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事们眼里,短发、白净的程睿就像一架战斗机:走路快、说话快,永远是斗志昂扬的模样。听到这个评价,她笑着说:挺好。这份事业就是需要拿出最饱满的状态投身其中,因为每天都有新的挑战,让人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创新,是一条勇者之路
小卫星,大未来。这是程睿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说:“微小卫星中的‘微小’二字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是指卫星的集成技术愈发成熟、先进,体积变小,成本变少,能被更广泛地运用到人们的生活、科研中去。”原来单个卫星只能实现单一功能,但现在它就像搭载了十八般兵器的万能车,能通过组网打电话、实现各种光学探测,成为安在太空的眼睛、耳朵,让人类对太空的感知更敏锐,宇宙探索之路走得更深更远。与之相应的是卫星的研发技术也实现了质的飞跃。从一颗颗地发射,到几颗几颗地发,再到一个组批一个组批地发射,如今卫星的研发效率成为发展的重要因素。
谁不想抓住这样的微小卫星黄金发展期?当埃隆·马斯克雄心勃勃地宣布星链计划,一场微小卫星的国际竞速赛拉开了序幕。这是一场技术的硬核较量,决胜关键全在‘创新’二字。创新需要一种不惧失败、勇往直前的闯劲;但同时,航天工作终极追求是万无一失的圆满。他们之间充满了矛与盾的张力,让人进退两难。程睿却心性坚定,总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迎难而上。
在担任863重点项目“全球二氧化碳监测与科学实验卫星”型号办主任时,程睿曾经遇到过一个“无解”的难题:让卫星挑战它最害怕做的事——动起来。这打破了大家对卫星的传统认知——卫星必须保持一个恒定的姿态以确保它能在地面控制下运行。然而,为收集全球碳排放数据应运而生的碳卫星必须以月亮、太阳、地面站等为标定源的九种定标模式,在太空中一边“跳华尔兹”一边收集数据。在此之前,只有美国和日本发射并运行了碳卫星,而我国要想直接掌握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分布数据,在国际气候谈判中争取自己的话语权,碳卫星必不可少。凭着不畏难、敢于试的精神,程睿和团队一起联合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等单位合作,找到了创新方案,最终造出了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碳卫星”,中国也因此成为全球第三个具备发布碳监测数据能力的国家。
有时,创新之路也会荆棘满地,行路艰难。程睿担任国家重大项目遥感三十号卫星星座副总指挥时,她所在的团队曾遇到一个问题:有一个转台上的核心部件尚未在国内生产过。摆在大家面前有两个选择:自行研发和向国外购买。购买自然是省时省力的做法,但是会错失研发的最好时机,今后也得继续依赖外国的供应,相应地也要承担未来禁运的隐性风险。自行研发耗时耗力,但能填补国内空白,而且从长远来看,通过攻关成功把技术攥在自己手心里便不用再怕受制于人了。
虽然两者相较,研发的种种好处显而易见,但要承担的风险也不可小觑。有的人担心时间太紧:“两年后,卫星就要上天了,现在攻关怎么可能来得及?”有的人担心进入太空后的种种不确定性:“就算在实验室里运行良好,也有可能上天后出现故障,到时该如何应对?”程睿则支持研发:“它那么重要,而我们却是空白,这恰恰证明了研发的迫切性。”
争论异常激烈,最后的决定还是——做!她和团队定好了方案信心满满地推进,可进程却出乎意料地波折不断。一次,两次,三次……程睿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卡住,从头再来。投入的人力、物力、时间已经大大超出了预期。她和团队所承受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出乎想象,可她并没有一句后悔埋怨,反而更加坚信:困难,恰恰说明了攻关势在必行,意义非凡,必须要和团队一起咬紧牙关把这条路走出来!此时,在他们的团队中汇聚了各行各业最顶尖的人才,甚至并行拉开了第二条攻关路线。最好的团队,最好的方案,她有信心只要方向对,一定能做出来。但是任务紧迫,作为副总指挥,为了确保项目尽快完成,她也不得不思考替代方案。
有一天,她工作到深夜,带着疲惫的身心和满腹的心事回家。幼儿园的女儿看到她倒是很惊喜,拉着妈妈一起洗脚。她低着头默不作声,小姑娘却很兴奋,想把满肚子的新鲜事倒给她听:“妈妈,我最近看《西游记》,生发了三个想法。唐僧能取经成功是靠三点。第一,他和徒弟们很团结。第二,他们不怕困难。第三,唐僧是个懂得坚持的人。你看他们每次遇到难关,徒弟们都觉得过不下去了,猪八戒撂挑子了,孙猴子也回花果山了,可唐僧即使一个人也还骑着白龙马继续上路。你说如果他们在八十难的时候就放弃,那该多可惜啊!”
