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娉婷:手里有刀 心里有人

发布时间:2024-07-31

7117a8b66553f448b84b7a9ed5d773c

终于等到了在胃肠镜报告打上自己名字的那个时刻。郜娉婷盯着屏幕把图像仔仔细细看了一遍,又在脑中认认真真琢磨了一遍。实际上,在这二十分钟的时间里,她一直在和自己反复确认每个细节,确保万无一失。然后,她郑重其事地敲下自己的名字。

盯着报告单底下那个小小签名,她觉得周围静谧的空气都带着一股甜蜜的味道,一阵欣喜涌上心头:这个小小的签名,是对她八年寒窗的认可,也是对她半年来泡在检查室,苦练器械操作技艺,提升诊疗能力的认可,更意味着她成为一名真正的专科医生。同时,这个签名也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再也没有带教老师站在她后面把关了,她敲下的每一个字,下的每一个判断都关乎一个人的生命安康,一个家庭的幸福快乐。这一刻,她感到了这份职业的凝重与神圣。

女承父业踏入医学院

郜娉婷是在医院里长大的。她的父亲是位具有爱心、耐心、恒心的好医生。她两三岁时,父亲白天给病人看诊,下班后陪她玩给她讲故事,晚上八九点把她哄睡后,挑灯夜读,翻文献查资料,常常学到半夜两三点。父亲医技高超,有一次,一位病患在心肌梗死发作期伴难治性消化道大出血,其他医生犹疑之时,她父亲挺身上前为患者做了急诊胃镜,镇静果断的妥善处置令病人转危为安。这些事,她因为那时太小已经记不清了,但每次听妈妈讲起时,总会对父亲产生一种由衷的钦佩。

3bba520f407bb6a51af203728b230a98

父亲希望她女承父业,但她高中时所有心思都扑在数学上,填报志愿时医科自然不是她的首选。然而,命运女神却自有主张,仍把她送进了复旦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

医科生的学习忙碌而枯燥。生理、病理、生化、解剖……各种理论知识向潮水一样她涌来,她沉浸在填鸭式的学习中,奋力地靠记忆吸收各类知识,应对各种高难度的专业考试,恍惚中她觉得自己又回到了初高中时代。尽管多年之后,她才知道那些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白费,但在那时,她猛然从书本中抬起头,偶尔会有一瞬的疑惑:这些知识和实际应用有什么关联呢?会不会像初高中学的历史、地理那样,考完就结束了?

科研“小白”与三位大咖恩师

直到大三大四进了生命科学院卢大儒教授的研究团队,参与了跨损伤DNA合成基因多态性与非小细胞肺癌铂类药物化疗的关联研究,她才找到了学医的意义,对科研逐渐产生兴趣。她跟着卢老师学习如何思考和质疑,寻找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学习科学研究的设计方法;学习如何找课题合作对象……那些知识不再是印在课本上呆板的文字,而是向她展现了一幅幅用医学研究为患者带来改变的图景。这种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深深吸引了她,让她初次尝到在科研之路上不断探索的乐趣,也让她获得复旦大学“望道学者”称号。

硕博阶段时,她有幸成为樊嘉院士的学生。临床知识、医院流程、医患沟通技巧,她的学习变得更立体了。更难得的是,她从导师的身上体会到了大医情怀。导师很忙,但是每次查房走到病人床边,竟能唠家常似的如数家珍,从哪里来看病的,什么时候初诊的,手术情况、后续的治疗等等他都了然于心。跟在一旁的郜娉婷赞叹不已:难道老师是记忆超人?怎么做到过目不忘?后来,她琢磨出来了:只有把每个病人放在心上才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啊!“手里有刀,心里有人”是她从导师的言传身教上得到的最大收获。不仅在治病时要把人放在首位,搞科研也得以人为本。“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科学研究反哺临床才能提高医疗水平,形成良性循环。”导师的科研理念现今成了她的座右铭。

