业有限公司和上海深景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118期“放射性药物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交叉学科论坛在上海学术活动中心举行。陈凯先院士、沈文庆院士、洪茂椿院士、汪勇先研究员等应邀出席,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核电办公室、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等部门领导,以及来自国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医院、企业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上海应物所副所长蔡翔舟研究员和陈凯先院士分别主持会议。
上海市核学会理事长、上海应物所所长戴志敏对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上海原子科兴药业有限公司和上海深景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对本次论坛的支持表示感谢,向出席论坛的领导、专家表示欢迎。他指出,放射性药物研究是具有高度学科交叉的领域,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共同关注与探讨放药领域科技前沿,凝聚共识、进一步促进放射性药物“产、学、研、用”协同健康发展与创新。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高召兵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感谢,他表示,交叉学科论坛是上海分院主办的品牌学术活动之一,旨在为分院系统研究所提供一个推动多学科、多领域交叉互动的学术平台。希望借此平台,交流思想、激发创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集聚研究所、高校、企业、医院等优势资源,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动我国核医学的发展,服务于人民生命健康。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二级巡视员曹宏明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上海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专家表示感谢,并期待与会专家分享经验,共绘我国放射性药物事业的新蓝图,助力上海继续当好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加快放射性药物研发的创新突破,真正实现放射性药物和中国人健康掌握在国人手里。
上海市核电办党组书记、主任陆海宾在致辞中指出,上海是我国核电的策源地,也是核技术应用的重要承载地,具有放射性药物从研制、生产到临床应用全链条的独特优势,希望与会专家对上海未来的放射性药物事业发展、核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和产业化建言献策,推动放射性药物成为未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和核电产业的一个重要增长极。
会议聚焦“放射性药物研究前沿和趋势”,围绕医用同位素生产、放射性药物发展前沿、α治疗药物与诊疗一体化放射性药物与临床应用、放射性药物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等开展交流研讨,来自企业、医院、大学和科研机构的12名专家做了报告交流。中国同辐股份有限公司杜进总工程师作了“医用放射性同位素发展现状与趋势”的报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唐刚华教授作了“核医学诊疗对一体化新技术进展”的报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许晓平副研究员作了“创新引领—复肿核医学临床转化实践”的报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华研究员作了“柳暗花明:新靶点核素探针研发及临床转化”的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张俊波教授作了“新型99mTc标记肿瘤分子探针的研制和临床转化”的报告;北京大学刘志博教授作了“放射性药物及放疗响应前药”的报告;近代物理研究所秦芝研究员作了“近物所基于加速器生产医用同位素的进展”的报告;高能物理研究所徐殿斗研究员和张智勇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基于散裂中子源直线加速器的精准放疗用阿尔法核素生产”和“纳米放射性药物”的报告;上海应物所张岚研究员作了“放射性药物研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的报告;上海药物研究所宋爱国高级工程师作了“高通量筛选和生物展示技术用于放射性药物研发”的报告;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刘永升研究员作了“精准肿瘤诊疗一体稀土放射性纳米药物及其应用技术研发”的报告。
在听取报告之后,与会专家围绕放射性药物研发及应用创新链上的基础研究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等关键点进行了深入研讨,陈凯先院士主持研讨。洪茂椿院士指出放射性药物研发应从满足国家面向人民健康的重大需求出发,解决放射性药物研发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其中放射性核素的分离提纯是当前的棘手问题;肿瘤诊疗一体化是解决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应着力解决诊疗一体化药物研发中的标记方法、靶点发现、治疗策略、免疫问题、安全性问题。沈文庆院士指出放射性药物发展离不开放射化学,建议大学、研究机构加强放射化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与生命科学及医学的交叉融合以提高疾病诊断的精准性,并强调研发自己的核素是我国放射性药物领域弯道超车的重要路径,建议要加快部署新核素计划。汪勇先研究员认为放射性药物的创新要前移至核素的基础研究,要加强核心分子(靶向分子)的发现与筛选关键环节,完善放射性药物研发创新链条,加强适用的加速器和小型模块化熔盐堆研制以解决核素、核药区域化供应问题。与会专家还建议采用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围绕重点目标,组织重点项目,通过举国体制,攻克一些重大的技术难关,落实中央部署,做到不断有创新药研发出来,解决临床上目前没有解决的问题,摆脱依赖进口的局面,真正实现自立自强。
最后,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副局长卢方军作总结讲话。他表示,此次论坛有效地促进了放射性药物研究和应用领域的交叉融合,希望科技人员紧紧围绕人民生命健康的需求,进一步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聚焦布局、系统谋划、协同创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夯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