女儿的无心之言,如同一束光瞬间照亮程睿,多日来的郁闷、疑惑一扫而空。“我觉得那是老天借着女儿的口鼓励我。”她不再纠结,上下一心,和团队一同努力突破了他们的八十一难,将自主研制的关键部件装上了卫星,送上了天,至今运行五年多,没有出过一点问题。
她和父亲共同的事业
至此,程睿更加相信:坚定的信念如同一面锋利的刀刃,能够破除一切困难。而把这把刀刃赋予她的人是父亲。
在阿里戍边19年的父亲是她的精神领袖,她欣赏父亲的上进,热爱学习,不怕困难的坚韧精神。虽然父亲直到她小学毕业才转业回来,但父亲就是她心中的靠山。但凡父亲回家探亲的日子,她在学校里,走路都觉得腰板笔直,说话都有底气。
那个年代电话还未普及,父女俩只能靠书信联系。信的开头,她总是端端正正地写上“亲爱的爸爸”。每两周给妻女寄信则是父亲雷打不动的习惯。信里有他对家人的牵挂,有对女儿学业的关心,做人处事的教诲,还有和女儿分享的书籍……最后他还不忘夹一张自己的近照,聊聊近况。因为交通不便,一封信有时辗转三个月才会到对方的手上,有时父亲都已经回家探亲,信还在路上兜兜转转。但,寄信的人依然乐于写,收信的人仍然天天盼着收。信,是彼此的念想,也是生活的乐趣。
父亲的信里从来没有提过戍边的艰苦。直到他转业回来的时候,一部描写援边干部的影片《孔繁森》上映,她才知道原来边疆的条件那么艰苦。再后来,她才渐渐得知父亲曾有很多次机会可以调任到条件更好、发展机会更多的大军区,但是都被他一一拒绝了。他说:阿里的条件很苦,新兵刚到那儿很难接受这样的环境。自己懂边疆,又是做政工的,没人比他更适合……
和父亲相处的每个细碎点滴都被她视若珍宝般收藏在记忆深处。小时候,单位组织看电影。其中有一幕是送别抗美援朝的战士。看着身着军装、腰板挺直的战士,那个正直儒雅,为信念执着坚守的身影再次浮现在眼前,那一刻,双眼迷蒙,她情不自禁地站起身,挥手大喊:“爸爸,不要走!”泪水决堤……
因此,当父亲因病离世时,她觉得自己的世界也塌了。“我们家有个特点,当工作和自己的事发生冲突时,家人都会支持你选择工作。”每当手机响起,不得不因工作而离开时,父亲总是摆摆手,体谅道:“快去吧。”这种理解造成了一种假象,让她错以为陪伴的时间还有很多很多,因此也让她更加后悔:那时真应该多陪陪父亲啊!那时如果多带父亲多跑几家医院,多看几个专家,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果?自责就像一把尖刀,一下一下地朝她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扎下去,形成了一个无法触碰的伤口。悲伤与思念源源不断地从心底流出来,化作无形的丝线将她一圈圈一层层地包裹起来。她被封印在不透风,不见光的茧房中寸步难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走不出来。
直到2021年7月19日,遥感三十号第十组卫星——也是最后一组发射当天,凌晨将醒未醒时,她梦到了父亲。这是父亲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走进她的梦中。父女俩相视而笑,敞开心扉聊到了工作,畅谈了各自对工作的理解,对做好工作的认识。醒来后,她第一时间拿出笔记本,把这个梦完完整整地记了下来。
