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和身体对话的女科学家

发布时间:2024-12-06

7a124154f5f0305986c1633e6355feb

作为“细胞赋能”说的提出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王莹研究员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炎症性疾病、器官损伤等打开了一扇窗。在这个领域深耕十多年,她矢志不渝地想搞清一个问题:间充质干细胞修复的核心驱动力在哪里?

作为一个研究生导师、一个爱好丰富的生活家,她从来都没有失去过对生活的热情,对热爱的事永远保持着内驱力,这样的她让所有人都羡慕不已。


“细胞赋能”学说的提出者

“你知道南橘北枳吗?”每当有人问到王莹的研究领域慢性疾病微环境的功能与调控时,她就会借用这个典故。细胞的生长发展有赖于它所处的组织微环境,就像种子的发芽生长有赖于它扎根的土壤。肿瘤转移、损伤组织修复不良都是因为在问题细胞“安家落户”之前,体内的微环境已经变成适宜它们生长的“乐土”。王莹就是在不同组织器官发育与稳态维持中,研究微环境关键组分(如免疫细胞)演变特征与疾病发展的核心规律,以及如何通过改变免疫微环境有效动员干细胞的再生修复功能的。

2011年从德国学成归国后,王莹加入了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现合并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时玉舫研究员的团队,从事干细胞与免疫研究。对这儿,她一直怀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在交大读研读博的时候,她经常来这儿做实验。2009年博士毕业时,她的论文还获得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此后,她得到去德国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机会,逐渐建立了细胞外基质影响细胞迁移与运动的知识体系,完善了对微环境领域的认识,并且学习了用3D图像技术重构细胞与组织形态的方法。回国时,她对疾病组织微环境研究已经有了一个立体的初步想法。

正式来到研究所工作,王莹看着熟悉的景物,被草木芬芳的气息环绕着,她的心又一次沉静下来。她埋头在各类文献中,沉浸于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探索着一个又一个干细胞与微环境的未解之谜。微环境是如何促进干细胞的再生修复?如何调动它的内驱力,实现免疫状态重构,并起到长效作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能力和免疫制剂是否会相互抑制?如何将干细胞“调教”成靶向治疗中一支作战勇猛的“精兵”?


0a62b2e72abf66868f7822a3f373eaa

厚积薄发,2014年,她和时玉舫教授合作提出了炎症决定间充质干细胞与免疫调节可塑性的核心规律,并根据间充质干细胞重塑免疫稳态和调动内源性再生修复的特性,提出了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炎症性疾病和器官损伤的“细胞赋能”模式。这一创新概念的提出,在学术界反响热烈,被认为打开了干细胞免疫研究的新视角。近十年间,该篇综述被引用1400多次,科学家们对“细胞赋能”的研究拓展到各个领域。2017年,王莹和时玉舫教授应邀在国际权威杂志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上撰写综述,探讨了间充质干细胞塑造与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的作用与机制,以及它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潜能。之后,他们又受邀在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Cell Stem Cell期刊撰写该领域的前沿综述。


把科研当作“柯南式”探案

人体免疫细胞之间的此消彼长纷繁复杂,药物与免疫作用之间相互掣肘、影响,迷雾重重。因此,在免疫学的领域里探求真理好比“柯南式”探案,王莹抽丝剥茧,拨开云雾,只为寻找背后的真相。有段时间,她着迷于探究间充质持续重构免疫稳态的机制。刚开始,在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中她看到了能起到很好作用的蛋白质,以为自己找到了答案。然而,在体外实验中,她却屡遭失败,无法复制出与体内实验相一致的实验结果。她与从事该项研究的研究生们反复检查实验过程,想要找出症结之处,却一无所获。这就好像走进了一座迷宫,在一条看似通往出口的路上徒劳往返,越是费心费力越是困顿焦虑。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半年,她的心里隐约冒出一个念头:或许应该跳出这个体系,换个角度来观察问题。为了证实猜想,她重新调整了实验。

结果依然不理想。学生拿着结果,站在门口,一脸沮丧地告诉她:“王老师,结果和想象的不一样。”这次,她反而一脸淡定,在看了结果后,她确信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把研究重心从成熟的巨噬细胞转到未成熟的巨噬细胞。

调整方向后,王莹的研究渐入佳境,最终找到了解开谜团的突破口。她说:“看到不好的数据不用怕,关键是如何去理解它。它或许是在提示你,有些影响机体生理过程的因素被忽视了。”她觉得发掘这些值得研究的创新点,拿数据说话形成自己的见解,才是科研令人着迷的地方。从溃疡结肠炎到毛囊皮脂腺到胸腺,她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寻找微环境核心驱动力,探究细胞从生长壮大到衰老凋零的底层逻辑。这就好像开启一段段旅程,在不同的风景中寻找人生的真谛,充满了乐趣和收获。

她希望学生们也能在研究中找到自己的乐趣,这才是研究者真正的驱动力。她也是这么指导学生的:“刚开始会给他们一个明确的方向,让他们更容易在实验中得到正反馈。等他们对研究有了深入了解后,鼓励他们独立探索,对自己看到的有趣的点进行研究、证明。”她不喜欢听学生懊恼地责怪自己笨,她希望他们敢于表达、交流,向她倾诉困境,甚至把难解的问题抛给她——在她看来,独立思考并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研究者必备的素养。有一次,她站在中山医院门口,看到一个学生骑车路过。“王老师,我要去江边吹吹风,好好想一想。”从只言片语的交谈中,她敏锐地捕捉到对方因实验受挫,情绪有点低落,于是主动帮这位学生重新梳理了研究课题,并提供了思考路径。王莹说:“不能让他的负面情绪累积起来,而是应该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帮他一把,将负面能量转化为正面动力,带动他找到科研的乐趣。”


回来做实验吧!

