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金平:守住心中的“灯塔”

发布时间:2024-06-11

竖版高清照

拿着400多分的考研成绩单来上海光机所面试,姚金平的心里还是有些忐忑。这里的强光实验室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当之无愧的“顶流”科学殿堂,也是她心之所向。为了这场面试,她提前来报到,却听所里的研究生聊起,由于竞争激烈,像她这样既非985高校也非211大学的考生,连拿到面试机会都很难。

听到这个消息,她并没有退缩。强光实验室,是她早就定下的目标,即使并未出身名校,但仍有信心在专业知识上不输给名校考生。她去实验室,找到负责招生的龚老师毛遂自荐。或许被她的真诚打动,或许被她的勇气感染,龚老师答应:“可以给你面试机会,但是‘强光’一直竞争比较激烈,你要作好心理准备。”

最终,这个争取来的机会,让她得偿所愿。她说:只要有一线机会,她都要闯一闯,试一试。这无关能力强弱,只因她本就是一个“敢闯、敢拼、不服输”的女孩。

闯一闯,机会就是你的

去年秋天,姚金平受邀参加了母校的本科生开学典礼,为学弟学妹们演讲,又和老师、研究生们进行学术交流。看着台下一张张年轻的脸,她想起了自己的学生时代。

她是济南大学光信专业的第一届本科生。虽然是刚刚创办的新专业,但授课的老师都是专业精深的教授;虽然没有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但是教授们板书工整,思维清晰,不仅在物理学和数学学习中为她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更让她学习到了用不同途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天津到济南,这是她第一次出远门,但身处热忱率直的山东人“包围圈”,她没有半点儿外乡人的生分,反倒倍感亲切。尤其她同寝室的女生们,都好学不倦,遇到难题大家一起讨论,有时熄了灯还一起搬着小凳子坐在楼道里看书、做题,每天都过得充实。她自如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展现出了比高中时更好的学习状态,连续多年拿到学校的一等奖学金,还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她找到了价值感和归属感,人生的目标第一次清晰地展现在她的眼前:学习物理、研究光学就是她喜欢做的事,一辈子也做不腻的事。

多亏了在本科阶段基础扎实,她在上海光机所强光实验室的面试中对答如流,给导师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就这样,这个幸运的女孩表现出色,顺利过关,并由此开启了她的追光之旅。

踏进梦想中的科学殿堂,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扑在了科研上。她沉浸在实验的忙碌中,常常忘了时间,抬眼一看已是万籁俱寂的深夜。她记得导师说要做有创新性的研究,也期待自己能在实验中有新发现、新见地,但是出成果是个漫长的过程,不仅需要努力,还需要运气。在读博前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就像一个老实本分的耕种者,守着自己的土地,播种、浇水、松土、施肥,勤勤恳恳,一样都没落下,可就是没见种子发芽。那时,她觉得压力大,迷茫又困惑。即使如此,在毕业前夕找工作时,她依然认定了科研这条路。她将简历投给了高校、科研所,并顺利收到了一些国外博士后站和重庆大学等高校抛来的橄榄枝。

意外发现空气激光现象

这时,她梦寐以求的机会突然出现在眼前。读博的最后一个春节刚过,导师问她:愿不愿意留所?当时博士毕业留所的月工资只有三千多,但留下来,她的科研方向不用变,可以一路延续下去。“刚博士毕业的时候,其实就像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是需要有人扶着走一段的,就像孩子的成长是从有样学样开始的。在这里,有导师的帮助和扶持,能在耳濡目染中,向优秀的科学家学习,久而久之,科研的思维方式、方法,敏锐的洞察力都会逐步提升。”于是,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导师的邀请,选择留下。博士毕业后的两三年是姚金平成长最快的时期,当她顶住一次次的压力,当她一次次被导师肯定,她一点点树立学术自信,一点点积累了抗压能力。

2011年3月,作出留所决定后不久,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出现在她面前。在做实验时,她和师妹突然发现一组光谱数据非常奇怪,比正常的光谱要细锐很多,而且波长不随实验条件变化。当她们把数据拿给导师看,提出疑问时,导师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还没有人研究的新现象,支持她们深入研究下去。“越不正常,越要关注;越是有违常理的越值得研究”,这是当时老师教导她的。如果当初没有人对经典力学质疑,那么就没有量子力学的诞生。一门新学科的诞生往往是从质疑开始的。如果能研究出“怪”现象背后的原理,率先发表论文,那么中国人将成为开辟该研究领域的第一人。这一发现让她兴奋不已。除了要忙毕业论文,还要抓紧研究新发现,她夜以继日地忙碌着,但一点儿也不觉得累,心里满是兴奋和快乐:“这种感觉就像侦探碰上了一件扑朔迷离的案子,特别想抓住幕后的真凶那样引人入胜。抽丝剥茧,寻找蛛丝马迹,既要大胆尝试又要小心求证,才能掌握‘破案’的主动权,还原真相,挖出‘凶手’。整个过程跌宕起伏,妙趣横生,是科研工作真正的魅力所在。”