在轮转期结束后,她成为了内镜中心的专科医生。虽然专业变了,但是在科研之路上探索的心没有变。在这里,她遇到了对她影响至深的第三位恩师周平红主任。周主任是享誉国际的消化内镜微创治疗专家。“他是第一批到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消化内镜治疗技术的人。从改良的贲门失弛缓POEM手术到革新内镜微创切除技术,树立世界内镜学的中国‘金标准’,他是内镜学方面真正的大师。”提到周主任,郜娉婷一脸钦佩,最让她感到神奇的是,无论什么时候,这位大师都以饱满的精神出现在大家面前,“他从不做甩手掌柜,每天五点多醒,然后利用这段一天中最安静的时光处理案头工作,逐字逐句地修改大家递上去的各种项目、论文。每次回国,不用倒时差,第二天他又精神抖擞地出现在中心了。”2022年末时,病毒肆虐,中心里的医护一个接一个地病倒了,连前台的护士都撑不住生病回家了。只有周主任坐在门口值班——其实他也病了,还发着烧,但他仍打起精神耐心地给前来咨询的病患答疑解惑。

be9c571a7g17ae924cf3ca87399dcffb

郜娉婷惊叹于他用之不竭的能量,更叹服他胆大心细的创新精神。这些年,他一次次突破禁区,内镜医生从只做检查到做手术,手术的范围从消化道腔内到消化道腔外的疾病,食管周围、纵膈、胆囊、阑尾……在一次次“扩疆辟土”的过程中,内镜医生的作为也与日俱增。作为一名开拓者他敢做别人不敢的事,从不计算创新带来的风险会给名誉造成怎样的损益。每一场手术都像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郜娉婷看着器械穿过消化道内壁,绕过跳动的主动脉在胸腔、腹腔小心翼翼地避开各种障碍向“敌人的老巢”进发,她的心没有一次不是悬着的。她相信这一刻主任也是高度紧张的,但她也知道怎么切、怎么缝、大出血怎么办,这些周主任都早有预案。艺高人胆大,过硬的医技才是临床科研人突破禁区的底气。感悟到这一点,郜娉婷十分珍惜每个磨炼医技的机会。

第一份性命相托的信任

在进内镜中心的同期专科医生中,郜娉婷是最早获得独立做内镜检查资格,在报告人一栏签上自己名字的人。每次落笔她都很慎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每次遇到活检的病人,她都在拿到病理报告后,结合自己之前做检查时留下的图像,再复盘一次,反省自己诊断上的得失。

进内镜中心的第三年,她报名参加各类早期胃癌规范化诊疗大赛。备赛期间,她反复研读三本国际权威的早癌书,融会贯通地吸收了不同专家的见解与技艺,整理成思维导图,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知识体系。此外,她还制作了测试题巩固复习。凭借扎实的知识,她获得了“得佑杯”早期胃癌规范化诊疗上海市优胜奖,全国放大内镜NBI图像大赛-胃治疗组优秀奖。这让她信心大增,在加深巩固对内镜临床的认识的同时,她也更意识到学无止境。

“什么时候才能做一台真正的内镜手术呢?”当她积累了一定量的内镜诊疗技巧之后,她不由自主地向往更有挑战的内镜术。

一次普通门诊,她遇到了一位拿着外院的内镜报告来看诊的阿姨。阿姨想让她“再看一下”,确认健康无虞。纸质报告上的图像有些糊,她隐隐约约看到了边界,这是早癌的征象。“阿姨,再做一次放大内镜的精查吧。”她建议道。在精查中,她发现了血管结构异常,证实那是个需要切除的早癌病灶。听了她的手术建议,阿姨爽快表态:“好啊,你给我安排下。”这是一个食管黏膜病变的黏膜剥离术,操作要求比较高。她担心出现并发症,提议阿姨找经验更丰富的专家做。没想到阿姨竟不假思索地点名要她做:“没事的,小姑娘。就你给我做吧。”

ec05453242436e0b3f0f31a0816b1811

她感到一阵振奋:盼望已久的机会就这样悄然而至。这位阿姨的信任让她感动:素不相识,却以性命相托。她虽然有些犹疑,但还是答应下来:医疗手术是有风险的,但如果不承担这份风险,那么就永远无法向前跨出第一步。

一周后的手术比想象中的更顺利。“这种成就感是无法比拟的,激励我去做更多的事,敢于承担更多风险与责任。”从那之后,她对复杂的内镜术更敢于尝试和探索了。在周平红主任的指导下,她先后完成国际首创内镜下纵隔良性肿瘤切除术NOTEMS、双气囊小肠镜下内翻憩室切除术EIDD等,以第一作者发表在Gut、Endoscopy等杂志。她的科研也有了可喜的进展,例如探究消化道肿瘤早筛早诊新途径及治疗新靶标,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于Hepatology、Cancer Letters等杂志。