王莹也曾在科研的道路上驻足犹豫。她说自己属于“发散性”的性格,不愿被固定在一个位置上。当年选择去德国明斯特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也是想去外面开阔眼界,寻找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cebc17dee4da05ef0dce4a04fb3be33

在这个既出现过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保罗·埃尔利希等免疫学先驱,也诞生过康德、黑格尔、叔本华等哲学大师的国家,王莹在实验室埋头做研究的同时,也在旅行中思考着自己的人生。她去瑞士参观学习生物医药的模式,也去德国山间,躺在峡谷中,任风轻拂脸颊,听鸟虫浅吟低唱,看着天空的星星忽远忽近、忽明忽暗,想着未来的道路该如何抉择。她说,那段日子,时间过得很慢,她有充足的时间让心沉静下来,思考人生。

那时候还没准备好要将科研作为毕生的事业。除了药企之外,她也接触了知识产权的相关内容,并深深被其吸引。当时正值知识产权在中国方兴未艾,于是,她萌发了从事知识产权工作,以此推动中国医药发展的想法。因此,在科研的同时,她还高效率地学习了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内容,兴冲冲地回国打算大展拳脚。

然而,她回来没多久就发现这份工作和自己想的不一样。大量枯燥乏味的事务性工作牢牢地束缚住了她,让她透不过气来。被淹没在事务性工作中,她脑中总会跳出在德国做研究的场景。熬了不过两个月,她就受不了,提交了辞职报告。决定下得干脆果断,但她心中又充满迷茫:“虽然那时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但我明确地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

王莹没有立刻告诉家里人裸辞的决定,因为她不知道如何开口——她还没弄清楚自己到底想干什么呢。一切都没稳定下来,起码得定好目标再和父母说吧。就在她迷茫的时候,收到了曾工作过的德国实验室的讯息:回来做实验吧。她好像夜间在山林中迷路的旅人抬头忽然看到了北斗星,感受到了一种“家”的召唤。她不再犹豫,决定再次转身从事研究工作。但这次她没有去德国,而是幸运地遇到了带她走进干细胞与免疫研究领域的时玉舫教授,并在这份事业中找到了价值感和幸福感。

有一次,她看到一位做GVHD(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同行在披露临床试验结果时,引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那个同行还称对他的研究大有启发。这让王莹深感振奋。从1998年开始,间充质干细胞就被应用在GVHD(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的身上,但实验效果并不理想。多年来,临床领域的专家、干细胞领域的专家、免疫学家一直在寻找其中的原因。在文中,这位研究者感谢了王莹与团队的研究为他们提供了新思路。虽然王莹并不认识对方,但看到自己文章能引发关注,为这项临床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有机会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去,她感到很满足。


爱画画、爱运动的免疫学家

王莹有一句口头禅:“给明天留点余地。”她从不喜欢留“隔夜债”,当天的实验数据没整理完,绝不睡觉。她的高效率为她赢得了比别人更多的可支配时间,能在空闲的时间随性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去看一场当天晚上的演出——虽然这种拍脑袋的决定往往会让她花费更多钱买门票,但尽兴而归比什么都重要。比如打开画本,细细勾勒,层层晕染,绘制出一幅让自己满意的作品。

在画画上,王莹从没拜过师,全凭兴致摸索。有时工作乏了或是遇到解不开的难题,她就拿起画笔,描摹心中所想。画着画着,心就静下来了,再次投入工作时往往事半功倍。久而久之,她画画功力见长,形成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每张画都应该有不同的色彩和讲究,有的是构图出彩,有的是配色出挑,就像人一样各有各的优点。”

除了用纸笔作画,她还在iPad上解锁了画板的新技能。有一年跨年之夜,她在iPad上用红、蓝、黑渲染的技法画了两条相互追逐的锦鲤,并将画作作为新年祝福送给国际友人。她的国际同行们非常喜欢这幅颇有意境的作品,有一位朋友还特地向她要来这幅作品,放在学术演讲报告PPT的结尾处。

在她看来,音乐、绘画需要想象力,从数据出发查找原因也需要想象力,两者是互通的,相互促进的。这些在别人眼里是玩儿的事,却最终都会给她的工作带来一种有益的动力。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她都全情投入,有时忙到一两点才休息。渐渐地,这给她带来了一种健康困扰——失眠。这个问题在她染上新冠病毒后变得更为突出,工作状态也因此大打折扣。有一天,她的身体终于“反抗”了,迫使她按下暂停键,直视失眠问题。那段时间她乖乖地吃着大夫开的药,每天11点便早早地上床。刚开始,她躺在床上半小时也无法入眠,只能靠吃安眠药入睡,但过了一段时间,身体慢慢适应了新的作息表。睡眠的改善也让她的体力和免疫力得到提升。她回想起以前在德国时每天跑步5公里,这种锻炼方式不仅让她更健康,也让她注意力更集中。于是,她买来壶铃和哑铃,戴上手套和护膝,跟着网上教程,在家做有氧与力量训练。运动再次与她的生活紧密相连。

努力工作,用心生活,就是王莹当下的真实写照。靠近她的人都能被她身上这种热情所吸引,所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