放下笔,她一下子释怀了。父亲用身体守卫祖国的西北大门,而她借助科技实现强国的梦想。他们用不同的方式维护着国家的尊严,他们都在为同一份事业而奋斗,在对待家和国的态度和立场他俩心意相通。当初在医院,父亲每一次挥手让她安心离去,都是赞许和祝福。虽然他俩已经身处两个世界,但因为这份共同的事业,她觉得父亲并未远去,依然是最懂她、最支持他的人。
她再次想起当年入职前的一桩趣事。她毕业前一个暑假来上海找工作。看的第一家单位就是小卫星。被幽静美丽的环境所吸引,她立刻去人事部询问招聘事宜。当天晚上她兴奋地给爸爸打电话汇报。爸爸听到“卫星”二字乐了:“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老师问你们长大想做什么,别人都说想做医生、警察,只有你说想发卫星。”她愣了,这件事太久远,连她都忘了,但父亲还记得呢。父女俩在电话里笑作一团……记忆的锦盒再次打开,过往的美好化为她的羽翼,赋予她力量,助她破茧成蝶。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欲戴其冠,必受其重。对程睿来说,事业和家庭就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航天工作环环紧扣,很多环节还会交叉耦合,需要一个人全身心的投入。所有从事这行的人都有一个共识:不能因为个人私事而影响项目推进。所以,她无法像别的妈妈那样无微不至地照顾女儿的吃喝拉撒,每天为女儿检查作业。小学时,别的孩子都是妈妈默生词,女儿却只能自己默写。女儿先把要默的生词读一遍,用录音机录下来,然后合上书,再放录音默一遍。默完再用稚嫩的笔触地签上妈妈的名字。老师气呼呼给她打电话告状孩子冒签她的名字,她说:没关系,是我授权的。那些不像我的签名都是我授权的。
虽然无法时刻陪伴,但她会用心营造一些甜蜜的瞬间。每次到家一进门,她就会喊“叮咚”。这是母女俩特殊的暗号。小时候,女儿一听到它,就会从房间里奔出来,跳到妈妈的身上;现在长大了,她不再兴奋地跳上来,但也会慢悠悠地走出来打招呼:回来啦!每次看到女儿躺在床上醒着没起身时,她总会钻进女儿的被窝,搂着她唱:竹子开花啰喂,咪咪躺在妈妈的怀里数星星……这首歌总能给她俩带来温馨而甜美的回忆。
或许是因为时常感受到母亲温暖的爱意,女儿很理解也支持她的工作。上初中后,女儿的独立能力和自控能力都不错,能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不用大人盯着。优秀、阳光、正直,她对女儿的表现也很满意。
无比的幸福感
小学二年级时,程睿在电视上第一次看火箭发射直播,火箭腾空而起的场面震撼、吸引了她,令她第一次萌发了发射卫星的梦想。
2008年奥运之后,她第一次在酒泉看自己参与制造的卫星发射升空。一切就绪,发射塔上的电梯已经关闭,她匆匆跑下楼,跑到观测点,一路上默念着“一定要成功,一定要成功!”然后,电光火石一瞬间,火箭化作一道光,一个光点消失在蓝天之上,她和身边的同事抱在一起,又跳又叫,激动自豪,更让她感到幸福。
之后每一次攻关成功,每一次研究出新的应用成果时,她的幸福感都会增加一点。她说:这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是一份和民族安全感、尊严紧密相连的事业。能为科技的振兴、祖国的强盛做贡献,这份成就感和幸福感是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