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这些上海市科技系统工作者受到表彰

发布时间:2025-05-12

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庆祝上海市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上海市模范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于5月9日召开,市科技系统有3名全国先进工作者、14名上海市先进工作者、4个上海市模范集体获表彰,祝贺他们,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致敬。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李劲松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微信图片_20250512181052

李劲松长期致力于干细胞与胚胎发育研究,首创并优化了类精子干细胞介导的半克隆技术,带领团队基于半克隆技术开展了复杂遗传改造动物模型的构建,实现了复杂疾病的快速模拟、小鼠发育中的遗传筛选、染色体改造模型的构建,提出并推动基因组标签计划(GTP),加速了蛋白质在体动态的标准化研究,为生物发育、疾病机理及演化研究带来革命性变化。

李健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

微信图片_20250512181059

李健长期从事国产化嵌入式基础软件研究,先后担任国家核高基重大项目副总师及多个型号项目总师,主持研发的“锐华”系列化产品,是国内首个通过国际最高功能安全等级认证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实现在高端关键装备领域中与国外产品的同台竞争,先后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为国家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发展和国防高端电子装备与民用重大基础设施自主可控推进作出了重大贡献。

黄立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

微信图片_20250512181107

黄立是我国船用动力领域的领军人才,主要从事船用中高速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她带领团队首次建立了我国完全自主的研发体系和产业链,使大功率船用发动机的基础研究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上海市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陈树彬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微信图片_20250512181113

陈树彬继承和发扬了新时代的“两弹一星”精神,三十多年来持续开展激光玻璃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的科研攻关,创新性发明并掌握了大尺寸激光钕玻璃批量制备全流程核心技术,整体水平国际先进,在我国重大科学装置建设中得到规模化批量应用,打破了西方国家长期对我国实施的严格技术封锁和产品禁运,满足了国家重大任务需求。个人及团队先后荣获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荣誉。

耿美玉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微信图片_20250512181117

耿美玉长期致力于创新药物研发及药物机制研究。领衔研制国际首个靶向脑肠轴抗阿尔茨海默病新药GV-971已上市并惠及40万患者;作为主要发明者研发的抗肿瘤新药c-Met抑制剂谷美替尼分别在中国和日本上市;EGFR三代抑制剂利厄替尼今年上市;ALK二代抑制剂丁二酸复瑞替尼已递交上市申请。迄今,在Cell、Cancer Cell等发表通讯作者论文170 余篇,实现成果转化15项。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入选首届上海杰出人才等。

陈俊平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微信图片_20250512181120

陈俊平长期致力于专注卫星导航和北斗地面运控技术研究。2011年,他携自主导航梦想回国,面对技术封锁,带领团队攻克时空参数难题,研发北斗运行处理中心系统,提升服务性能至全球领先水平,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6次。他提出创新模型,解决GEO卫星等国际难题,推动北斗升级,为国家安全贡献突出,成果获院士高度评价。作为党员,他常驻机房,确保系统稳定,疫情期间组织突击队,助推北斗达分米级精度。

刘会杰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微信图片_20250512181125

刘会杰二十多年来潜心致力于复杂卫星系统设计及工程研制工作,先后多次承担“急、新、难、重”重大国家任务,带头攻克复杂电磁干扰环境中隐蔽可靠接收、多通道大容量光电滑环、超长基线旋转-消旋复合控制等关键技术,为我国某领域星座建设和应用作出突出贡献;针对空间科学前沿探测需求,带头突破某中高轨科学实验卫星分米级高精度测定轨、百纳弧度量级星地激光链路高精度指向和跟瞄等关键技术,为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提供重要支撑。

施华君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

微信图片_20250512181129

施华君长期从事航天及其它军事应用嵌入式计算技术研究,主持多项国家航天重大工程配套计算装备研制任务,先后荣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飞任务突出贡献者、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获专利2项,发表论文14篇,为我国航天和国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殷非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四研究所

微信图片_20250512181135

殷非致力于船舶无人智能技术研究,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研发我国首套远洋船舶自主航行系统,突破中大型船舶无人自主航行领域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并获得英国劳氏船级社全球第一张自主航行AIP证书、中国船级社全球第一张智能航行与远程控制型式认可证书,使我国进入了世界船舶自主航行领域第一阵列,在IMO发出中国声音;同时,该同志积极推进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我国装备建设无人化发展作出贡献。

虞赉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

微信图片_20250512181141

虞赉是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奖获得者,也是我国集装箱船设计领域的知名专家,带领团队填补了我国集装箱船领域的众多技术空白,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改变了目前世界箱船技术发展韩日独大的格局,实现了技术追随转向技术引领,确立了我国在国际超大型集装箱船的市场领先地位,为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抢夺国际高端船舶市场制高点作出了突出贡献。

庄珺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微信图片_20250512181145

庄珺长期耕耘在科技创新决策咨询研究的一线,以“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为使命责任,钻研国内外技术预见最新进展,服务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他注重方法创新,积极拓展国内外合作研究网络。作为产业创新研究室主任,他热心培养年轻同志,带领团队持续形成一系列抢抓科技和产业新机遇、新赛道的决策研究报告,获得各级党和政府领导批示数十次,并先后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王亚雯  上海科技馆

微信图片_20250512181149

王亚雯敢于艰苦奋斗、勇挑重担,3次赴京承担国家重要展览解说任务,2次完成上海市重大展会、展览讲解工作,用千场讲解传播中国故事、上海声音。她辛勤劳动在场馆一线,年均开展各类科普服务400余场,服务观众超百万人次,让科学“活起来”。地铁志愿者、公益跑、爱心捐,她用奉献传递温暖。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金牌讲解员”、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上海市科技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表彰。

陈敏刚  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

微信图片_20250512181153

陈敏刚深耕人工智能与软件工程交叉研究,在人工智能应用、治理与测评领域,不断取得创新成果,他三次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其中2020年度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他执着专注、争创一流,领衔筹建上海首家生成式人工智能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获得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拔尖人才项目。他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牵头研制《计算机视觉系统测评规范》等标准,填补上海市在人工智能测评标准领域的空白。他身体力行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先后获得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朱翯  中共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组织人事处

微信图片_20250512181158

紧紧围绕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按照科技管理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统筹谋划、大力推进基层党建、干部队伍建设、机构管理等工作,以实干实效展现新时代组工干部的担当作为。

戴杨  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

微信图片_20250512181203

戴杨深耕研发公共服务领域,开创“科技创新资源企业开放日”等活动品牌,有效提升科技资源共享效率。牵头高质量落实科技人才改革举措,打造外国专家来华工作标准化体系,带领团队在全国率先实施“外国人工作居留单一窗口”、“FAST PASS”等便利化措施,深入推进人才发展理论研究,完成多项省部级课题。个人先后获得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上海市优秀志愿服务组织者,入选“新时代上海闪光青年”。

上海市模范集体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上海分部系统科

微信图片_20250512181212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上海分部深海采矿装备研制团队

微信图片_20250512181216

核工业第八研究所新材料导电浆料组

微信图片_20250512181221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机械事业部

微信图片_20250512181225