数月攻关之后,她在本领域知名期刊上发表了关于这个新发现——空气激光现象的第一篇论文,从此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这篇论文发表后迅速得到强场超快光学领域多位知名科学家的关注和高度评价,国际上有三十几个研究组在这一方向上深耕,已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研究热点。团队在空气激光方向取得的成果也荣获了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姚金平说:她是幸运的,遇到了好导师,又在学术生涯的初期意外地发现了空气激光现象。然而,她身边的人都知道,这些幸运的眷顾,与她日复一日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闭着眼往前冲吧

从点到面再到多面,见证着空气激光领域不断发展,影响力逐步增强,姚金平感到很幸福:“科研最精彩的部分就是不跟随别人的脚步,作原创研究。”深耕十多年的过程中,她也曾遇到挫折、困惑。

她35岁晋升为研究员,随后便逐渐开始带团队。刚开始,她担心自己不能做好,心里慌慌的,整个人都不在状态。2020年7月的一天,她在实验室一边盘算着添置设备的事,一边低头蹲在角落里理线,猛一抬头,一束激光正刺左眼球,她本能地一偏头,可已经晚了。她立刻去医院检查,发现眼底黄斑中心已被打穿,这就相当于感光的胶片被打坏了,大大影响成像功能,而且这一损害将终身无法修复。拿着诊断报告,她一下子蒙了。第二天,她发现电脑屏幕上的字模糊了很多。以后我就无法正常工作了吗?她又去上海最权威的五官科医院看专家门诊。得到的消息大致相同:只能防止进一步恶化,但无法修复。她大受打击,心情跌至冰点。她试着说服自己接受现实,像往常一样地工作、生活,让自己适应双眼视力差距带来的不便,但是被抑制的悲伤仍悄无声息地蔓延开来,郁结的情绪总会不经意地席卷而来,试图淹没她,让她打不起精神,陷入迷茫。这样的日子是最抓狂的。她觉得自己卡在了中间,往前,她看不清前路;往后,她不知如何撤退。

既然看不清前路,就闭着眼睛往前冲吧。让自己忙起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优秀的公众号上爆款文中,她找到自我疏导的良方;当她开始担任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党总支书记工作后,身上责任大了、担子重了,和越来越多人接触、交友,她的心也随之一点点打开了。于是,往前走着走着,她的天地变广阔了。面对变化莫测的际遇,她更坦然了。与此同时,她事业也走出了低谷。她把做支部工作的方法用在了带领团队上,给课题组开务虚会,一起查找影响团队发展的关键问题。对于团队断层严重的情况,她对队员们说:“我往下沉,你们往上够,咱们一起努力,再难的事也不会难。”在她的带领下,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勇于担当,成长迅速。

粗线条妻子和细线条丈夫

姚金平说,自己最大的优点是较真,认定的目标,只要有一线机会就不会放弃,全力以赴;但最大的缺点也是较真,对细节追求完美,容易钻牛角尖。不过,这个特点只体现在工作上。在生活上她是个粗线条的人,而让她倍感幸福的是,她有一位体贴细腻的丈夫。

她和丈夫在大学期间相识。丈夫比她高一届,两人都是团支部书记。丈夫毕业后,进了济南市重点中学当物理老师。姚金平准备考研,觉得压力倍增时,他总是陪在旁边开导她;当得知她考上光机所研究生后,他便立志也要考研,甚至破釜沉舟辞了安稳的工作,到合肥去找在中国科大学习理论知识的姚金平,边陪读边复习迎考。一年后,他考上了北京工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后来又去香港读博,去新加坡做博士后,两人开启了长达七年的异地恋。

每年五一、十一小长假,她或他就会去看对方。虽然路途颠簸疲惫,但相伴的每个时刻都是甜蜜而充实的。有时候,他还陪她加班,在一旁安安静静地看着她做试验,等她收工。这种有人陪伴的感觉让她倍感亲切。博士毕业那年,有段时间她觉得压力特别大,在电话那头捕捉到她的情绪起伏,他连夜从北京赶来开导她。还有,当他俩的孩子两三岁时,他想要去美国深造,她毫不犹豫地给予支持……如今回首这段两地生活,他们不觉得苦,想起的尽是那些默默陪伴守护的美好时刻。

后来,他俩在上海安了家。丈夫的爱仍一如既往地融于生活的细枝末节。恋爱的时候,丈夫拿到第一份工资,为她买了新手机;怀孕的时候,每次她的鞋带松了,丈夫总会蹲下为她系鞋带;她的眼睛做完手术后,丈夫悉心照料,为她洗头;有了孩子后,丈夫总会给孩子细心地剪指甲、理发。

记得2022年疫情防控期间居家办公的日子,丈夫知道她心系实验室,主动提出让她住所里开展工作,把家交给他。在姚金平住所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丈夫白天抢菜、带娃,晚上哄孩子睡觉后再工作,有时忙到一两点才睡。孩子上学后,两人约定一起送孩子上学,一个负责开车,一个负责利用碎片化时间给孩子复习。有时姚金平加班回家太晚,第二天丈夫看到熟睡的她,便不忍叫醒她了……

我和儿子

在心底,她认定丈夫是她的“解扣”人。无论大事小事,有他的陪伴,她就有底气过任何难关。也正因为有这样全力支持她的丈夫,姚金平才能更加投入做自己喜欢的事。现在她仍保持着每周末到所里加班的习惯。她说:即使十多年过去了,空气激光的领域里还有很多未知和挑战吸引人“走下去”。寻找新的目标,每天进步一点点,这个过程真的让人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