在科研与带娃中找到平衡点

她接触的病人越多,越有一种动力想要改进现有的技术、器械,减轻病人的痛苦。“这种药物为什么会产生抵抗?操作器械可以增加怎样的功能?手术的规范化流程可以有哪些改进?”她每次想到一个问题,就恨不得立刻找到解决之道。

c6a487e28t5bedd7aad3ccd661f08b05

有一次,她想到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半夜一两点给合作伙伴连发十几条微信,这份较真和执行力深深震撼到对方。她说她就是那种不能留“隔夜债”的人,问题不解决她就睡不着。“内镜学科的课题不仅包括治疗,还涉及器械、材料等学科。”除了坐诊、做手术,她忙着整合资源,和生命学家、材料学家、器械研究专家、人工智能专家探讨多学科交叉研究,推进基础研究和技术转化路径,以期解决实际问题,改进不足之处,给病人提供诊疗方案的更优解。

对临床医生来说,科研并不是必选项,但一旦选择就意味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即使是周末,她常常在书房里一待就是一整天,研究实验数据,浏览最新技术文献,琢磨怎么跟进。她忘记一切全神贯注,即使是最心爱的宝宝也无法成功把妈妈从书桌旁“劫走”。“没人逼着你做这些,但是科研无止境,科研人必须不断吸收新知识。在业余时间里,有的人选择陪孩子,而我想做一点更有意义的事。”

大宝刚出生的时候,她有段时间也沉浸在和宝宝相处的喜悦中,不知不觉地在科研上放慢脚步。“那个时候我很能理解有些人愿意辞职当全职妈妈,你看着孩子在你的帮助下,一点点进步,那种成就感太让人着迷了。但同时,我还有科研项目在身,当我意识自己的进度会影响到团队的进度时,我知道必须做一个取舍了。”郜娉婷发现在带宝宝这件事上,有些事可以请别人代劳,比如喂饭、晒太阳、哄睡觉、去楼下玩耍;有些事必须亲力亲为,比如讲规矩、教礼仪、培养安全意识等。分清这些大事和小事之后,她找到了事业和家庭的平衡点。虽然她为科研加班加点但是每次答应宝宝的要求,她一定会不折不扣地兑现;每天回到家,她会拍拍手,等着宝宝跑着投入她的怀抱,然后亲亲热热地聊一会贴心话,享受这一刻的幸福与松弛感。

DNA螺旋结构式的爱情

郜娉婷的丈夫是她的师兄,是位肝外科大夫。他俩是在师兄妹聚餐时热络起来的。“他的眼里有阳光,一副永远开心的样子。”这个拥有灿烂笑容的男生把阳光投进了她的心底。她直言丈夫带给她的改变很大,让她从原先的急躁消极变得耐心积极。

4911aa236vbd76e19536e17b8d244a9a

“他待人是真心的好。他和病人不会拉家常,但是病人找上他请求帮助的时候,他总是真心实意地出谋划策,尽己之力给对方最省事最全面的医疗建议。所以他有很多让人羡慕的‘死忠粉’。”有时,病人着急起来,十一二点都会打电话给他,他很耐心地给予解答,直到聊到对方安心了才挂电话。尽管这会占用他很多精力,但他一直24小时待机,解疑答惑不厌其烦。郜娉婷深受感染:“人家是真的需要你,才会那么晚打电话,聊那么久。用我们的医学知识帮他们少走弯路,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和这样一位模范生待在一起,郜娉婷对这种额外的咨询耐心很多,即使病人的问题并非她的专长,她也会查了资料结合自己所学给予解答。

两人相处久了,郜娉婷发现就像太阳也会有黑子,丈夫也会有不开心的时候,只不过他不愿让坏情绪影响身边人而已。每当她细心地察觉出他情绪上的小起伏时,便会停下手上所有的事开解他,直到帮他解开心结为止。

虽然两人属于不同的科室,但在工作中遇到了想不明白的复杂机制,在科研上发现了新问题,郜娉婷都会和丈夫聊一聊,听听他的建议。“我们的想法是同频的,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是同步的。他不会一个人闷头向前冲,而是会拉着我一起往前跑。”2021年,丈夫成为第一届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简称U35)的获得者。在他的鼓励下,郜娉婷报名并获得了今年的U35。“我们就像DNA螺旋结构中的两条主链,相互缠绕,交替上升,共同攀登通往更高处的科学阶梯。”郜娉婷如是说。因为拥有共同的理想和事业,他们的爱情多了一份志同道合的分享。

作为医生,郜娉婷经历过不少无奈与送别,对生命生出一种别样的感悟:人生总有些时刻是身不由己,无法选择的;所以在人能做选择的时刻千万不要轻言放弃。对她来说,既然选了科研这条路,就要一路到底,绝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