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来到了位于徐汇区的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进行调研,在调研期间,同正在参加“下一代智能体的自主进化”主题沙龙的青年创新人才进行了亲切交流。这群年轻人中,有几位正是来自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一线青年科研人员,他们正深耕在AI的各个研究领域,为上海的AI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正如总书记在主题沙龙期间与青年创新人才亲切交流时所讲的:“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在这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进程中,正是年轻一代展示才华、大显身手的好时候。”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征程中的核心推动力量,这群青年科研人员正在将科学理想转化为推动产业变革的力量,更在探索中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青年答卷。
以青年为名肩扛使命,续写AI进化史
“感觉肩上的担子又重了些。”这是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青年研究员李雅夫参加沙龙后的第一感想,但也让他对于科研工作有了新的认知:“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个人的探索兴趣,而是要肩负起国家未来发展的使命。”在现场聆听完总书记的嘱托后,“今后我想要做更加体系化、规模化的研究,走在算法研究的前沿,甚至是进入‘无人区’的一些探索,并且最终能把科研成果落地化、产业化、规模化。” “我们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想要保持竞争力,就要‘卷’起来。”聚焦大模型、多模态生成、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李雅夫一直从事着大模型推理的强化学习训练算法研究,其团队通过集中研究方向与专业研判,快速把握全球的技术趋势,实现算法突破,助力全球范围内的多模态生成及具身智能等方向的持续创新。 在与总书记面对面交流后,曹悦雯则是对“安全可靠的优质产品”有着更深入的思考。目前,曹悦雯所在项目组专注于多模态理解与生成相关研究,团队推出的全能多模态生成大模型“书生·若明”能力范围涵盖覆盖多轮对话、视觉理解、可控生成、多轮编辑等多模态生成任务,可精准应对实际应用场景中的复杂挑战。 但是,与此同时,这项技术亦有可能会被不当地利用于实施诈骗。“因此,我想有必要同步强化检测技术,确保技术应用的安全性,让技术能够真正服务人类、造福人类。”曹悦雯眼神坚定地说道。 作为学科交叉最热门的新兴领域,AI for Science被认为是科学发现的第五范式,也是实验室需要重点研究和攻关的领域之一。周东展的研究方向是将大语言模型、多模态模型等AI技术应用于物质科学,核心目标是让AI生成科研想法,甚至推动科学创新。在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下,周东展对未来工作开展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们能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打通科学发现的各个环节,实现进一步推动和加速科学研究的目标。” 此外,吴雯正在开展“AI+医疗”相关研究,在与总书记交流中,她深感人工智能技术公平的重要性,“人工智能是缓解医疗资源不均、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接下来我会牢记总书记嘱托,继续致力于自研模型研究,争取做出可以切实提升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成果。” 以“软硬兼施”助力青科,绘就AI新篇章
谈及个人成长,“这里开放包容的科研生态和系统化的科研支持体系,为青年科研人员搭建了参与重大课题攻关的创新平台。”曾嘉兴奋地表示,自己还获得过“奥斯卡2024年度最佳个人奖”,这个奖来自于实验室创新设立了“奥斯卡”式激励机制,用以体现在集体成果中所实现的个人荣誉。该创新机制强调更大目标,围绕更大场景,打造“最佳影片”;更深合作,集体合作,让每个人都有“闪耀”的机会;更大回报,实现突破性引领,平台赋能每个团队、每个人。 “以前训练机器人需要海量真实数据,现在用虚拟仿真技术,效率提升了200%。”曾嘉研发的具身智能“虚实贯通”技术体系,通过虚拟仿真大幅提升机器人训练效率,填补现实数据稀缺的空白。“这项技术已经被制造业客户列为生产线改造的核心方案。”曾嘉说。 “虚实贯通”技术体系覆盖“真实-模拟-真实”全闭环路径,有望解决现实世界中全球机器人数据稀缺问题,并大幅提升训练效率,从而加速打造可自主演进的具身智能进程。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22日,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发布了通用具身智能仿真平台桃源2.0,并面向全球开发者开放。 沙龙期间,刘翼豪则被总书记的“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这句话给“戳中”了。“实验室汇聚全球优秀青年人才,并给予我们挑大梁、担重任的机会和条件,还能帮助我们在学术、管理与价值验证等多方面得到成长。”刘翼豪说,实验室首创的“三梯合一”发展通道,允许科研人员在学术突破、团队管理、产业验证中自由切换角色,“这一氛围极大地激发了我的科研热情和创新动力。” 要激发青年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不仅需依托“硬机制”构建清晰的激励框架与合理的发展通道,更需以“软生态”滋养包容开放的科研文化,不断地助力他们释放出创新潜能。 “很多时候科研人员都在埋头伏案工作,过于专注自己的一个技术领域,可能在同一层楼里却互不认识”,但这对于田诗涵来说并不是难题。她在实验室最快乐的事情还包括去五楼的健身房锻炼,“我经常通过‘课外活动’和不同团队的人交流,有时反而能交叉碰撞出更多的灵感,也许在踩动感单车时,就找到了‘科研搭子’。”田诗涵笑着说道。 此外,田诗涵还很热爱参加实验室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我身边也有不乏这样的例子,两位不同团队的同事通过学术活动认识,然后发展到后面一起做研究,还做出了成果。大家志同道合,有着一样的科研品味和追求。” 而像他们一样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正以雨后春笋般的态势在上海茁壮成长。正如总书记所寄望,这群年轻人正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推动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的方向迈进,为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